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樂視網拖累? 還原創業板中報業績增速較低“真相”

  還原創業板中報業績增速較低“真相”:受4家公司拖累,中位數表現優於A股整體

  吳少龍 

  受巨集觀經濟增長放緩、貿易摩擦、社會融資萎縮等因素的影響,過往被認為“小而美”的創業板公司今年交出了一份似乎“讓人不太滿意”的中考成績單。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創業板上市公司累計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44.76億元,同比增長8.13%。證券時報記者希望通過挖掘創業板“中報”更深層次的數據,還原創業板真實的業績情況。

  整體增速放緩與中位數表現優於A股整體

  2018年上半年度,創業板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合計5910.67億元,同比增長19.92%,公司平均營收為8.10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合計544.76億元,同比增長8.13%,公司平均淨利潤為0.75億元。從業績合計情況看,本報告期內增速同比放緩。

  然而,簡單運用合計數、平均數往往難以全面反映公司真實情況,中位數則能有效避免少數公司或個別行業極端值的擾動。據統計,創業板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淨利潤同比增長率的中位數分別為19.25%、13.6%,而全部A股的這一數據分別為13.76%、13.02%,創業板表現略優於A股整體。

  業績增速中位數顯示創業板今年上半年整體業績表現並不差,而另一個數據也印證了這一情況。上半年樂視網虧損11億元、堅瑞沃能虧損16.7億元,溫氏股份寧德時代淨利潤同比分別減少9億元、9.5億元,如剔除上述4家公司影響,則整體淨利潤增速為18.32%。可見,由於創業板公司整體規模較小,個別公司的業績波動對板塊整體業績造成較大影響,從而讓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將區間拉長,自創板以來,創業板公司平均收入規模由2009年的3.05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5.5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20%;平均淨利潤由2009年的0.58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1.25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達9%,長期增長趨勢不變。

  財務費用支出增加與毛利率保持較高水準

  進一步來看,受2018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流動性趨緊,中小民營企業受到較大影響。反映在創業板上就是負債率攀升,融資成本增加,從而拖累業績表現。

  數據顯示,2018年6月末,創業板公司整體資產負債率為41.28%,同比增加7.94個百分點,對比2018年第一季度末的40.16%、2017年末的40.54%、2016年末的36.87%、2015年末的36.37%呈上升趨勢,尤其是作為有息負債的長短期借款餘額繼續快速上升,期末餘額達到3272.24億元,餘額及佔總資產的比重持續增加。

  在流動性趨緊、社會融資成本增加的大環境下,公司融資成本也呈現普遍攀升的態勢。上半年創業板公司整體財務費用支出85.54億元,佔板塊整體淨利潤的15.70%,同比增加46.94%,更有81家上市公司的本期財務費用支出佔淨利潤金額的50%以上,一定程度拉低了上半年度板塊的淨利潤增速。

  業績波動是規模較小的企業邁向龍頭企業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作為創新創業企業的聚集地,創業板中存在大量新模式、新業態的公司,這導致在干擾因素較多的背景下,抗風險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顯現。不過難能可貴的是,創業板公司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科技壁壘,夯實業績長期增長的基礎。

  反映到盈利能力指標上,2018年上半年度創業板上市公司業務平均毛利率為29.17%,與2018年第一季度的30.13%、2017年度的29.50%持平,較2016年度、2015年度的31.56%、32.45%略有下滑,但總體穩定且保持較高水準。上半年創業板上市公司全面攤薄淨資產收益率為3.90%,也與去年同期的3.96%相當。

  與此同時,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創新企業也不斷湧現,智飛生物東方財富愛爾眼科樂普醫療光線傳媒等18家創業板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達到5億元以上,利亞德當升科技寒銳鈷業信維通信先導智能等55家創業板上市公司近3年淨利潤累計增長5倍以上。

  並購重組活躍度下降與回歸產業整合聚焦新經濟

  過去幾年,並購重組一直是中小創成長的主要邏輯。特別是創業板,2014年A股開啟並購重組大潮後,創業板也迎來並購重組的爆發期。在並購重組潮起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忽悠式重組、跨界並購迎合市場炒作、商譽增長過快、瘋狂炒作殼公司等一系列亂象。在此背景下,從2017年起,隨著監管從嚴,並購重組也出現明顯降溫,創業板也不例外。

  截至2018年6月底,共有393家創業板上市公司籌劃了756單重大資產重組。其中,2015、2016年度是創業板並購重組的爆發年,推出重組方案的創業板公司家數分別為126家、103家,重組實施完成的家數分別為113家、88家。到了2017年,創業板全年實施完成並購重組68單,同比下降23%;2018年上半年,創業板並購重組實施完成23單。

  活躍性降低了,但是創業板並購重組的品質卻在不斷提升。整體來看,創業板近年並購重組呈現以下三大良好趨勢。

  一是以產業整合為主,聚焦高科技、新經濟。近年來,創業板公司並購重組主要以產業整合更新、上下遊產業並購為主,超六成創業板企業並購重組標的主要分布在通用設備和專業設備製造業、生物醫藥業、節能環保業等五大行業。上市公司通過並購重組或拓寬產業維度、提高市場佔有率,或實現業務互補、優化經營。

  二是業績承諾總體實現情況較好。以2017年為例,創業板共有159家重組標的完成業績承諾,佔比近七成,重組標的2017年向上市公司貢獻營業收入約1100億元、淨利潤約180億元,利潤貢獻率平均為63%。

  三是市場逐步回歸理性,高溢價現象明顯改善。2017年以來,上市公司籌劃並購重組趨向理性,2017年披露的方案平均溢價率為6.7倍,同比下降23%。從2018年上半年已披露的22單重組方案看,平均溢價率繼續下降為4.3倍,市場逐步回歸理性,溢價率在10倍以上的僅1家公司。

  記者獲悉,在國內經濟持續下行壓力加大、經濟增速放緩背景下,部分傳統行業利潤太空受到擠壓、增長乏力,而新興產業日益崛起、預期樂觀,通過並購重組進行存量資產結構優化有其積極意義,交易所始終支持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實現產業優化。與此同時,針對市場亂象,深交所嚴管“三高”、“跟風式”重組,引導上市公司並購重組服務於實體經濟,實現扶優限劣。

  綜合來看,創業板作為創新創業企業聚集地,存在大量新模式、新業態上市公司。新經濟公司天然地具有較高的風險,發展過程中必然存在一定波動。但是,我們也看到,作為代表未來經濟的發展方向的創業板企業,長期增長基礎穩固,已逐步成為新常態下經濟調速不減勢的穩定器和發展動力轉換的新引擎。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讚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責任編輯:王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