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六味地黃丸裡少不了它!重陽「遍插茱萸」的背後,竟然這麼神奇

一首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道出了重陽時節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本周三(10月17日)又是一年重陽。您知道嗎?重陽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的習俗就是「插茱萸」, 古人把茱萸作為祭祀、佩飾、藥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風俗。

晉代葛洪《西京雜記》中就記載,漢高祖劉邦的寵妃戚夫人於每年九月九日,頭插茱萸,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 。

在傳世文獻中,最早記載「茱萸」之名的是據推定成書於西漢末年至東漢初年的《神農本草經》。按照現在流行的輯本,《神農本草經》中已有「吳茱萸」和「山茱萸」兩味葯,均列為「中品」。而用於重陽節插或佩戴的也主要是上述兩種茱萸,即山茱萸和吳茱萸。

那麼山茱萸和吳茱萸都是什麼呢?兩者有什麼區別?它們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重陽節到來之際,藥師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些被叫做茱萸的植物們。

山茱萸

相傳,戰國時期,一日趙王舊病腰痛複發,疼痛難忍,坐臥不寧。朱禦醫見狀,忙用山萸煎藥,給趙王服下,趙王服後腰痛漸輕,連服3天,康復如初。趙王問朱禦醫:「寡人所服何葯?如此神效。」朱禦醫回答:「此葯就是當年村民進貢的山萸。」趙王聽後大喜,下令大批種植山萸。為了表彰朱禦醫的功績,後來就將山萸正式命名為"山茱萸"。

來源: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乾燥成熟果肉。

性味歸經:本品酸澀收斂。甘微溫而補,入肝、腎經。既溫補肝腎,又收斂固澀

功能主治:肝腎虧虛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陽痿,崩漏帶下,內熱消渴等[2]。

山茱萸的應用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本品有利尿降壓作用,能對抗組胺、氧化鋇及乙醯膽鹼所引起的腸管痙攣,志賀氏痢疾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抑製作用,並可以升高白細胞。

古籍經典方劑應用:

如《小兒葯證真訣》中記載的被大家廣為熟知的六味地黃丸,其中山茱萸為臣葯,補肝澀精,與熟地黃和山藥共為三補。本方特點肝脾腎同補,重在補腎;三補三瀉,以補為主,以瀉助補。是治療肝腎陰虛證的基礎方,可根據患者的個人體質在本方的基礎上加減應用。

又如《景嶽全書》中記載的左歸丸,山茱萸亦為臣葯,補肝澀精,本方的特點純補無泄,陽中求陰,是治療真陰不足的常用方劑。常用於老年性癡呆、更年期綜合症、老年骨質疏鬆等屬真陰不足,精髓虧損的患者。

了解了主要用來插賞的山茱萸,下面讓我們再來了解一下有芳香氣味,可製成香包的吳茱萸。

吳茱萸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吳國聽說楚王有胃寒腹痛的痼疾,故用吳之上等藥材「吳萸」進貢給楚。楚王對草藥看不上眼,於是便對吳國使者大發雷霆,驅出宮廷。楚王大夫朱氏偷偷將草藥留下,送使者返回吳國。

第二年,楚王舊病複發,腹痛如絞,吐瀉不止,朱大夫便將「吳萸」煎湯獻上,楚王喝下便愈,大喜而賞朱。朱力辭,並將去年吳國獻葯一事講述了一遍。楚王慚愧萬分,專遣人道歉,並下令廣種吳萸。數年後,楚地瘟疫流行,人多腹痛腹瀉,由於使用吳萸防治,救活了不少人。老百姓為了感謝朱大夫之功,便將「吳萸」改稱「吳茱萸。」醫家至今仍用「吳茱萸」之名。

來源:芸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乾燥近成熟果實。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助陽止瀉。用於厥陰頭痛,寒濕腳氣,行經腹痛,嘔吐吞酸,五更泄瀉,高血壓。

吳茱萸的應用

現代藥理研究本品,其作用為:

  • 中樞神經系統主要為鎮痛作用,其鎮痛成分為吳茱萸鹼、吳茱萸次鹼、異吳茱萸鹼及吳茱萸內酯;

  • 對消化系統的作用,吳茱萸中所含的吳茱萸苦素為苦味質,有苦味健胃作用,其所含的揮髮油又具有芳香健胃作用。

  • 吳茱萸煎劑對霍亂弧菌有較強的抑製作用。

古籍經典方劑應用:

如著名的《傷寒論》中用於治療肝胃虛寒,濁陰上逆的常用方劑吳茱萸湯。其中吳茱萸為君葯,溫肝暖胃,降逆止嘔。本方常用於慢性胃炎、妊娠嘔吐、神經性頭痛、耳源性眩暈等屬中焦虛寒的患者,有極佳的效果。

重陽節之際,您不妨親自動手做一個吳茱萸香囊佩戴,分別取吳茱萸,艾葉,蒼朮,藿香少許,用碎布頭扎呈圓包狀,佩戴胸前或手腕,其芳香氣味可防病毒,散風寒,緩解受風頭痛。

吳茱萸和山茱萸雖然有強大的治療作用,更是具有濃重節日色彩的兩種藥材,但需要注意的是:

1、這兩種葯均未收錄在衛生部規定的既是藥品又是食品的藥品目錄內,不能葯食同源;

2、《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吳茱萸有小毒,用量為 2g— 5g,超量可引起咽部不適;

3、又因其藥性辛、苦、熱,故陰虛火旺者不宜應用。

所以二者並不適合家庭日常應用,需在醫生指導下辯證使用。

來源:北京中醫醫院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