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雷士照明還有未來嗎?

作者:格隆匯·陳肖

在近日,雷士照明一則宣布擬出售中國區業務並擴張海外業務的公告引發了圈內投資者的關注。

據公告稱,公司正在對其中國區業務進行戰略評估,並正與有限數量的潛在投資者進行磋商,以出售大部分中國區業務(預計將構成公司的非常重大的出售事項),並持續擴張海外業務。該等戰略評估及磋商目前尚處於初步階段,並未訂立任何具體協議。公司謹此強調其對海外業務的長期投入,且由於擬議出售的參數尚未最終達成或確認,公司目前有意保留部分中國業務。

對於雷士照明,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資本市場,大家都其都絕對不陌生,作為中國照明行業知名度和市場份額的龍頭企業,單憑 “雷士照明”這個金字招牌,其價值就超過250億元人民幣。

但如今,這個成長髮跡於中國地區的龍頭,大股東竟然要把它的中國區業務給賣掉,轉而去發展海外的照明行業市場。這種放棄優勢地位顯著的後方根據地去拓展充滿不確定性且成本高昂的海外市場的決策,到底是野心勃勃,還是舍本逐末,還是另有意圖?

或者我們應該先來了解一下這幾年來,雷士照明這個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麽。

幾年股權紛爭,榮光不複以往

雷士照明算的上是一個非常有故事的公司,1998年,創始人吳長江聯合其余兩位高中同窗的投資人白手起家合夥在惠州創立了雷士照明。得益於改革春風紅利,並且地處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省,雷士照明在創業初期便一路翻倍式迅猛成長,在短短幾年間便成長為國內知名照明企業龍頭。

2010年5月20日,雷士照明正式登陸香港資本市場,上市後不久,為了擴張業務,吳長江開始陸續引入外部股東資本,並開始喪失第一大股東地位,誰知竟然是引狼入室,自此,雷士照明便開始陷入了持久而複雜的股權紛爭局面。

隨著先後幾輪宮鬥大戲式的股權爭奪亂戰,吳長江驅虎吞狼反被虎噬,最終不但喪失了公司股權和財富,還淪為階下囚,其中過程曲折複雜,結局令人扼腕歎息,成為了資本市場上一個教科書式的股權鬥爭案例,具體過程情節在此略過。

2014年8月,隨著吳長江被逐出,王冬雷擔任雷士照明公司的替代董事及代理首席執行官,雷士照明長達數年的股權爭奪紛爭才最終畫下句號。

然而,在王冬雷的時代,雷士照明似乎也沒有如理想中的美好,雖然2015年至2017年的業績再次回到正軌,並扭虧為盈利,但再無剛上市時的盈利水準。

2018年,雷士照明的業績上演大變臉,雖然實現銷售49.05億元,同比增加了20.7%,但公司2018年稅前利潤6313.9萬元,比2017年4.36億元大幅減少了85.5%,淨利潤3.02億元,同比減少8.83%。而對比去年的數據,2017年淨利潤1.79億元,同比增加39.81%,無論是淨利潤還是稅前利潤,2018年的成績表現均非常不理想。

同時,企業及其他未分配費用為9.75億,同比上漲22.92%,其他應收款減值3.2億元,財務擔保合約的撥備損失為1.52億元。計入合並損益表的折舊與攤銷為9981.8萬元,同比上漲13.63%。

高溢價收購新大股東曾經的資產,徒增15億巨額商譽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開始,公司頻頻兼並收購及投資。分別以8.53億元現金收購羅曼國際所持蔚藍芯光的全部股權、8.9億元購買怡迅(香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100%的股權,另外,公司分別斥資1千萬成立雷雲光電、雷士靚家等。這不但使得公司在2018年度徒增15億的巨額商譽,達18.06億元人民幣,同時也使得公司的流動負債迅猛暴漲,2018年公司的流動負債39.74億元,比2017年大增了19.3億元,這無疑是非常激進的做法。

(來源:wind)

據格隆匯通過深入調查發現,雷士照明說高溢價並購進來的羅曼國際所持蔚藍芯光以及怡迅的100%股權,背後均竟然大股東德豪潤達的身影,並且交易估值溢價情況令人不解。

據天眼查,蔚藍芯光原來是德豪潤達旗下的公司,在2017年6月27日股權變更為香港蔚藍芯光貿易有限公司。

(來源:天眼查)

據雷士照明的收購公告,羅曼國際當時收購蔚藍芯光100%股權的原本總成本僅為50萬港元。

(來源:雷士照明公司公告)

而1年後,雷士照明的竟然要花8.53億元現金收購羅曼國際持有的蔚藍芯光100%股權,這背後究竟有怎樣的關係和秘密?

怡迅公司也曾是德豪潤達的全資子公司,原名德豪(香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在2016年以1.9億元連帶3.77億元欠德豪潤達母公司的账款一起轉讓給瑞玉中國高科技產業投資基金(Jadestone Chin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 Investment Fund LP)。

不過非常令人不解的是,據當時的資產評估,在評估基準日2016年9月30日,香港德豪光電經審計後單體報表淨資產账面值為-223.07萬元,採用資產基礎法的評估值為2,202.82萬元,評估增值2,425.89萬元,增值率1,087.50%。經審計账面資產為負540.76萬元,而採用收益法評估的估值為1.9億元,增值36.13倍!而且更奇怪的,買家瑞玉基金是連同標的公司欠德豪潤達母公司的關聯交易欠款3.77億元一起兌付。合計共付出了5.67億元,溢價可謂又翻了不知多少倍。瑞玉基金為何會如此誇張的溢價收購個成績平平的資產,背後究竟怎樣的關係和原因,實在令人生疑。

(來源:德豪潤達公司公告)

而現在,在新大股東王冬雷上位之後,他又通過雷士照明把此前讓出去的這兩家公司又高溢價打包買回來,他的葫蘆裡到底埋的是什麽藥?

且不提上述種種疑點,雷士照明公司外聘核數師就雷士照明2018年的合並財務報表在獨立核數師報告中發出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基礎為該集團其他應收款項減值及關於財務擔保合約的不確定性、財務擔保合約損失撥備,或者這其中也有一些不為外人所知的問題。

德豪潤達遭遇諸多問題,王冬雷股份被凍結

而另一方面,現任大股東王冬雷旗下的A股公司德豪潤達也在遭受諸多問題。

2018年德豪潤達的財報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0.01億元,同比減少4.80%;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5.81億元,比上年有所縮小。但實際上,公司的實際狀況更加糟糕,其營業利潤已經連續7年虧損,並且有持續放大趨勢。

(來源:wind)

因2017年、2018年連續兩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淨利潤為負值,深交所對公司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股票簡稱由“德豪潤達”變更為“*ST德豪”。

不僅如此,大股東王冬雷旗下的蕪湖德豪投資有限公司所持公司股份(佔公司總股本的16.02%)已經全部被司法凍結及司候凍結。

目前,王冬雷已辭任雷士照明首席執行官,並宣布委任陳劍瑢為首席執行官,李華亭亦已辭任非執行董事。

緊隨其後,3月1日雷士照明公告稱,該公司董事會最近獲悉中國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對德豪潤達、王冬雷及李華亭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管措施。王冬雷現擔任公司執行董事並兼任德豪潤達董事長。李華亭為公司前任非執行董事,並曾任德豪潤達總經理。

根據廣東證監局出具之第[2019]1號行政監管措施決定書,基於對德豪潤達開展之現場檢查,廣東證監局決定就德豪潤達違反中國公司法及中國證監會若乾監管規則之行為向其出具警示函,包括有關所收到政府補貼、關聯方交易及被劃扣募集資金之若乾信息披露規定;有關變更募集資金用途之若乾審批及信息披露規定;有關董事會及監事會換屆選舉之若乾規定;及有關內幕消息知情人登記管理之若乾規定。

從德豪潤達公司的近幾年的往歷可以看出,王冬雷對資本運作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嗜好。在德豪潤達的近10年來,共有20次的資本並購事件,而根據其2018年財報顯示的參股公司中,竟然有高達45家參股或控股子公司。而尤為奇怪的是,在wind上顯示已公布經營狀況的其中12家子公司業績數據中,僅有1家為盈利,其余11家均為不同程度的虧損。

(來源:wind)

賣掉製造中國區核心資產,雷士照明的未來在哪裡?

回歸到雷士照明方面,拋開一切官方的回應,如果從某種程度看,雷士照明或者與目前的德豪潤達遭遇有共同之處,目前也同樣在面臨類似的困局。

雷士照明出售中國區業務的計劃其實早在去年就有公布,時間回溯到2018年3月,雷士照明公告稱,公司與訂約方德豪潤達及王冬雷先生訂立一份不具約束力的合作框架協議,據此,受限於具體協議的簽訂,公司有意向德豪潤達及王冬雷先生直接或間接出售公司國內照明產品製造業務,其包括但不限於惠州雷士的全部股本。

隨後,德豪潤達逐步啟動收購雷士照明旗下雷士光電,即“雷士”品牌中國區域照明類核心資產的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交易預計作價40億元。

雖然雷士照明已是大股東王冬雷的囊中之物,收購雷士照明的資產猶如左手倒右手,但其中總感覺有一種說不出的意味。

而這一次,王冬雷又把目光放在了雷士照明的中國區業務,雖尚未落實,但從公告表述和其往歷看,或已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

王冬雷入主雷士照明以來,給雷士照明帶來了什麽?如果從財報結果看,是:淨利由盈轉虧虧損3.28億元,高達15億的巨額商譽、連年激增超過20億的流動負債,以及目前已經不能覆蓋短期到期借貸成本的高度繃緊的資金流壓力(2018年底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剩9.3億,而1年內到期的短期借貸及長期借貸當期到期部分合計10.65億)。

而從趨勢看,王冬雷還要把雷士照明的核心資產逐一拆下賣掉,其中買方還包括其自己的。

很明顯,對於雷士照明來說,這可不是一個好的跡象。

根據雷士照明資料顯示,雷士照明在國內擁有4大製造基地、2個國際標準化研發中心和國家認可實驗室、38家運營中心、3800多家品牌專賣店,在國內是無人不知的第一梯隊照明品牌龍頭,2018年的品牌價值就值257.66億元,已經連續七年佔據中國照明行業榜首。

2018年,雷士照明中國區的總銷售收入36.2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1%,其中毛利12.43億元,毛利率34.3%;中國區營收佔總營收的74%;海外銷售收入12.76億元,同比小幅增長1.8%,其中毛利2.35億,毛利率18.4%。

(來源:雷士照明2018年財報)

可見無論是品牌價值,還是營收利潤貢獻,中國地區才是雷士照明業務優勢最為突出的主場,海外業務的增長表現並不如想象中好。

同時,據申萬宏源研究報告顯示,中國區在全球LED照明市場份額佔據22%,並且中國的LED照明行業規模增速也遠大於國際市場,並且目前國內 LED 通用照明行業集中度仍然較低,歐普、雷士、陽光、佛山和三雄五家市場集中度不超過15%,其中每家市佔率都在5%以下,可見過國內的市場無論哪一方面都處於增長潛力非常可觀的階段。

而現在,大股東王冬雷竟然要把雷士照明把賴以發展的核心資產和根據地完全拋掉,轉去拓展充滿不確性的海外市場,這算不算舍本逐末?這真的會是一個好的決策嗎?

2012年,在國內照明行業中,雷士照明的營收排名第一,但隨著近幾年來雷士照明陷入股權內鬥,其他競爭品牌確實在迅猛增長,陸續反超,在2014年歐普照明的營業收入首次反超雷士照明之後,持續維持領先,目前已經超出雷士照明一大截。同時,曾經的老三也在2015年開始也超越了雷士照明。

(來源:申萬宏源研報)

從行業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可以驗證,中國的照明市場其實真的很有前景。而雷士照明的逐年淪落,不複往日榮光,明顯也不是國內市場不行,照明行業不行,更多的應該是自身的原因。

而現在如果真把中國區的業務都拋掉,且不論這其中的運作背後大股東有怎樣的問題,對雷士照明而言,或明顯不是好事情。

起碼,如果把核心資產都拋掉了,除了目前一堆账面問題外,雷士照明還能剩下什麽?它的未來又在哪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