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探訪敦煌文物修複:在莫高窟給文物“打針”

敦煌莫高窟穿越一千多年時光,記錄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歷程。但它的存在方式是極為脆弱的,自然的、人為的因素都在加速著莫高窟的消損,所以被稱為為:行將消失的國寶。

今天我們來看看為了莫高窟更好的未來,敦煌研究院做出的努力吧。

給壁畫“治病”

莫高窟 第323窟 主室 北壁 上部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共由4組畫面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個畫面旁均有清晰榜題,表現漢武帝獲得匈奴祭天金人和張騫出使西域的情景

壁畫圖像是莫高窟最珍貴的文物信息,記錄在壁畫上的圖像資料是極為直觀和形象的歷史素材,從中可以看到不同時代人物生產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壁畫的各種病害直接威脅壁畫生存,壁畫記載的文物信息在不斷地減少。

從30年代伯希和所拍攝的照片中可看到的壁畫圖像,在今天有相當一些已經看不到或模糊了

敦莫高窟壁畫最常見的病害有起甲、空鼓和酥鹼。

酥鹼病害是“壁畫癌症”。在莫高窟16窟,由於酥鹼致最底層崖體和部分壁畫已被侵蝕,酥鹼部分顏料層變成“粉土”,一觸碰就掉。通過多年研究透病因後,莫高窟目前采取脫鹽技術修複——即對空鼓的壁畫灌漿。

粘合劑被裝進一隻大號注射器裡緩緩推進,修複師不時敲擊牆壁,判斷縫隙間久積的空氣是否阻止漿液的流動,如果不排出空氣而強灌,空鼓的壁畫會脹裂,判斷有無空氣全憑手感。壁畫結束灌漿後被重新固定在牆上,不會像麵包屑一樣酥軟脫落。

再進行脫鹽處理,將吸水脫鹽墊支頂到灌漿部位。如果不進行脫鹽處理,鹽分隨水擴散,會聚集轉移到壁畫表面,造成新的傷害。1個多小時巴掌大的空鼓壁畫黏合初步成功。壁畫修複需要最細致入微的工作,急不得,快不來,一天只能修複四五塊小面積壁畫。

敦煌石窟開鑿在砂礫岩質懸崖上,石窟崖體存在風化、開裂、坍塌、滲水等多種病害。暴雨或集中式降雨仍時有發生,由此引發的山洪時常襲擊洞窟。莫高窟如唐代早期洞窟203窟因此遭到坍塌,第460窟因強烈風蝕遭受薄頂之災。

莫高窟人為石窟保存與風沙長期作鬥爭,對洞窟用防沙新材料——具有防火性能的尼龍網柵欄阻隔,通過對最早設在五個洞窟(窟號為:152窟、256窟、404窟、208窟和454窟)的檢測發現,積沙減少了60%,直接保護了洞窟免受風沙流的打磨和嚴重積沙危害。(所以看到洞窟前的網格時,請大家不要使勁搖晃)

崖體加固

1951年開始,勘察莫高窟保護情況制定保護規劃。針對莫高窟危崖、坍塌、壁畫和窟簷處於墜毀的危險狀態,搶修5座唐宋木構窟簷,進行莫高窟加固工程。

40年代,敦煌石窟最低層洞窟大部分被埋在沙中。在加固工程的同時進行崖頂防滲層鋪設、崖面衝溝的整理與坡腳的防護。

防風治沙

敦煌石窟從創建至今的1600多年歲月中,風沙時刻危及到石窟的保存與環境,風沙流對露天壁畫、洞窟圍岩的吹蝕和磨蝕破壞性極強。

現在,真正來自鳴沙山的巨大沙源未完全控制。為此,由敦煌研究院和中科院寒區旱區工程與環境研究所合作,由工程、生物、化學措施組成的多層次、多功能的綜合防護體系將啟動,我們期待莫高窟的風沙災害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數字敦煌

早期敦煌壁畫資料匯整主要方式是現狀臨摹,現在壁畫臨摹和美術創作有了明顯進展,現狀臨摹與整理臨摹相結合,再到複原臨摹。從過去的採用有機顏料到今天全部使用礦物顏料進行臨摹和創作。

自上世紀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提出利用計算機技術永久保存敦煌壁畫、彩塑的構想,現在已經完成了 150個洞窟壁畫的數字化拍攝,積累的數據量超過了 300TB。在這些海量數據的支撐下,我們可以:

把二十多年來敦煌石窟藝術的數字化成果,包括有關敦煌石窟的圖像、影像、考古研究和保護等方面的海量數據匯集起來,構建成一個數字化、集成化的大型石窟壁畫及敦煌研究數字資源保障體系和綜合服務平台,完整有序並且永久地保存這些數字資產。

數字敦煌中瀏覽莫高窟第420窟的畫面,千佛圖案細節清晰可見。

如果不能親身前往敦煌,可以在電腦面前打開數字敦煌官網,隨著滑鼠360°全景漫遊敦煌石窟和壁畫。高清晰圖片可以精細地展示壁畫細節,這甚至比在洞窟中看的都要清楚。

莫高窟數字中心180度超視角《夢幻佛宮》球幕電影,以8k數字電影逼真地展示洞窟精彩畫面,對莫高窟最具藝術價值的7個經典洞窟進行全方位展示,時長20分鐘。

人類文明的發展,一個個被塵封的洞窟,一幅幅古老的壁畫,不斷錘煉的高科技,讓古老的敦煌莫高窟煥發新機,和遊客發生越來越多的互動體驗,再也不是冷冰冰、殘破的模樣。

一切仿佛契合著今年世界博物館日的主題,傳統的敦煌莫高窟正在恢復活力,未來可期。(來源:敦煌供養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