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新京報:與美國貨幣政策分化,中國貨幣政策不再看別人臉色

美聯儲12月19日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上調25個基點到2.25%至2.5%的水準。這是美聯儲今年以來第四次加息。

而中國央行在年內4次出手“定向降準”之後,又趕在美聯儲加息前夜,宣布創設新的貨幣政策工具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這被視為央行“定向降息”之舉。

TMLF可類比為定向降息,可釋放銀行流動性,增加市場貨幣投入量。而加息是基準利率上調,吸引貨幣從流通領域重新回到銀行,減少貨幣市場流動性,讓錢“貴”起來。

中美貨幣政策分化,是由眼下中美巨集觀經濟基本面所決定的。

中國方面,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6.7%,第三季度同比增長6.5%,10月製造業PMI為50.2%,環比回落0.6%,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市場需要增加貨幣流動性,貨幣政策由“偏緊”轉向“寬鬆”。

美聯儲則主要從防止通脹和進一步提高美元市場地位“一箭雙雕”的角度考慮,堅持加息,收緊貨幣政策。

但中美貨幣政策“脫鉤”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今後長期戰略決策的選擇。

在此之前,多年來,人民幣一直跟著美元走,美元一聲咳嗽,人民幣必感冒。而近幾年來,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特別是2015年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後,人民幣國際地位得到提升,也有了與美元博弈的籌碼。儘管貿易戰增加了不確定性,但中國在貨幣政策走向上沒有必要與美國同向同步。

此次中國央行TMLF能否抵擋美聯儲加息的影響,是一個考驗。眼下,中國手中還有許多政策工具。央行行長易綱表示,從中國目前的利率和準備金率來看,距離0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向上、向下調整的空間都有。當然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主要是向下調整。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祭出PSL、MLF、SLF等“核武器”,定點爆破。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最大的新興市場,仍然是國際資本競相看中的投資市場。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5922家,同比增長95.1%;實際使用外資6367億元,同比增長2.9%。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前8個月,美國對華投資同比增長23.6%,“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華投資同比增長26.3%。這折射出外資對中國市場看好的態勢。

當然,中美經濟有一定的互補性,中美貨幣政策也不一定非要“反”著來,一切都要看中美之間的相容性如何,看未來中美兩國的經濟趨勢,看全球經濟走向。

有一點要堅信,中國的貨幣政策正越來越獨立自主,不受別國製約,不看別人的臉色。

蔡恩澤(財經評論人)

編輯 陳莉 校對 薛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