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德國憑啥能拿一半諾貝爾獎?看幼兒園就知道,我們輸在了起跑線上

文 | 幸孕姐

幼兒園是孩子的學習生涯中的基石,是脫離父母臂彎融入社會的第一步,也是其成長過程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它給孩子稚嫩的心靈中撒下了學習的種子,輔佐其逐漸完善社會人格。

由此可見,接受幼兒園的學前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們需要在這三年中培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生活習慣,將來才更容易獲得成功。中國作為一個「學習從娃娃抓起的國家」,孩子從幼兒園時期起就開始踏入了「學學學」之路,超前教育讓家長們樂不思蜀,以為將來孩子就能贏在起跑線上,而孩子們卻苦不堪言,原本的歡樂童年時光如今卻被課業取代,實乃人生一大憾事。

而相比之下,德國的孩子則幸運許多,德國政府禁止提早讓孩子開始學科教育,希望留給他們一個想像的空間和快樂的童年,所以幼兒園老師教給孩子的東西十分有限。

有趣的事情是,德國人異常優秀,承擔了一半的諾貝爾獎,據統計,包括含移民的德裔,獲得諾貝爾獎約佔總數的一半。也許真的是因為他們幼兒園的教養模式,使得孩子的天性和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所以更容易出優秀人才,在這一點上,也許我們真的輸在了起跑線上。

德國幼兒園隻用學這些

1、放養式學習。中國幼兒園中,老師更多時候是裁決者,而孩子是服從者,孩子需要服從老師的指令,完成老師的任務。而在德國幼兒園裡,老師只是起到引導和陪伴的作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孩子決定玩什麼,老師最大程度上配合,這樣放養式的學習,能夠徹底解放孩子們的天性,充分尊重起個性化需求,讓起將來在人生的道路上,能夠主動選擇而並非被動接受。

2、情商比智商更重要。這一點剛好與中國的教育有些相反,德國的幼兒園專門開設了情商課程,老師通過一些日常的互動示範,告訴孩子該如何正確的認識和管理情緒,如何用社會可以接受的方式宣洩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如何換位思考,去體諒別人的感受。通過這些不僅可以大大降低校園霸凌率,還能讓孩子們將來出社會以後更好地與人相處,更容易獲得成功。

3、學會發掘孩子的特長。很多德國父母都認為,過早的開發智力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利,所以父母將孩子送入幼兒園,最大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他們學習到多少文化知識,而是希望他們能找到自己的興趣,並在生活技能上得到鍛煉。

所以幼兒園每天會教授一些不同的生活技能,讓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鍛煉,並通過動手發掘到自己的興趣所在,比如有些學校會讓孩子參加化妝徒步旅行、足球訓練營、音樂活動、木材加工活動等。這些技能有時可能會無意中成為孩子一生奮鬥的目標。

4、情境化教育。德國幼兒園特別擅長情景化模擬訓練,其中包括生活周圍的環境、不同的部門機構、大自然的環境等,比起單薄枯燥的書本知識,他們更喜歡讓孩子去切身體驗,例如為了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會特意帶他們去與大自然面對面接觸,就是希望孩子對任何事情都保持自己的見解,不要被課本知識所固化自己的思維和感受。

5、真正做到寓教於樂。雖然對德國的孩子們來說,去幼兒園大部分時間都在玩樂,老師教授的內容很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什麼都學不到,反而他們會在簡單的玩耍中得到鍛煉,例如通過讓孩子用水果做點心,認識到色彩和水果,通過角色扮演,加深孩子對故事情節的記憶與了解。這種讓孩子在玩樂中學習到知識的行為,會幫助他們理解地更加透徹。(lyj)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