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家解讀:孩子不能輸的起跑線,到底在哪裡?

轉載自公眾號--國際學校家長圈(ischoolQZ)

上好幼稚園、超前學習、父母自我提升,究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真正的起跑線到底是什麽?讓孩子最終贏在未來,父母應該怎麽做?

近日,“起跑線”話題被熱議。

一部正在熱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引起了很多中國家長的共鳴。中產階級的父母為女兒上幼稚園用盡辦法。先在富人區買學區房,卻因他們未受過良好教育在面試時被拒,之後托關係找熟人,甚至搬到窮人區,來騙取貧困戶的入園名額。無所不用,只因為他們認為好的幼稚園教育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另一方面,網傳來自魔都上海某校的一批幼升小簡歷,也引發圍觀。一歲能和美國遊客用英語聊美杜莎和居裡、五歲已經能夠看一點微積分、六歲的孩子已會編寫代碼……這些孩子被戲謔為“超過愛因斯坦”的神童。簡歷帶有某種“誇大宣傳”的成分,但也昭示了這些家長的理念——從孩子出生就要搶跑,超前學習才能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與此相對的,是一位班主任在網上發聲“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線,更是孩子的天花板”。這位老師覺得有什麽樣的家長就有什麽樣的孩子。而且父母的格局和視野,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孩子的發展太空。

上好幼稚園、超前學習、父母自我提升,究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真正的起跑線到底是什麽?讓孩子最終贏在未來,父母應該怎麽做?

專家解析

安全感是起跑線的重要指標

宗春山(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谘詢服務中心主任,研究員)

“家長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起跑線”,為什麽這樣說呢?

首先,人生而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不是家庭出生論,而是說孩子在母體之中大腦已經受到了不同的刺激。媽媽在懷孕時,婚姻狀態和情緒狀態,通過身體變化已經給胎兒大腦注入了一種資訊。孩子的大腦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應激方式。當然這是無意識的。

其次,我認同“人的命,是家注定的”。孩子的早期的教育,什麽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長都以為是早期智力開發,這是極其錯誤的。

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和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尤其是0~3歲,安全感決定了孩子的自尊感,決定了孩子未來社會功能的正常發展。

比如,他相信別人,願意融入社會,自我價值感良好,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否則的話,孩子也許很優秀,但內心不幸福,要通過別人的判斷和評價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安全感對孩子而言非常重要的。

從腦科學上來說,為什麽在早期大腦會迅速發展?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狀態是自由、快樂的。當我們有良好情緒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神經遞質,它會把分散的腦細胞聯合在一起,使孩子非常聰明。

如果孩子是壓抑和恐懼的,就很少分泌這樣的神經遞質,腦細胞相對來說會大量壞死,用進廢退。而孩子的情緒情感的激發,又需要他們擁有良好的自尊感,孩子覺得“我是有價值的”。

歸根到底,孩子聰明與否,未來是否活得有價值、快樂、幸福,取決於早期的家庭環境對他的刺激是否良好、是否安全。

這個安全感,在於父母是否能有效地陪伴,給予孩子積極的反饋,給予支持和認同。再有就是父母能否給孩子充分的樂趣和自由,讓孩子在早期願意去探索,完善大腦發育所需要的外在刺激,為他今後成人,進入社會和學習奠定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基礎,這才是起跑線的重要的指標。

摒棄焦慮 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模板

夏翠翠(北京師范大學學生心理谘詢與服務中心)

養育孩子的最終的目的是什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

明確這個目的,再來看家長都在做些什麽。他們焦慮地將所有的關注點都在成績和上好學校上,也非常容易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等問題發生衝突。忽略了讓人幸福的一些要素,比如有好奇心、自我接納,良好的人際關係、健康的身體等。

家長為什麽會這麽焦慮呢?最大的原因是社會的快速發展,會讓人不斷地適應變化而產生焦慮。另一個原因就是家長們追求的目標或價值體系太單一,通常認為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就是成功,成功等於幸福。並且家長關注的這種成功更多是外在的,往往忽略了孩子內在的體驗。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模板。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孩子學習到的是對學習的焦慮,對未來的焦慮,而不是如何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孩子成長路上真正的“起跑線”是什麽?就是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什麽樣的人,你就活成那個樣子,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模板。

校長支招

守護好孩子成長的“自然起跑線”

陳鳳偉(北京史家教育集團副校長)

路過校園一角的三棵玉蘭樹,發現它們在同一地點共享著同樣陽光雨露,開花的時間卻錯落有致。由此聯繫到像樹、像花兒一樣的孩子們,每一個生命的個體都有其成長的規律,有他們自己的花期。

因為孩子的成長不是百米賽,是人生“馬拉松”,需要持之以恆,需要在生長的過程中,接受豐富的自然資源、家庭資源、社會資源,需要通過自身和外在的相輔相成,產生主動成長的“後勁”。

孩子的起跑線究竟在哪裡?孩子是自然人,那麽起跑線就是他們的“生理線”;孩子是社會人,所以起跑線還是“心理線”。終究起跑線是每個孩子的人生底線,我們需要做的是守護好底線,幫助他們開啟人生的航線。

既然人生是馬拉松就需要在沿途設定飲水站、導航員、治療處,這就需要教育的作用,需要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幫助,但是奔跑者始終是他們自己。因此教育是30%的開啟,70%的等待,開啟的依據是孩子的成長規律,是自然人和社會人的對接;等待不是旁觀,是在尊重的基礎上提供的有意義的協助。

目前充斥最多的“起跑線”就是五花八門的“早教”,是過多知識的堆砌。沒有地基的堆砌是危險的。

把用在孩子身上過重、過早、過多、過高的要求,用在成人社會、用在每一個兒童成長的守護者身上吧,更多地要求我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建尊重、科學、有序、優質的資源環境,共同為孩子守護好他們“自然的起跑線”。

良好習慣才能決勝未來學習

陳錢林(資深家庭教育專家、碧桂園實驗學校校長)

孩子的成人與成才,早期教育的確重要。但是,早期教育的重心並不是學知識、學技能,更不是這兒那兒的比賽、表演。

古人造“聰”字,意為多用耳朵聽,多用眼睛看,多講,多用心。遵循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多動手、多動腦,多接觸豐富多彩的世界,不知不覺中,孩子也會變得聰明。許多知識、技能,根本沒必要那麽早就要掌握,也並不是越早學得出色就好。

而習慣教育則不同,存在關鍵期。幼兒階段是黃金期,小學低段是白銀期,錯過了這兩個時期再抓習慣,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如果習慣不好,不管怎麽超前都將可能是曇花一現;如果習慣良好,從長遠看,學習就更有後勁。孩子剛上學時成績都不錯,可是到了小學高段、初中時,會逐步兩極分化。實際上,許多落後的孩子,並不是智力原因,更多的根源是習慣問題。

習慣教育,靠學校是不夠的,主陣地在家庭。如果習慣沒抓好,不管到什麽名校,可能都無濟於事。當前是資訊社會,社會就是大課堂,孩子學習的管道不斷地拓展,只要習慣良好,實際上是不是入讀名校,也並不是那麽糾結。

我家龍鳳胎孩子成長的家庭教育經驗,我總結為“自律、自學、自立”。所謂的“自律”,抓的就是健身習慣、做人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從小抓好了這些習慣,小學高段開始嘗試自學,青春期更多地培育自立人格,後來成績出色也就水到渠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