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胃經不通的癥狀及調理方法

足陽明胃經是有關於消化系統非常重要的經絡。是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非常長的經脈。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但主要的穴位有四十五個。

足陽明胃經:從鼻旁開始(會迎香),交會鼻根中,旁邊會足太陽經(會睛明),向下沿鼻外側(承泣、四白),進入上齒槽中(巨髎),回出來夾口旁(地倉)環繞口唇(會人中),向下交會於頦唇溝(會承漿);退回來沿下頜出面動脈部(大迎),再沿下頜角(頰車),上耳前(下關),經顴弓上(會上關、懸厘、頷厭),沿髮際(頭維),至額顱中部(會神庭)。

它的支脈:從大迎前向下,經頸動脈部(人迎),沿喉嚨(水突、氣舍,一說會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部),通過膈肌,屬於胃(會上脘、中脘),絡於脾。

外行的主乾:從鎖骨上窩(缺盆)向下,經乳中(氣戶、庫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夾臍兩旁(不容、承滿、梁門、關門、太乙、滑肉門、天樞、外陵、大巨、水道、歸來),進入氣街(腹股溝動脈部氣沖穴)。

它的支脈:從胃口向下,沿腹裡,至腹股溝動脈部與前者會合。——由此下行經髖關節前(髀關),到股四頭肌隆起處(伏兔、陰市、梁丘),下向膝髕中(犢鼻),沿脛骨外側(足三裡、上巨虛、條口、下巨虛),下行足背(解溪、沖陽),進入中趾內側趾縫(陷谷、內庭),出次趾末端(厲兌)。

它的支脈:從膝下三寸處(足三裡)分出(豐隆),向下進入中趾外側趾縫,出中趾末端。

另一支脈:從足背部(沖陽)分出,進大趾趾縫,出大趾末端,接足太陰脾經。

本經一側45穴(左右兩側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於下肢的前外側面,30穴在腹、胸部與頭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厲兌。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癥狀。皮膚沒有光澤,顯黑、黃。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難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癥狀。腳部覺得虛弱、麻痹。

如何調理足陽明胃經呢?

經絡的調理就是外調內養:

1、外調就是通過工具來打開筋節或通過穴位調理來刺激經絡達到疏通的目的。

找中醫高手針灸是首選,暈針的朋友可以利用撥筋棒、刮痧板沿著足陽明胃經循行的路線進行梳理筋節。根據疼痛部位對胃經上宜堵的穴位進行點按梳理,如前部牙疼,需要調理大迎、頰車、下關,咽喉腫痛需要調理人迎、水突、氣舍等穴位,美白、祛下眼袋需要調理承泣、四白、巨髎等穴位,胃部疼痛需要調理中脘、足三裡等穴位;同時每天理療30分鐘,配好穴艾灸30分鐘。

2、內養就是通過藥物或者食物從內來疏通經絡。

胃經與脾經相表裡,脾五行屬土,五色為黃,宜吃一些黃色的食物及黃色色的水果蔬菜(小米、橘子等),但一定要適度,過猶不及。五行是相生相剋的,量過則傷腎水,最好使用五行平衡粥粉進行五臟同養、陰陽平衡的狀態,實現溫經通絡的效果。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