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古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冬至,古代人竟然可以放假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古人是怎樣過冬至的?

冬至是我國24節氣中最早一個被製訂出來的節氣和節日。

自周代到秦末漢初,以“冬至”為“歲首”的習俗始終沒有改變,他們在冬至這天一般會舉行祭祖、道賀、聚會等活動。

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歷時,才將正月和冬至分開,把農歷的一月當作正月,但仍把冬至當作了一個重要節日——“冬至節”。

漢代開始,每年到了冬至這天,皇帝都要舉行一些儀式來慶祝冬至的到來。所以說,雖然“冬至”源於周代,但“冬至節”則是在漢代以後才有的。

在唐、宋、明、清等朝代,皇帝在冬至祭天的習俗,逐漸制度化,“冬至郊天”成為朝廷活動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百官在這天還要向皇帝呈遞賀表。

而官府在這天也要舉行稱為“賀冬”儀式來慶祝冬至的到來,還要放假三天以示隆重,而官員們則流行相互間的“拜冬”。

這時,商旅不行,關塞軍息,各行歇市,親朋好友相互拜訪,以酒食相贈,歡歡樂樂地慶賀冬至的到來。

在民間,古人也要進行一些儀式來祭祀祖先神靈,如在冬至給亡者送寒衣、添土固墳等,同時,他們還會拜祭孔子以行尊師之道。

而《新河縣志》也記載說,冬至時人們舉行“拜聖壽”的儀式,也就是給孔聖人拜壽。

另外,到冬至時,民間還有貼繪“九九消寒圖”的習俗,“消寒圖”是人們用來記錄“入九”後氣象陰晴的一個表格,其塗畫法是:

“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

古代的文人們在冬至這天也有活動,他們或寫詩作賦迎冬,或結伴冬遊以抒懷。

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也說:“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和“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里外遠行人”;

蘇軾:“冬至日獨遊吉祥寺”,而他的弟弟蘇轍在其《冬至日作》一詩中說:“似聞錢重薪炭輕,今年九九不難數”。

而孩子們在冬至時,則到處傳唱著《數九歌》:“一九二九,招喚不出手;……;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古代冬至竟然可以放假?

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非同一般。冬至和過年一樣,會放假!當然也會放假。那麽古代冬至是如何放假的呢?

先秦

全國放假五天,君主不問政事,百姓不事生產,盡情玩樂。

漢朝

假期變成了三天,雖然重視程度有所減少,但人們的歡喜之情不減,君不聽政,歇市三天,“拜冬”等慶賀儀式興盛,熱鬧非凡。

唐宋

賀冬的習俗尤為盛行,放假七天,與春節等同。皇帝祭天,機構放假,連平時百般忙碌的商人都不做生意了,專門在家過節。

宋時的開封府還推行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借此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比如“官放關撲”。在平時,京城是禁止關撲(賭博)的,冬至期間卻一反常態開放關撲三日,連對有關賭注內容的管理也格外地放寬。

明清

隻放假一天,但仍會舉行祭天祀祖的儀式。

現代

沒得放假,就只能在晚上和家人團聚吃餃子了。

古人冬至吃什麽?

歲歲冬至,對於“吃什麽”這個問題,南北方人總要做一番爭論:

北方人在冬至時幾乎都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南方人吃的食物就五花八門了,如吃湯圓、赤豆粥、羊湯、糍粑、年糕等。

其實在古代,北方和南方(主要是浙江地區)都是吃餛飩過冬至的。餛飩歷史悠久,三國時代《屍雅》有雲:“餛飩,餅也”。

冬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美食萬千,為什麽選了餛飩?記敘清代北京風俗的《燕京歲時記》提供了一種解釋:餛飩“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所以說,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還有人抱著更純粹的目的吃餛飩——為了更聰明些,因為“餛飩”諧音“混沌”,有糊塗不開竅之意,吃掉“混沌”便可增益智商。

到了民國,北方冬至日就基本吃餃子了,據說是為了紀念和感謝東漢神醫張仲景的挽救耳朵之恩。

話說張仲景為了不讓人們凍掉耳朵,給大家煮羊湯下餃子,形似“嬌耳”——吃了鍋裡的“耳朵”,便不凍自己的耳朵。

冬至將至,遙想千百年前,冬至節日,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闔家團聚、親朋互饋,好不熱鬧......

而如今,冬至的盛況只能留在歷史的記憶裡,漂泊在外的你,是否想念著家裡溫暖的爐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