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今日冬至,大吉之日

播放GIF

冬至到,冬至到;

南餛飩,北方餃;

曖曖和和吃一碗,

保你耳朵凍不掉。

冬至到,冬至到,

敬祖宗,把墓掃;

會親訪友拜老師;

平安幸福樂陶陶。

冬至到,冬至到,

這一夜,最長了;

甜甜蜜蜜睡一覺;

明天太陽會更好。

冬至 dong zhi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製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而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

△二十四節氣-冬至(建議在WIFI條件下觀看)

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

中國古人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

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

水泉動: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

「冬夜」:年終有所歸宿

在倉裡村,冬至要提前一天過,叫做過「冬夜」。「老祖宗認為先有晚上,再有白天,所以要先過了『冬夜』,才能迎來冬至。」胡根宜說,從他記事起,冬夜就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大人們燒蕎麥麵、搓麻賴、炒冬塊,熱氣騰騰,熱熱鬧鬧,鄭重迎接冬至到來。

蕎麥麵、麻賴、冬塊,是倉裡村過「冬夜」必備的美食。

蕎麥麵並不是真的麵條,而是刀切面片。胡根宜做蕎麥麵手法嫻熟:蕎麥粉加水來回搓揉,直至麵糰光滑細膩,再一節節按壓平整,整理成約一個手掌寬的扁長方形,就可以準備切面了。

胡根宜揉面的時候,妻子吳新梅已經燉起一鍋蘿蔔嫩牛湯。自家地裡的白蘿蔔刨成絲兒,後院的白辣椒剁成碎,一隻飯碗倒蓋著半斤牛肉片悶進湯裡,滾上五六分鐘,就能下蕎麥麵了。胡根宜把面片一根根切進沸騰的湯裡,吳新梅順著滾湯一圈圈把面片捋進湯水中,灶台後面,今年90歲的爺爺和奶奶親自燒火,什麼時候塞松毛、什麼時候添柴火,把握得仔仔細細。

「土灶燒的蕎麥麵入味,吃起來過癮!」吳新梅煮的蕎麥麵明明隻加了鹽作調料,卻有種特別的熱辣鮮香:蘿蔔浸著肉香,牛肉竄著辣勁,夾一條滑溜溜的蕎麥麵,勁道卻裹挾著細碎的麥殼,質樸而回味無窮。一碗蕎麥麵下肚,早已從頭暖到腳,從胃裡暖到心裡。

不過,胡根宜對今天的蕎麥麵還不是特別滿意,他說蕎麥粉裡的麥殼太多了些,現在的年輕人怕是吃不慣。「不過早些年村裡人自己種蕎麥、磨蕎麥粉的時候,那麥殼還要更多嘞。」胡根宜回憶說,現在這個時節,本來正是種著蕎麥的時候,水稻青黃不接,田地荒蕪,農民們就種些蕎麥,雖然產量低,也是一份口糧。

距離倉裡村種蕎麥的日子已經過去許多年。如今不僅沒人種蕎麥,有的人家連水稻也不種了,取而代之的是茶梅花、紅葉石楠、金森女貞等苗木作物,地裡田間仿若一個大花園,全無當年「青黃不接」的荒蕪景象。

吃蕎麥麵還需要搭配一份「小食」,那就是麻賴。「麻賴」是湯溪方言,「麻」指芝麻,「賴」類似「滾」,合起來就是放在芝麻滾一滾的意思。

被放進芝麻裡滾的,是小米糰子。製作米團要先燒一瓢水,水將開未開時,在水面鋪上厚厚一層米粉,等水開了,直接用鍋鏟翻炒米粉和水,把水炒乾,就能得到一個大米糰子了。吳新梅再搓搓揉揉,一個個和湯圓似的小米糰子就誕生了。搓好的小米糰子還要再次下水,煮熟、乾撈,甩進事先鋪好白糖芝麻粉的搪瓷盆裡,左右翻滾,上下翻騰數次,黑芝麻糖裹滿小米團,一鍋麻賴就大功告成了。

吃完蕎麥麵和麻賴,最後才是炒冬塊。「一邊炒冬塊,一邊一家人一起聊天,最熱鬧了。」胡根宜把大豆、花生和薄薄的蕃薯乾放進鍋裡小火慢炒,炒到鬆鬆脆脆的,就可以上桌了。一壺熱茶,一盆冬塊,家人圍坐一圈,老人們說,吃了炒冬塊,這個冬天都不會怕冷。

「冬至」:祭祀儀式移風易俗

冬至為什麼要吃蕎麥麵和麻賴?胡根宜特地問過村裡的老人。有人說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裡的髒東西。有人說,麻賴其實是湯圓的一種,早先古人在冬夜用有餡的湯圓祭祖先,在冬至當天早上用沒餡的麻賴供奉神仙……胡根宜說:「既然祖祖輩輩都是這樣過冬夜的,我們也要繼續過下去,再不過,以後更沒人知道了。」

對於胡根宜一家來說,祭祖是另一項冬至必不可少的儀式,即使在「破四舊」的特殊年代,也沒有落下過。「那時候怕被人看見,只能趁沒人的時候在家門口點支香,然後悄悄引到家裡,在門後插起來,就算把祖先接回來了。」胡根宜感慨,年年過冬至,祭祖的這份鄭重不曾改變,但方式卻一直「移風易俗」。

改革開放後,村裡生活條件好了,上山祭祖時興放鞭炮,從爆竹到煙花,炮仗聲此起彼伏,越響越有面子。近些年,金華市區全面禁燃,雖然倉裡村遠離城區,放鞭炮的人卻也漸漸地少了。用胡根宜的話來說,「放鞭炮既汙染環境,又容易發生意外,本來就不好。」 今年冬至,胡根宜的兒子又帶回來兩盆菊花,用鮮花祭祖的文明風氣不僅在城裡流行,也漸漸吹向鄉村。

各地冬至習俗 九九消寒

冬至一到,開始數"九"。在古代,入九以後,文人墨客喜歡搞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吃特色美食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了。「北吃餃子,南吃湯圓」傳統的習俗流傳至今,仍帶有濃濃的情感。冬至的這一天,人們把將人間最美好的祝福都「包」含在餃子、湯圓中,象徵一家人團團圓圓、和睦美滿。

●北方吃餃子

播放GIF

餃子,相傳是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叫其弟子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南方吃湯圓

播放GIF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滕州喝羊肉湯

播放GIF

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

●蘇州喝米酒

播放GIF

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姑蘇百姓在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各樣的滷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是寄託了姑蘇人對生活的一種美好的祈願。

播放GIF

每年冬至後都有強大的冷空氣和寒潮出現,造成驟然降溫。冬至穿衣注意防寒保暖,多吃補益身體的食物,要注意孩子飲食的多樣性,注意葷素搭配,就可保證孩子旺盛的新陳代謝和體力消耗。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