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蘇姿豐:重新定義AMD

文|AI財經社 羅拉

編輯|趙豔秋

AMD掌舵人蘇姿豐博士的辦公桌上,有個插滿筆杆的馬克杯。訪客目光掃過狹長的工作台時,杯子絲毫不起眼。但只要視線稍作停留,你一定會被杯身文字所吸引:Failure is not an option(絕不許失敗)。

這句出自美國紀實影片《阿波羅13號》的台詞,曾經激勵過眾多身處困境的人們。劇中登月飛船氧氣艙爆炸,三名宇航員生機渺茫。但當時的飛行指揮官告訴他們,隻許成功。最終三人克服重重險境,重返地球,並由此創造了航天史上的一大奇跡。

蘇姿豐博士接任AMD總裁兼CEO時,這家美國芯片廠商同樣亟需一場絕地求生。

作為英特爾與英偉達的挑戰者,AMD芯片擁有深厚的群眾基礎。雖然CPU英特爾第一、AMD第二,GPU(圖形處理器)英偉達第一、AMD第二的格局幾乎從未改變,但在AMD缺乏新品之時,屬於AMD的蛋糕卻越來越小:CPU市場大部分被英特爾收於麾下;在伺服器市場,AMD不足1%。

在GPU領域,英偉達擁有絕對主導地位。商業世界信奉競爭激發創新,人類又天然喜歡弱者挑戰強者的故事。

但彼時的AMD,怎麽看都無力續寫挑戰者的傳奇——低迷的走勢,迫使AMD董事會在2008年到2014年期間,為公司換了四任CEO,頻繁的人事變動更加凸顯了公司在業務方向上的迷失。直到2014年10月,時任CEO羅瑞德(Rory Read)卸任,原COO蘇姿豐博士(Dr. Lisa Su)接任CEO。

蘇姿豐本人看到的卻是另外一個AMD :雖然經營狀況不佳,卻擁有高性能計算技術與核心知識產權,擁有定義下一代CPU和GPU的籌碼。這正是工程師出身的蘇姿豐夢寐以求的大舞台。

三年後,AMD果然不負眾望,攜重新打造的PC、伺服器芯片和GPU產品殺回市場,由此攪動芯片行業的一池春水。今年4月,美國CNBC知名主持人Jim Cramer在採訪Lisa時認為,Lisa從“垃圾堆”裡拯救了AMD。

作為半導體界實為罕見的女性CEO,蘇姿豐博士如何帶領9000多名全球員工,完成從谷底到複興的轉身?這些探索是重新定義AMD的開端。

虎口奪食

AMD正變得高調起來。

“我們會重新定義這個行業”,洪亮的嗓音從台上漫灌下來,迅疾地填滿會場每一個角落。這氣勢讓人恍惚,以為誤入了戰前動員演說的現場。

這是2018年6月6日AMD台北發布會現場,恰逢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AMD有意選在IT界一年一度的行業盛會上,發布新品及未來產品路線圖。

面向台下觀眾,CEO蘇姿豐舉起手中的7nm RadeonVega GPU 與7nm第二代 EPYC (霄龍)芯片 。她看上去充滿能量,仿佛手握的不是芯片,而是開啟下一個產業時代的密匙。

不出意外,這兩枚芯片成為手機與相機鏡頭追蹤的聚焦點。現場快門聲此起彼伏。為了更近距離見證這一時刻,數十名記者提前半小時在場外排隊,入場晚的只能站在後排聽會。

人們都在好奇,AMD會拿出何種武器,對抗遙遙領先的競爭對手。而答案此刻就在蘇姿豐的指間。

不同於互聯網公司的商業模式創新,芯片廠商能夠仰仗的只有過硬的底層技術和令人興奮的硬體產品。各廠商間的接力創新,最終推動半導體產業的螺旋式上升。

2017年,AMD在沉寂許久後,發布了新一代微處理器Ryzen(銳龍)、高性能顯卡Radeon RX Vega、伺服器處理器EPYC(霄龍),市場反映熱烈,今年相關產品將繼續迭代更新。

“從去年Computex開始,我們經歷了絕對精彩的一年。”包括蘇姿豐博士在內的整個團隊,顯得都很興奮。

過去一年,AMD發布了從移動、桌面到高端桌面的近20款產品,包括HP、聯想和戴爾在內的OEM,都將Ryzen搭載進他們的產品中。

相關數據顯示,2017年3月發布至今,Ryzen已擁有超過500萬用戶,其中不少是DIY用戶。去年8月發布的高性能顯卡Vega,也受到遊戲愛好者的歡迎。銷售數據顯示,Vega用戶數量是前一代產品的10倍。

EPYC的問世則改變了伺服器市場。這塊與數據中心、雲計算緊密相關的市場,此前只有英特爾一家廠商獨大。

EPYC(霄龍)的殺入策略是在每個價格點上都擁有更好的性能,在某些情況下,性能優勢能達到40%~50%。也因此,AMD拿下了百度、思科、騰訊雲等大客戶。

蘇姿豐給出一個數字,採用EPYC後,騰訊雲的虛擬機成本被壓縮了30%。

AI財經社記者觀察,上述發布會的PPT上,AMD直接把對手的產品、參數拿來做對比,進攻意味頗濃。在現場,工作人員用ThreadRipper演示了一段CinebenchR19渲染能力測試Demo,並與英特爾的i97980XE做對比。

歷史上,AMD長期處於英特爾陰影之下。遙想當年兩家創始人同出自仙童半導體公司,就像國產手機vivo與OPPO創始人都出自步步高。不同的是,傳奇人物戈登·摩爾與其他合夥人是技術出身,他們創辦英特爾時,5分鐘籌集資金500萬美元,而AMD創始人桑德斯銷售出身,他曾自嘲“500萬分鐘募集5萬美元”。

兩家公司創辦時間相差僅一年,但2017年兩者市值差距在10倍以上。當初一起挑戰英特爾的Zilog、國家半導體、Motorola各自零落,有的甚至徹底退出遊戲市場,但只有AMD一直不屈不撓地活到現在。

與之前不願主動觸及直面競爭不同,蘇姿豐博士選擇正面交鋒。她試圖帶領AMD成為高性能計算的長官者, 提出“打造偉大產品,深化合作夥伴關係,簡化業務運營”三大戰略。

伴隨重新定義的“偉大”產品登場,蘇姿豐博士的戰略初見成效:至2017年第三季度,AMD在連續5年虧損後終於扭虧為盈;至2018年一季度,營收16.5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40%,淨利潤為8100萬美元。

AMD的股價也從最谷底的不到2美元,一路高過17美元。當下成長最快速的AI、機器學習、自動駕駛領域,AMD並未缺席。蘇姿豐會後接受採訪時介紹,AMD的獨特優勢在於同時擁有CPU和GPU,因為人工智能市場這二者缺一不可。

在自動駕駛領域,AMD會有選擇的同汽車廠商直接合作,他們正在積極評估AMD的CPU和GPU。AI方面,AMD最具戰略性的投資就在AI和機器學習上,會上介紹的第一個7nm顯卡,就是用於機器學習的產品。

2018年第四季度,AMD計劃將推出7納米Vega 20GPU產品。下一代7納米霄龍處理器將於2019年推出,對標友商10nm產品,這是數年來AMD首次在工藝上領先友商,給了外界甚至投資人更多的想象太空。

伺服器市場將會成為另一個正面戰場。公開報導顯示,AMD與英特爾均將數據中心業務視為2018年的重中之重。這個戰場上,目前,由英特爾控制著99%的陣地,AMD僅佔1%。

“今年我們會取得很多突破。”AMD大中華區總裁潘曉明看起來胸有成竹。

英特爾似乎已經感受到AMD進攻的猛烈炮火。根據英特爾2017年財報顯示,數據中心部門營收為190.64億美元。

剛剛辭任英特爾CEO的科再奇不久前對野村旗下研究機構分析師坦言,今年下半年,AMD將在伺服器CPU市場從英特爾手中直接挖走份額。 “我們的紅線是不讓AMD拿到15%到20%的市場。”

臨危受命

聯想到AMD歷史上曾不屈不撓地向市場第一名發起多次挑戰,這次或許會有最精彩的劇情上演。

蘇姿豐本人一貫喜歡挑戰。 “我來到AMD,就是要做一些對行業真正重要的事情。”在2014年接受美國媒體訪談時,她提到,接任CEO是自己一生中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AMD是少有的具備定義下一代CPU、GPU能力的科技公司。

這名麻省理工畢業的學霸,兼具技術情懷與管理抱負。蘇姿豐在大學時愛上半導體,驚詫於一枚25美分大小的芯片,功能竟然能夠如此強大。她主修電氣工程專業,據稱因為這個專業當時最難。

在2012年加入AMD前,她的履歷一路光鮮:中國台灣出生,2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紐約。她的父母是典型的亞洲家長,望子成龍,對孩子從小要求嚴格,要求有進取心。

讀完麻省理工本碩博,蘇姿豐先後在德州儀器、IBM、飛思卡爾任職。先是工程師崗位,後來在IBM擔任CEO郭士納特別技術助理的經歷,讓她對經營管理產生興趣, “我更喜歡帶領團隊突破難關”。她曾對媒體坦言,職業夢想是成為一家半導體公司的決策人。

2017年6月,蘇姿豐的母校麻省理工學院邀請她在當年博士授位儀式上發表演講。演講中,蘇姿豐表現出她競爭進取的一面:“答應我,你們會努力工作,保證以後會有很多讀哈佛MBA的人為麻省的博士們打工。” 有媒體記錄下她演講時那種要強的姿態。

作為AMD公司近50年歷史中唯一的女性CEO,蘇姿豐博士確實氣場很強。她有一張東方面孔,臉部線條明朗,兼具東西方文化底蘊,有種不怒自威的力量。

蘇姿豐能得到董事會賞識,與她此前擔任AMD高級副總裁兼全球業務部門總經理期間的業績有關。這期間,她敏銳而務實地開展半定製芯片業務,將AMD芯片植入到更多產品中。

蘇姿豐家裡就有很多遊戲機,與朋友聚會時大家會玩一種韻律遊戲《舞力全開》。台灣媒體讚譽蘇姿豐為“遊戲機之後”,大陸粉絲則喜歡在貼吧裡稱她為“蘇媽”。

2014年蘇姿豐臨危受命時,AMD的狀態有多糟糕?就像陷入沼澤的巨人,這家企業似乎怎樣掙扎都是徒然。其在PC、伺服器市場佔有率連年下滑,員工士氣低落……蘇姿豐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的症結:“我們有很好的技術,可是同時又發展了太多的產品,沒有一個清楚的目標和焦點。”

彼時,AMD在業務上鋪了一個大攤子。一名在AMD工作長達20年的老員工說,新任CEO很果斷地做出取捨,特別是對一些業務的放棄,讓業務更聚焦。這是重新定義AMD的一個過程,如同當年郭士納對IBM業務的重新定義一樣。

但什麽才是對公司最好的決定?內部意見並不一致。有人認為,AMD應該進入移動領域,當時智能手機大熱,而PC市場持續萎縮,業內各種唱衰聲音迭起。在AMD大中華區總裁潘曉明看來,蘇姿豐有敏銳的市場直覺和堅定的判斷力。

蘇姿豐向AI財經社記者解釋了她的取捨邏輯:“我們擴大了在高性能計算的投資,因為我當時判斷,不管當下還是未來五年,不管是在雲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亦或PC市場,高性能計算都會是CPU、GPU最重要的訴求。我們沒有做智能手機跟平板電腦,因為從戰略上來講,這不會是公司要發展的未來。”

AMD還放棄了基於ARM架構的伺服器CPU研發,而當時多家芯片企業正興奮地投入該領域。但蘇姿豐看到,在伺服器領域,ARM的生態還很不完善,而生態是決定該業務成敗的關鍵。

在將業務聚焦的同時,蘇姿豐多次向員工闡述三個戰略重點:打造偉大的產品,這是一家科技公司安身立命之本;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和簡化業務運營。 “我們有大型競爭對手,如果在決策上面能夠簡單快速的話,就能夠超越他們。”

大賭注

聚焦並重新定義產品,蘇姿豐與AMD董事會所做的決策更像是一場風險巨大的賭注。這場有關未來的賭注,根據半導體周期性,至少要3年後亮牌。

“我必須要做一些關鍵性的決策”,蘇姿豐和董事會決定發揮強項——先做好PC市場;在雲計算興起後,又迅速抓住機會, 重返伺服器市場。

重要的決策往往需要時間驗證。在還沒有結果產出的過程中,CEO的判斷不免遭受內外質疑。2016年初,當芯片產品還在研發中未能亮相時,AMD股價最低跌到2美元以下,創歷史新低。

2017年,因人工智能大熱,競爭對手英偉達股價2017一年內增幅81%,英特爾2017年全年漲幅達到81.28%。可見,來自投資人的壓力不會小。

蘇姿豐本人對此很淡定:“我自己是工程師背景,了解重要決策的成果可能要兩三年後才會顯現出來,比如對ZEN架構的研發歷程。”

ZEN是另起爐灶研發的一套CPU新架構,或許這是AMD最後一張底牌。就連向來自信十足的蘇姿豐,也承認下注後心情並不輕鬆。 “真正看到ZEN產品之前是最令人緊張的時刻,因為ZEN太重要了。”

ZEN到底如何重要?AMD為ZEN單獨立項,該項目經費不受縮減開支的影響。最終,ZEN歷經四年的匠心獨造,累計超過兩百萬小時的研發工時才得以問世。

AMD總部一名管理層稱,蘇姿豐身上有同其他CEO非常不同的地方:她是工程師出身,精通技術,經常會跑到研發團隊交流,而且工程師們非常尊重她的建議。

 “每一天他們都會向我報告,不管是好消息或者壞消息。而我,不管消息是好是壞,都會去實驗室看他們,給出我的建議。我要讓他們了解,他們在開發的這個產品對公司是多麽重要。”2016年,這樣的場景時常在美國AMD奧斯汀園區上演。

有媒體此前報導,2016年4月,在對芯片的第一個系列產品——Ryzen啟動測試的前一晚發現漏洞。當時蘇姿豐正在國外出差,她的指令非常清晰,讓工程師們定下心來,細心尋找解決方案。後來,團隊果然成功解決問題,按時完成測試。

“我同工程師一起走進實驗室,他們向我展示了基於ZEN架構的第一顆芯片。”蘇姿豐對AI財經社記者回憶,“看到芯片樣品那一刻,我相信AMD的未來,指日可期”。

CEO的技術特質,讓AMD吸引了更多人才。AMD高級副總裁、計算與顯卡事業部總經理吉姆·安德森(JimAnderson),AMD 高級副總裁、企業與嵌入式事業部總經理弗瑞斯特·奈瑞德(Forrest Norrod),AMD RTG研發高級副總裁王啟尚(David Wang),AMD RTG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邁克·瑞佛得(Mike Rayfield)等高管都是蘇姿豐挖來的乾將。

AMD全球擁有9000多名員工,老對手英特爾則擁有10萬餘人。蘇姿豐強調,正因為規模沒那麽龐大,公司環境獨特,工程師團隊更容易實現他們的想法,鑽研最新的技術。

彌補AMD高端CPU短板的Ryzen Threadripper,就源自計程車上的一個瘋狂決定。某高級產品經理同一群CPU狂熱愛好者,在業餘時間研發了介於PC處理器Ryzen與伺服器處理器EPYC之間的CPU產品。

2016年,台北國際電腦展期間,當他向吉姆·安德森談起這一項目,後者在車上拍板,把Threadripper納入AMD產品規劃。2017年,Threadripper驚豔亮相,收割眾多市場好評。

在今年的台北發布會現場,吉姆·安德森登台時坦言,2015年站上同一舞台時,他其實並沒有預料到,AMD的產品會取得如此大的進展。

蘇姿豐並不感到意外。2015年時,很多人對公司願景並不太確定。但在2016年看到產品後,內部開始信心充足,而今他們的信心會比過去更強, “我們有能力實現,只是需要時間”。

船長

這是一個重拾信心的過程。

船長上任後,蘇姿豐在內部推薦過一本暢銷書《這是你的船》,作者阿伯拉肖艦長講述了自己在兩年時間內,如何把全軍排名墊底、人人都想逃離的“本福爾徳號”驅逐艦,帶成美國海軍王牌艦隊。

書中提到一個觀點,如果組織能讓每個人堅守“這是自己的船”的信念,就可以打敗所有競爭對手。

蘇姿豐比任何人都清楚一名船長的管理職責。AMD內部正需要這種“本福爾徳號”式的蛻變。她不斷塑造“我要贏”的企業文化,這正是低迷的AMD所欠缺的精氣神兒。她也要把自身的進取特質帶給公司。

她先後提出“5%”的概念——好與最好只差最後5%,每個人要保持全力以赴;如果額外付出5%,則能從最好到優秀。 “不需要每一步都做到完美,但是我們要給自己設立一些遠大的目標和期待。”

蘇姿豐接任後,為了達成目標,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蘇姿豐要讓AMD有更透明的管理,劃分出更明確的責任界限。手段強硬,獎罰分明,每個任務都有端到端的責任劃分。

在VP、總監級別的年終獎名單上,蘇姿豐也對重要貢獻者的獎勵逐一過目,她關心是否給了那些人足夠的獎勵。她珍惜和尊重每一個人才。

作為“船長”,蘇姿豐不是那種永遠待在指揮室的人。潘曉明告訴AI財經社,蘇姿豐制定策略後,願意走下去見客戶,或者與一線經理們交流,親自參加各種項目驗收,這反過來幫助她進一步做正確的決策。

“就是這間會議室,就是你現在坐的位置,Lisa發現了問題,她馬上召集所有高層開會探討。”在AMD位於融科資訊中心的辦公室中,潘曉明向AI財經社記者回顧起,一周前,蘇姿豐趁到北京出差間隙,親自參與團隊業務討論。發現問題後,她會細致地分解,怎麽做才能達成目標。

銷售團隊內部會開玩笑說,Lisa可不好蒙,她關注細節,看問題又一針見血。有高管坦言,同蘇姿豐交流順暢,但確實會有壓力。據說, 銷售部門老大基本上每周六都能接到CEO詢問市場情況的電話。

蘇姿豐很看重中國市場。她來北京出差時,會親自去見客戶。潘曉明認為,蘇姿豐特別務實並且親力親為——她拜訪客戶從不拘泥於身份對等,而是從業務角度出發。

周末,蘇姿豐還會用Google翻譯來瀏覽電商平台上用戶對AMD產品的評價,從中找到用戶的需求和痛點,再返還到下一步的產品研發和策略制定中。

“要跟事業部主管長官直接溝通,切實將事情落到地面上。”蘇姿豐說,當下要重拾客戶對AMD的信心,並從他們那裡學到新的東西。

 “我要讓客戶和合作夥伴感受到我們重視他們,我們如何對待客戶、是否把他們的訴求放到優先級最前面,他們是能感受到的,這也將反映到後續合作上。”

她強調,所有的用戶都是重要的,不止企業客戶,還包括消費者。一些用戶發郵件、通過社交媒體向她反映產品或服務問題,她會叮囑團隊關注這些反饋,讓每個接觸AMD技術的人得到滿意的答覆。

重返第一陣營

AMD的進取,在芯片市場引發化學反應。

行業媒體注意到,以“擠牙膏”著稱的英特爾正用接連的產品更新,回應對手挑起的“堆核大戰”:去年5月中旬,AMD推出16核ThreadRipper,兩周後在台北電腦展上,英特爾宣布將推18核i9處理器,躍過此前既定的12核i9。

而今年Computex,英特爾剛展示28核處理器,AMD馬上就展示32核下一代ThreadRipper迎戰。

業內公認,兩家競爭帶來的美妙碰撞與產業演進,是AMD對產業的貢獻之一。最終的結果同樣有利於消費者。

OEM客戶也有理由興奮。只有競爭,性價比優勢才會凸顯。以伺服器市場為例,曾有數據統計,2005年前後,由於AMD與英特爾間的競爭,CPU平均單價在400~500美元;後來AMD退出該領域,平均單價漲至800~1000美元。

在今年中國台北的Computex期間的AMD發布會上,一眾OEM合作夥伴為AMD月台。畢竟不管數據中心、雲計算還是機器學習,都離不開伺服器、顯卡這些基礎設施。

在剛剛結束的2018百度合作夥伴大會上,憑借EPYC(霄龍)處理器的出色表現,AMD獲得百度數據中心2018年度 “優秀合作夥伴獎”。百度此前已經部署了基於AMD技術的伺服器,未來還有更進一步的合作。

2018年6月5日,騰訊雲宣布正式上線基於AMD EPYC(霄龍)處理器的SA1雲伺服器,這款雲伺服器的上線為騰訊雲用戶以更低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性能。

關於EPYC更多的部署還包括AMD與思科UCS伺服器合作推出思科密度最高的產品,每機架核心數量增加128%,伺服器數量增加50%,存儲增加20% ;全新HPE ProLiant DL325 Gen10伺服器將採用AMDEPYC(霄龍)7000系列處理器,為客戶解鎖更高效率並降低總體擁有成本。

“You are doing very well.”潘曉明說現在很多客戶見到蘇姿豐時,會有這樣的評價。

因為產品確實爭氣,華為也成為了AMD的戰略合作夥伴。自從2016年2月發布第一款筆電MateBook,華為正式進軍PC市場。

今年6月6日,華為與AMD合作的筆電正式發布。讓AMD人感到驕傲的是,華為專為AMD的APU量身定製了模具設計。每個筆電都有模具設計,只是此前慣例是AMD沿用OEM為英特爾做好的開模和設計,隻把AMD的處理器放入即可。

量身定製說明客戶極為認可AMD的產品。據悉,AMD計算與圖形事業部CTO Joe Macri看到華為筆電後也非常興奮,還親自錄影片協助幫其宣傳。

這款銳龍移動處理器最早應用在聯想筆電上。“AMD從沒有做過這麽薄的筆電。”潘曉明拿起辦公桌上的一台聯想720S超輕薄筆電,向記者介紹到。

銳龍移動處理器是令蘇姿豐“非常得意的產品”,它第一次將高性能CPU和GPU做到一顆芯片上,這讓超輕薄筆電市場實現了創新。

今年,除華為、聯想之外,巨集碁、華碩、戴爾、惠普等廠商均推出了基於AMD粵、銳龍移動處理器的筆電電腦。據了解,AMD進軍輕薄筆電市場,上海研發中心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到蘇姿豐的感召,GPU技術大牛、AMD RTG研發高級副總裁王啟尚去年12月回歸。他曾去到新思國際,負責系統矽片工程,帶領團隊實現翻兩番的增長。問及本次回歸初衷時,他向AI財經社記者總結了三點。

一是出於對GPU的熱愛,GPU除了大家熟知的能玩遊戲以外,其實在AI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大數據運算、機器學習上還有很大的發展前景;

二是在ATI/AMD兩家公司前前後後的工作時間差不多有14年,可以說基本上整個繪圖團隊都是他一手建立起來,而且很多老朋友、舊同事還在AMD,覺得這次回歸可以貢獻自己的知識、能力,幫助團隊更好地完成任務;

三是佩服AMD CEO Lisa Su和她的執行團隊,能夠在短短幾年裡將AMD頹勢扭轉。很多人問過潘曉明,如何看AMD?他自信地說: “AMD又回到了第一陣營。”

生態圈

但眼下AMD並沒有停下來慶祝。在公司經營狀況好轉後,包括蘇姿豐本人在內,團隊承受的壓力反而更大了。

歷史上,AMD不是沒有過憑借成功產品打贏翻身仗的經歷,如2000年推出世界第一款1GHz主頻處理器Athlon(速龍),成為真正能抗衡英特爾的公司。

2003年AMD在業界率先推出64位計算技術,在全球掀起了一場從32位向高性能64位計算過渡的技術革命。伴隨著64位皓龍的誕生,AMD又快人一步,推出首款x86雙核處理器,開啟了產業的“多核時代”。

憑借Operon(皓龍)曾拿下27%的伺服器市場,但對這家時刻處於巨頭陰影下的公司而言,最大的挑戰是可持續性。芯片產業遵循著摩爾定律的創新節奏,每隔一段時間,新版本芯片就要推出,不能有絲毫的懈怠。

這也是蘇姿豐的壓力來源。她相信,未來5年,AMD仍然可以繼續成長, “我們要在所有的機會面前,都展現出最好的一面,去贏得這些機會”。

一位美國總部資深員工告訴AI財經社,他個人感覺,在蘇姿豐的帶領下,好像沒有什麽事情是做不了或者不能夠的。似乎所有既定計劃都能達成。

“做半導體產業,光推出CPU還不夠的,還得把生態圈做好。”潘曉明透露。像數據中心伺服器生態,AMD也要迅速與合作夥伴打通相關軟硬體,特別是做好軟體生態系統。

而當務之急的,是自從去年8月推出伺服器芯片後,在伺服器市場已失聲一段日子的AMD要重建客戶關係和生態。AMD已與客戶一起做應用配置、方案選擇和優化,也與軟體企業和開源社區一同形成解決方案。伴隨客戶關係的重建和生態的豐富,後面的規模上量已經可期。

公司層面,正在重新定義自己和行業的AMD有了新的原則:思考一個產品時,要構建未來5年的藍圖。蘇姿豐進一步解釋,“如果看今天的AMD跟5年前或者10年前有什麽不同,那就是,我們現在更注重思考未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