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萌萌,站起來!糖尿病治療,頭馬得飛奔!

糖友們基本上都知道糖尿病治療的五駕馬車,飲食、運動、監測、藥物都好理解,唯獨教育,很多糖友覺得沒有必要。「醫生給我開藥就完了,何必還要跟衛教師溝通,接受教育呢?」

一般人對傳統衛教的印象就是去上課,有些糖友甚至還會覺得這是對自己沒能認真把血糖控制好的一種懲罰。其實,接受糖尿病教育是每個人在控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為什麼呢?我們先聽聽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的解釋。

台灣的衛教觀念是大陸爭相學習的,但是在20年前,台灣的衛教觀念曾經認為衛教就是要增加大眾的健康知識,深信病友有了知識就能把自己照顧好,所以當時的衛教是單向的、說教式的。但有時需要教的疾病保健知識很多,醫療人員就會在短時間內給病友灌輸很多內容,這種大量的知識灌輸讓人非常疲勞,而且聽完記不住,教育效果非常有限,久而久之,也讓部分病友對衛教產生了抵觸。

照護糖尿病的醫療人員非常清楚血糖控制絕對不能單單只靠藥物,也要做到藥物以外的照護,包括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或打針、測血糖等。然而,這些照護活動不但分散在一整天的生活中,而且每天都要做,這對病友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況這些活動大部分都與病友過去的生活習慣完全不一樣,想一下子全改過來,真的非常困難。

傳統的衛教雖然讓病友學到了一些知識,但知識歸知識,病友在生活上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做不到或總是遇到困難無法解決,血糖依然會不理想,病友既無奈又挫折。顯然,傳統的衛教方式效果並不理想。

既然傳統的衛教方式不理想,那該如何改善呢?1996年的時候,一群糖尿病醫療人員由林瑞祥教授帶領,成立了「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以下簡稱衛教學會)」,希望藉此提升醫療專業人員的糖尿病衛教能力。衛教學會參考了美國糖尿病衛教師的課程,發展出了本土的訓練課程,針對醫師、護理師、營養師、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提供訓練,經過上課、筆試、實習、口試等測驗,成績及格才能被認證為「合格糖尿病衛教人員」,台灣的衛教學會至今已認證了五千多位合格糖尿病衛教人員。後來又成立了「糖尿病共同照護網」,藉此也培訓了一些糖尿病衛教人員,共同照護網下的醫院診所都會讓病友接受糖尿病衛教人員的服務。

新的衛教形式有什麼不同呢?它已不再是單方面為病友灌輸知識了,而是幫助病友用自己覺得可行的方式,真的做到均衡飲食、規律運動、按時服藥或打針等。換句話說,病友不用再盲目遵從醫療人員的建議,他們可以提出自己的經驗、想法或疑問跟衛教人員溝通,衛教的角色則轉變為配合病友的需要提供知識、技巧或解答問題。

舉例來說,門診一位60歲的男性病友,糖化血紅蛋白總在8%~9%,對於這個指標他很無奈地告訴醫療人員,他一粒米都不吃,也不吃麵食或甜食,為什麼血糖還這麼高。衛教師通過進一步溝通了解他的飲食,發現他以為水果是有益健康的食物,所以他經常吃大量西瓜,當衛教師告訴他西瓜所含的糖分相當於一碗米飯時,他才恍然大悟,決定重新調整飲食。

其實衛教師不是在教他一套理想的吃法,而是先了解他常吃或喜歡的食物,再告訴他其中哪些容易使血糖升高,為了讓他能夠自主調整,衛教師還建議他初期可以在用餐前後自己測血糖,從餐前餐後的血糖結果中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再決定如何調整,逐漸促成自主管理。

過去病友對疾病的處方,例如藥物或手術,通常都是遵從醫生的決定,這主要是因為病友大多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可以和醫師討論,醫生只能根據自己的經驗為患者選擇治療方式,而衛教也以說明該治療方式為主,並不會詢問病人的意見。但像之前所說,這種方式很難幫助病友控制好血糖,所以糖尿病教育開始向「醫患共享決策」的衛教模式轉變。這個模式是由醫生或護理師先讓病友了解各種治療的性質及利弊,例如控制血糖的效果、低血糖的風險、體重是否增減等,再由衛教師引導病友表達他最在乎哪一點,對於經常在外活動的病友可能最在意低血糖,老年病友可能最擔心使用的方便性。這些情況,醫師與病友經過充分溝通後,會綜合雙方的意見共同決定採用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二十年來,台灣糖尿病衛教已經從傳統的說教式進步到現在以「病友為中心」的顧問方式,衛教的目的不再只是灌輸知識,而是先傾聽了解病友的狀況,再協助他們解決糖尿病自主管理上的困難。即便是醫療決策,也會先與病友充分溝通並尊重其個別的需求,最後再和醫生共同決定。大陸也有諸多公立和民營醫院在學習台灣的糖尿病衛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道的糖尿病共同照護,病友們可以在這樣的服務中體驗到人性化、貼心、進階性的照護,真正地改善血糖狀況。

轉自《糖尿病家族》

作者:社團法人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 張媚常務理事

也許想再看看這些:

夏季必看!一文搞懂痛風

新「纖」一夏,跟營養師學吃高膳食纖維零卡甜點

空腹血糖怎麼降?哪種患者能停胰島素?備孕二胎血糖怎樣調?——2018專家答疑(1)

「Baby~,幫忙轉個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