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灰綠還是粉白?為什麽我們看到的顏色不一樣

近期朋友圈裡為一隻鞋是灰綠還是粉白吵翻了天。圖片備注寫著,若是右腦優勢則能看到粉白組合,說明個人偏感性,若是左腦優勢則能看到灰綠組合,說明個人偏理性。

圖像與科學之間的關係解讀絕非第一次。上海大學退休教授林鳳生著有《名畫在左,科學在右》,曾就100余幅膾炙人口的世界名畫進行科學解析。

5月7日,林鳳生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色覺和顏色不是一回事。人看到的顏色叫色覺,是人的一種主觀感覺,沒有兩個人看到的顏色是完全一樣的,甚至於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顏色的感覺也不同。”

他舉例,就像大師燒肉,張三覺得好吃,李四覺得不好吃,雖然人的味覺和肉味本身有關係,但兩者不是一回事。

對於人的色覺來說,“每個人情況不同,大部分人有三種視錐細胞,也有少數女性有四種,而北歐的一些民族只有兩種視錐細胞。”

在人文與科學之間“牽線搭橋”

林鳳生也是《自然雜誌》編審,長期從事自然科學工作。他的作品曾獲得第二屆世界華人科普獎佳作獎和上海市優秀科普圖書獎,也曾師從豐子愷、唐雲等名師學習繪畫。今年4月,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畫在左, 科學在右》獲得“2018年度中國好書”、第十四屆“文津圖書獎”。

“寫《名畫在左,科學在右》的願望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林鳳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兒時學畫的經歷讓他一直對繪畫充滿興趣。後來從事物理教學,有時也要寫科普類文章,在資料翻閱中漸漸有了不一樣的發現。

“首先我發現,有些事講來講去,講了好久都講不清楚,但是若有一張圖常常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二是我看的書多是理工科書,發現很多理工科專家對繪畫的解讀和一般藝術家、美術家的完全不一樣。”

退休後,林鳳生一直想做一點有興趣、有意義的事情。“英國科技哲學家斯諾1959年在劍橋大學作了一場著名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提出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二者中間有一條鴻溝。幾十年後,這條鴻溝似乎越來越大,尤其在我們國家這個情況似乎也是不容樂觀。已經有好多學者、專家認為這不利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不可否認,現在大家依然對這兩種文化有很多偏見。我想做一點力所能及的、溝通兩者之間的事情。”林鳳生說,人文和科學文化固然有鴻溝,但是存在兩座橋。一座是圖像,一座是美學。

“搞人文的人講美,做理工的也是這樣。比如牛頓定律,這麽簡單的公式包羅萬象,大到宇宙小到原子,有一種簡單的美、濃縮的美。在研究中我自己還有個比較高興的發現,就是不管哪類學科的人,當他們在重大項目發生突破的時候,助力的往往不是行業知識,而是美學。比如畢加索創造立體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有美學的支持。”

梵高的畫為什麽“亮”?

翻開《名畫在左,科學在右》,很多題目都吸引眼球:為什麽印象派畫有運動感?野獸派畫家用色有什麽好?光學器材如何助力西方寫實繪畫?彌足珍貴的中國古畫隱藏了什麽科技秘密?繪畫裡的“浮光掠影”蘊含了怎樣的奧秘?腦外傷會激發人的藝術創造力嗎……

“書裡收錄的文章最早源於2005年,所以這是一本寫了十幾年的書。”林鳳生表示,他希望能用最通俗生動的語言,對書裡100余幅膾炙人口的世界名畫進行科學解讀。書裡有《名畫裡的病人和病人畫的名畫》一文,介紹了如何從大師不同時期的畫作中發現高膽固醇、焦慮症、馬方綜合征、舞蹈病、角膜白斑症、歇斯底裡症等多種疾病的征象。還有《嘗美食、賞名畫、侃文化》這樣的文章,讓讀者從莫奈、馬奈、德拉克洛瓦、卡拉瓦喬、德加等大師的作品中認識西方的不同美食佳釀。

比如,說到梵高的畫為什麽很“亮”,林鳳生認為這與梵高的塗色方法——“固體混色”有關。

物理學認為不同的顏色有兩類物理混合:一是投射光的直接混合,也就是常說的“加法混光”。還有一種是反射光的間接混合,也就是“減法混色”。

如果用紅色的光源與藍色的光源照射同一個螢幕,那麽在螢幕上紅、藍兩種顏色光斑的重疊處就會產生紫色,這種紫色是由兩種顏色的光疊加而成,能保持其色彩強度甚至更亮,所以稱為“加法混光”。但當畫家把紅、藍兩種顏料塗抹在畫板上混合時,觀者視網膜接收到的是反射光,由此得到的混合紫色會顯得比較暗。油漆匠用不同顏色的塗料重複塗飾牆面時會發現色澤越來越暗,也是這個道理。

請看上圖,右邊是原圖,左邊的圖案用白色代替原圖中的黑色之後(其他顏色不變),讀者可以清楚地感覺到圖中所有的顏色全部都變亮了(左邊部分)。

林鳳生發現,梵高喜歡用明亮的顏色,想要達到哥特式大教堂窗戶的彩色玻璃產生的效果。通過彩色玻璃產生的混色顯然是加法混光,鮮豔奪目、光彩可人,畫家是做不到的。為此梵高乾脆不把兩種顏色混合起來,而是直接把鮮明的原色塗在彼此相鄰的位置上。

那麽為什麽梵高要把畫上的色彩塗得如此光彩奪目呢?林鳳生認為這恐怕與梵高“腦子有毛病”有關係。

精神病學專家分析,梵高疑似患有顳葉性癲癇引起的精神障礙。這種病發作前會有點先兆,包括產生幻覺和錯覺,聞到難以形容的氣味,或看見並不存在的星光、圖案、人物和複雜景象。因此,梵高所寫生的教堂、麥田、山巒和星空,雖然都是他親眼所見,卻是那種帶有幻覺的景象。

“所以,他在描畫它們的時候顯得格外費力:為了表達星體明亮的光芒,他用弧形的短線段畫了許多個同心圓,在顏色裡摻和了色素使它鮮豔奪目。有多位醫學專家認為,梵高非凡的創造力與他的病態不無關係,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可以延長他的生命,同時也可能抑製他的創造力。換言之,他的病如果治好了,或許也就不會給世界留下那麽多曠世傑作了。”

中國畫有沒有科學性?

《名畫在左,科學在右》分為三部分,分別涉及現代畫、藝術與生活、繪畫與科學三個方面。在現代畫部分,林鳳生分別介紹了印象派、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抽象派、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維也納分離派、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等不同的流派。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林鳳生還專辟一章來回答“中國畫有沒有科學性”的問題。

一千多年來,我國的繪畫走過了一條與西方寫實主義迥然不同的發展之路,並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繪畫技法和評價體系。許多專家都認為中國畫不講科學性,與自然科學風馬牛不相及。

“事實並非加此。”在林鳳生看來,中國畫雖然沒有用到西方的科學知識,如透視學、色彩學和解剖學等,但許多獨創的繪畫技法卻與現代心理學、視覺生理學和認知科學的原理不謀而合。

“我國的歷代名作在今天看來仍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與它符合科學道理不無關係。”林鳳生舉例,側抑製現象是中國線條畫的神經生理基礎,中國寫意畫則與視覺心理學十分契合。

“還有《清明上河圖》,大家都看過,但可能沒注意中間這座橋其實是不對稱的,從南岸上橋,上坡長,下坡短。這是為什麽?其實流體力學就解釋得很好。”林鳳生說,圖中汴河南岸高而陡,北岸坦而寬,這是因為南岸位於河灣的外側,受水衝刷而成,而北岸在河灣內側,由河泥淤積而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評價這本書時表示,科學與藝術儘管屬於兩種不同的文化,然而兩者的融合不僅是一件非常有趣、有意義的事情,而且恐怕也是十分可行的。

“究其原因,我覺得首先在於兩者的起源皆與人類的思考和社會的現實密不可分;其次,或許更為重要的是,它們又都具有超越現實的內在精神氣質。”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辭海(外國美術分冊)》主編潘耀昌也表示:“自文藝複興以來,人文主義與科學理性成為時代的強音。雖然,人文科學不同於自然科學,藝術終究不是科學,但是,二者若即若離的關係,一直令探索者感到好奇和神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