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研究了100幅世界名畫後,他發現了驚人的秘密

在咱們的印象裡,科學是十分嚴謹和嚴肅的,而藝術就正好相反,尤其是畫畫。人們可以把自己漫無邊際的腦洞,通過畫筆等工具展現出來。所以,我總覺得他們的創作都是信手拈來,隨便塗塗抹抹就能創造出來一幅作品。

但是,理工專業出生的林鳳生先生卻說,藝術家們可不是那麽隨便的人。

許多著名畫家在繪畫的時候,都體現出了他們對科學原理的認識與應用。下面,我們就跟著林鳳生先生一起,從科學的角度重新認識一下世界名畫吧。

西方世界對繪畫的審美和要求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有一個——“寫實”,而且大部分畫家畫的都是“歷史畫”和“宗教畫”。時間長了,大家漸漸開始審美疲勞了。

19世紀相機的發明,是壓倒西方寫實繪畫的最後一根稻草。繪畫的宗旨從“求真”轉向“求美”,一些銳意創新的畫家們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風格和流派。

當然啦,這些勇於嘗試的畫家們開創的新技法,也與自然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第一批印象主義畫家特別熱衷戶外寫生,為了捕捉到變幻的光線,一個個都練就了一番迅速作畫的技能。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莫奈,他算得上是印象派的旗手人物。

莫奈曾說過,要用眼睛畫畫、要畫出照相機拍不出來的畫面。而且在寫生的時候,要忘記眼前的東西,所看見的只是色彩與色彩之間的關係。他本人也在實踐中體現著這樣的態度。

比如,為了客觀記錄大自然的光色變化,他常常同時架起好幾塊畫板,根據光照的不同分別寫生記錄。

連看起來很平凡的“乾草堆”,都能被他畫25遍,還不重樣呢!不過,問題也來了。

之前西方畫家們在二維平面上製造出三維空間的法寶,主要是幾何透視法,就是把近處的物體畫得比較大,遠處的物體畫得比較小。

就好像兩條伸向遠方的平行線,它們看起來相互靠近,最後匯聚到一點。這種方法靠的是單眼視覺,用視覺神經科學的專業術語來講,叫做“單眼線索”。

印象派的畫既不寫實,畫面裡的參照物又少,看上去朦朦朧朧的,但為什麽我們依然能感受到畫面裡的立體感呢?這個謎題在19世紀中期,被物理學家查爾斯·惠特斯通爵士給破解了。

原來印象派畫家們利用了人體的“雙眼視差”來製造立體感!現在我們觀看的3D電影也利用了這個原理。

簡單解釋一下,就是人在觀察近處物體的時候,兩隻眼睛的視網膜成像會有一些不一樣。大腦會把視網膜上這兩張稍有差別的影像融合起來,生成三維立體的影像,還能順便幫人們確定距離該物體有多遠。

印象派畫家常用彩色的斑點構圖,這些斑點組成了相似的視覺效果,在觀看者的大腦裡,就融合成了層次豐富的立體畫面。

除此之外,有些畫家還能讓人在靜止的畫面裡感受到運動感,比如波光粼粼的水面,隨風搖擺的花田。這又是為什麽呢?

原來,咱們的視覺系統竟然還有點像立體聲音響,是通過兩條平行通道來傳遞資訊的。一條通道主要負責傳輸色彩資訊,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視皮層的中腦區;另一條則負責把空間位置、形狀、運動等資訊傳到大腦視皮層的高級區域。

大腦通過有機融合這兩方面的資訊,產生完整的視知覺。所以,如果第一條通道出了問題,人就會患上色盲症。如果是第二條通道出了問題那就更不得了了,世界在人眼裡將會變成靜止的,連過馬路都很難!

在印象派突破了傳統寫實畫法後,1905年的巴黎,變革又出現了。

當時巴黎正在舉辦秋季沙龍,前來參觀優雅的藝術作品的人們驚訝地發現,怎麽會有那麽多“辣眼睛”的畫呢,這是怎麽回事?這鍋呀還得印象派來背。

印象派發展到後期形成了更為奔放的後印象派,其中,最著名的畫家就是我們熟悉的梵高和高更。他們畫作中明亮的色彩觸動了許多青年畫家內心的狂熱。

於是,這群血氣方剛的小夥們乾脆啥都不管了,瘋狂地使用紅、綠、黃、藍等醒目且強烈的色彩作畫。同時,用粗獷的筆觸、充滿動感的線條畫出誇張的形態。借此表達張揚的個性和複雜躁動的內心。

您還別說,因為當時沒人見過色彩那麽強烈的畫,這種畫作還吸引到了追求別致的收藏家,當場買了一幅呢。由於畫風實在太奔放,這批青年畫家就被人們戲稱為“野獸派”了。

不過,從科學角度來說,野獸派繪畫能吸引觀眾眼球是必然的。首先,我們的色覺非常棒,對顏色有著十分敏感的辨認分析系統;其次,色彩和人的情感關係密切。

英國心理學家布洛認為,色彩最容易引起人的兩種心理活動:聯想和移情,而這兩種心理活動正好是啟動人情感活動的金鑰匙。比如人們常把綠色看成生命與自然的象徵,其實就是一種移情,起因是明亮養眼的綠色讓人的眼睛很舒服。

可是為什麽顏色會引起人的心理活動,又如何影響人的生理活動,目前還沒有準確的研究來驗證這些問題。不過,野獸派的畫作卻啟發了科學家們對顏色成像的研究。

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曾提出,光是一種電磁波。這種說法使得大部分研究者認為,物體呈現的顏色取決於它反射最強的電磁波的波長。

法國科學家蒙日等人始終質疑著這種觀點,因為他們發現,某一個色塊的顏色和它周圍色塊的顏色有很大關係。為了驗證蒙日的發現,美國物理學家蘭德做了個實驗,叫做蒙德裡安色板實驗。

中間繁瑣的實驗過程我就不贅述啦,簡單來說,這個實驗最後證明,物體的顏色不單是由它反射的最強光的波長決定,還受到周圍物體反射光波長的影響。

基於這樣的發現,科學家們繼續研究起了人類色彩視覺的生理過程。

他們選了一些因為生病,失去了視覺、隻保留了一點對顏色的感覺的病人進行測試。

結果發現,病人們對色塊的感覺,不再受周圍物體影響,隻受色塊本身的強反射波影響。

可惜,這樣的研究因為缺少合適的病人做研究對象,難以大規模地進行,獲取更精準的實驗結果。這時候,科學家們發現了野獸派畫作的特點:顏色和形狀分離!

野獸派藝術家採用了一套違背生理認知的方法繪畫,把物體塗上和它本身不相符的顏色,如此一來,顏色就可以從形體中解放出來了。

於是,科學家們通過顯影實驗,直接測試人們在觀看正常和異常顏色的物體時,大腦內部的活動有什麽差異。最後,通過一系列研究,找到了人類色彩視覺形成的過程。

人類歷史上,藝術和科學的碰撞可不止這一次,每一次都擦出了明亮的火花。

英國倫敦大學的一位教授感歎說:“藝術家以他們特有的技巧探究視覺腦的構造,所以藝術家其實就是神經科學家。”

豆瓣評分:9.1

不知道,您是否願意,和作者一起進入藝術家們的世界,發現其中暗藏的科學定律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