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國將軍孟達大過年輸得一敗塗地,原因是數學太好了?

己亥新年已經到來,所謂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期間,人們闔家團圓,走親訪友,祭祖祈福,放下緊張的心情,投入到慶祝活動中去。忙碌了一年,我們終於可以在這個辭舊迎新的日子裡和家人團聚,放空自我,享受難得的祥和。

但有那麽一群人,過節反而要比平時更加緊張,他們就是軍人。為什麽緊張?因為對軍人來說,只有兩種狀態,一種叫“打仗”,另一種叫“準備打仗”。一旦精神松懈,不能保持緊張,就是在給對手送“大禮包”,很可能丟了性命,打了敗仗,失了城池,亡了國家。

這話一點不誇張,歷史上逢年過節放鬆警惕被敵人突襲痛擊的戰例,比比皆是。這就有一位,年前還在做著投敵後幸福生活的美夢,結果正月都沒出就丟了腦袋,還讓自己的對手打出了“成名之戰”。

今天庫叔就來講講這場“春節之戰”,大家就能明白,此人慘敗身死,一點也不冤枉,甚至,也不值得可憐。

文 | 王正興 黃俊峰

編輯 | 黃俊峰 瞭望智庫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資訊,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呂布若見此人也要“自愧不如”

故事,開始於三國時曹魏太和元年(公元227年)的年終歲尾。故事的主角,名叫孟達,當時是把守魏、蜀、吳三方交界處的曹魏新城太守。

按道理講,這官不小,又有實權,曹魏政權對他算是重用了。然而孟達這時正在想著的事情,居然是要叛逃到蜀漢諸葛亮帳下。

這是何故?庫叔來講講此君先前的經歷,你就明白了。

孟達,陝西扶風郡人,東漢建安初年,天下饑荒,逃入蜀地依附益州劉焉。但他自覺在劉焉、劉璋父子的手下鬱鬱不得志,於是在劉備入蜀時,趁著劉璋派他與法正等前往迎接劉備的機會,乾脆帶兵投靠劉備,劉備命他駐留江陵。

孟達投靠劉備後立下幾次戰功,深受劉備器重,被委以宜都太守重任。

劉備攻取漢中後曾命養子劉封沿漢水統禦孟達攻取上庸地。當時上庸之地實在貧瘠,漢蠻雜居,向來是流放人的地方。劉備方面從曹操手中搶佔此地後,命劉封、孟達經營,主要包括三塊:

西城郡(也就是現在的安康盆地這一塊,治所在西城縣,今陝西安康漢濱區),太守申儀;

上庸郡(竹山盆地這一塊,治所在上庸縣,今湖北竹山西南),太守申耽;

房陵郡(房縣盆地這一塊,治所在房陵縣,今湖北房縣),太守孟達;

劉封加封副軍將軍,實際就是這個戰區的總指揮。

但是,劉封仗著自己是劉備的“兒子”,有點跋扈,看孟達不過是從劉璋那裡“投誠”而來的,老是欺負他。這引得孟達不滿,感覺自己逐漸在政治鬥爭中被邊緣化了。

正好關羽那時北攻襄樊,讓劉封、孟達出兵相助,兩人以上庸山郡新附為由不肯奉命。其實當時兩人兵的確並不太多,又需要“緊盯”新降的申儀、申耽兄弟,以及當地彪悍的山民,加之關羽與劉封向來不太對付,不出兵也在情理之中。

誰想到事情鬧大了!關羽後來敗走麥城,賠掉了性命。劉備和關羽啥關係不用多說。這下劉封、孟達兩人的罪過可就大了。

這孟達既不甘心受辱於劉封,又怕因關羽之事而獲罪,索性第二次“反水”,降了曹魏。

孟達轉頭就跟徐晃和夏侯尚一塊反過來“圍毆”劉封,於是申氏兄弟俱叛,劉封腹背受敵,奔逃回成都。關羽敗死、孟達反叛,這使得劉備陣營連遭兩次重大打擊。

劉備這邊,為了安撫孟達原來所在的益州勢力,在諸葛亮的勸說下,賜死了欺辱孟達導致敗軍折將的劉封。

孟達這邊倒是全然不考慮,降魏之後他可謂志得意滿。

孟達其人在當時可是個名士,又是美男子,口才又好、能說會道,文武兼修,要放在現在絕對是偶像派。魏文帝曹丕自己就很有名士派頭,對孟達這樣的人自然喜愛有加。那些被曹丕派去審核孟達的人,不知道是收了孟達的錢還是被孟達侃暈了,或是腦子靈光知道怎麽投上所好想拍曹丕馬屁,返回的報告一律都是“有將帥之才”、“有卿相之器”,好話一籮筐一籮筐,恨不得說成是樂毅重生、管仲複世。

於是,孟達被封為平陽亭侯,拜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曹丕更是把剛剛拿下的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讓他領新城太守,這意味著孟達成了封疆大吏,掌握著曹魏西南方向的軍政大權。

上面有皇帝寵信,中間有尚書令桓階、征南大將軍夏侯尚等重臣撐腰,下面又有自己掌握的一塊地盤,孟達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但是,因為孟達反覆無常,曹魏陣營並沒有幾個人真正信任他,他也自知不受人待見。桓階、夏侯尚、曹丕相繼死後,孟達失去了靠山,司馬懿不時對其敲打,孟達自知遲早會被曹魏清算,日日難眠。

就在孟達感歎命途多舛之時,卻“意外”地收到了來自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橄欖枝。

沒錯,他又打算“反水”了。

說起三國“反骨仔”,很多人會首推呂布。但這麽看起來孟達也不遑多讓,先是把主子劉璋賣給了劉備,後來又叛了劉備投靠了曹丕,接著又和諸葛亮勾搭上圖謀叛變曹魏;其人一生,朝秦暮楚,唯利是圖,有奶便是娘。而此時他對自己後來的命運,還一無所知。

2

居然叭叭給諸葛孔明“上課”

臥龍軍師深知孟太守的處境,他修書一封,開始引誘孟達叛魏降蜀。

這信寫得“情真意切”:

“往年南征,歲未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歎,以存足下平素之志,豈徒空讬名榮,貴為乖離乎!嗚呼孟子,斯實劉封侵陵足下,以傷先主待士之義。又鴻道王衝造作虛語,雲足下量度吾心,不受衝說。尋表明之言,追平生之好,依依東望,故遣有書。”

大體就是說,我從別人那聽到老孟你的消息,很感歎。當年是劉封欺負你,其實我們是很重視你的。我聽說你很信任我,咱們好好聊聊結交一下好不好。

諸葛亮這是“活雷鋒”,只是想幫孟達一把嗎?

哪有這等好事?諸葛亮的算盤打得響。

諸葛亮當時正在準備北伐,如果擁兵萬餘的孟達降蜀,就可以憑借險要地勢牽製司馬懿主力,為北伐創造條件。諸葛亮招降孟達並不是一時興起,考慮到孟達在曹魏的政治處境,以及孟達也曾為蜀漢作出一定貢獻,再次“跳水”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一旦成功招降孟達,蜀漢北伐大業將再添一員虎將。

孟達收到書信也是高興得不得了,很快就開始跟諸葛亮頻繁傳書,叛逃已提上日程。

但是,孟達這人靠不住,諸葛亮不知道嗎?

當時諸葛亮手下官員費詩便直言不諱地勸說:

孟達這家夥,昔日對劉璋不忠,後來又背叛先主(劉備),這種反覆無常的小人,您給他寫什麽書信啊?

(“孟達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後又背叛先主,反覆之人,何足與書邪!”)

諸葛亮當然明白這點。他何嘗不防著孟達,只是這防備多少有點“過”了。

孟達這人的特點就是舉棋不定,你要叛變就麻溜的啊,他倒好,采取個觀望的態勢。這就讓諸葛亮起了疑——你定不了,我幫你下決心吧!

於是諸葛亮派間諜郭模到魏國,把這事洩露給了和孟達有矛盾的魏興太守申儀。申儀自然是馬上就把情況報告給了司馬懿。

這就把孟達逼上了絕路,所以說這孟達的悲劇結局,諸葛亮也有份。

此時孟達叛魏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由不得他再猶豫了。於是孟達決定再次反水,答應投降蜀漢。

事情板上釘釘,但諸葛亮也很清楚這麽一來,孟達身處的危險狀況。他馬上去信提醒孟達:

時值正月歲首,定要提防司馬懿啊。

然而,諸葛亮恐怕不會想到,這個時候,司馬懿也正在給孟達寫信!

司馬懿在此時展現了他老謀深算的一面,雖然已經從申儀那裡獲取了孟達將叛逃的明白無誤的情報,但為了拖住孟達的腳步,他硬是要裝傻充愣,給孟達的信裡說:

孟達將軍你當年從劉備那轉投過來,我們對你那是相當信任。你想想蜀國不恨你恨得牙根癢癢。這次這麽大的事諸葛亮會輕易讓它洩露?他這不過是派人來搞反間計的。

(“將軍昔棄劉備,讬身國家,國家委將軍以疆埸之任,任將軍以圖蜀之事,可謂心貫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齒於將軍。諸葛亮欲相破,惟苦無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豈輕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言下之意:我們對你的信任,那是一絲一毫沒有削減。

這一通忽悠之下,孟達居然真信了!

他一想,大過年的,著什麽急,好好過個春節再說。而另一方面,孟達也自以為算得很明白,在司馬懿到來之前,自己有充裕的時間叛逃。於是他在給諸葛亮的回信中,居然給漢丞相上起“算數課”來:

司馬懿出兵的話先要請示幾百裡外的皇帝曹叡,然後再從距離一千二百餘裡的宛城趕到房陵,怎麽也得一個月時間。這時間我早就修好工事,做好走人的準備了。另外我這位置險要,司馬懿根本不會自己來找死;那要是別人來,我還怕啥?

(“宛去洛八百裡,去吾一千二百裡,聞吾舉事,當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間也,則吾城已固,諸軍足辦。則吾所在深險,司馬公必不自來;諸將來,吾無患矣。”)

一個當將軍的人這麽去做算術題就危險了,隻算了對自己最有利的情況,其他可能發生的情況完全不考慮,就認為有備無患了。

相信諸葛亮看到這封回信,肯定要感歎:大勢去矣。

3

正在“過大年”的孟太守被“閃電戰”打傻了

孟達算的這筆账,司馬懿比他還清楚。

剛剛聽到申儀報告孟達叛變的情報,司馬懿大驚:雖然這小子靠不住,是個遲早要叛變的主,但沒想到這事來得這麽早。可如果請示曹叡,即使快馬加鞭,一來一回也需要時間,到時候孟達估計早就溜了,反戈一擊殺向洛陽也未可知。不管了,以大局為重,先斬後奏。

因此,司馬懿在給孟達寫信的同時,一方面抓緊搜集整理諸葛亮和孟達的往來書信呈閱曹叡,另一方面迅速調集兵馬,在未得到曹叡的允許下就兵分八路殺向房陵。司馬懿太知道孟達所在的新城郡對於曹魏的重要性,所以才鋌而走險,明知會犯政治錯誤而偏向虎山行。

此時的孟達,正和將士在房陵城裡過大年。司馬懿才不管你過不過年,快速奔襲,隻用了8天,就趕到並圍了房陵城。

突然“造訪”的司馬懿令孟達驚慌失措,在給諸葛亮的信中居然像看到了神仙一樣感歎起來:“吾舉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估計諸葛亮看到信是哭笑不得:這草包早幹什麽去了……

孟達原計劃用一個月時間來鞏固城防,待司馬懿兵臨城下後固守待援,等司馬懿消耗完糧草撤退時,再隨增援部隊殺出城門。現實卻給孟達一個大大的耳光,現在城牆也不厚,糧草也不夠,軍心也不穩,天險也沒用,怎麽辦?趕快搬救兵!

要說這孟達真是把“牆頭草”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他去搬的救兵,除了蜀漢的軍隊外,還有一支孫吳的軍隊,其實孟達早已暗通孫吳。也就說,此君同時找了兩個“下家”,即使他能在此戰中幸存,到底是不是投奔諸葛亮還不一定呢……

司馬懿沒有留給這位毫無立場的孟太守太多時間,立即對房陵展開圍攻,孟達雖極力抵抗,但也無力回天。眼見突圍無望,援兵也不知什麽時候才能到達,孟達外甥鄧賢、部將李輔開城投降。

於是,司馬懿到達房陵16天后,斬殺孟達,為曹魏排除了一大安全隱患,鞏固了魏蜀邊境安全,打亂了諸葛亮北伐部署,同時又因此戰與曹叡建立徹底的君臣互信關係,可謂一舉多得,成為此戰的最大贏家。

而對於諸葛亮呢,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孟達的迅速敗亡對他的北伐計劃確有影響。本來,以孟達一萬多的兵力,憑借險要的地形,完全有能力牢牢拖住司馬懿荊州軍團的主力。司馬懿如果一定要殲滅孟達,其負責的荊襄防線就會收到極大削弱,給東吳可趁之機。就算東吳沒有行動,魏軍也會面臨兩線作戰,加重他們的困難,為自己北伐創造更好的條件。而今孟達脆敗,一切都成畫餅。

4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

孟達只是敗給了時間嗎?

司馬懿“不按套路出牌”,快馬加鞭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這固然是導致他慘敗的主要原因。但其實即使司馬懿再神速,孟達也並不是沒有機會。

我們來看新城郡周邊的地形。

孟達身處新城郡的郡治房陵,房陵是塊小盆地,周圍自然全是山,有“縱橫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如有房屋”之謂。

司馬懿從宛城到房陵,也就兩條路。

一是從宛城到築陽(今河南谷城),沿漢水越武當山脈而下,路線崎嶇。

注:另有從宛城到築陽,沿築水(即漢水支流南河)谷地西進的一條路,但更加崎嶇,基本都是小道,大部隊無法通行,事實上等於說“此路不通”。

二是從上庸繞行,也是從宛城到築陽,沿漢水西北上,再順堵水河谷進入上庸,再東越方城山(上庸東30裡)抵達房陵。

而孟達反叛之後,一般來說應有上中下三策:

如果消息沒有走漏,那麽趁魏人沒有防備,突襲西城,擊破申儀肯定是上策,這樣就和蜀漢連著一塊,司馬懿想拿下他就不容易了;

分兵據險,把守隘口,這是中策;

聚眾守城,坐以待援,這肯定是下策。

上策被諸葛亮堵死了,中策則完全可行。然而孟達選的,是下策。

孟達很明白自己“所在深險”,但地處險要就可以掉以輕心?要知道他乾的是造反作亂掉腦袋的勾當,加強戒備本來就是一個將軍應有之義。

他所處的房陵城北一百二十裡有山名馬嘶,路線最是難行,在此要害之地分兵據險,控守戰略要衝,派兵把守險道隘口,司馬懿就算倍道兼行實施奇襲,也會受阻於此,孟達會得到更多的時間和更好的機會。

可是不管是因為過年太松懈了,還是個人才能的確有限,孟達根本沒這個計劃,只打算收縮集中兵力,盤踞在新城死守,等待接應。

想當年他領新城太守時,曾登白馬塞(在上庸西南45裡),看著周圍的險要地勢,嘲笑劉封、申耽:“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失之乎!”結果他自己還不及這兩人。

孟達這樣的慘痛教訓告訴我們,節日,既有團圓和喜慶,但從國家、軍隊的角度,如不嚴加防範,也有鮮血與戰火之危。

我們普通人可以在春節闔家團圓,享受天倫之樂,而我們的子弟兵,在高山、在戈壁、在荒漠、在雨林、在雪原、在邊境、在海防,五加二,白加黑,守護我們的和平安寧。在這裡,要向堅守在戰位的解放軍指戰員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謝最可愛的人為我們阻擋黑暗。

總監製:王磊

監製:夏宇

責編:戴麗麗 李逸博

編務:謝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