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南地區首個糞菌移植中心即將投用 招募捐獻者條件苛刻

工作人員在環境很好的糞菌製備實驗室

不為人知的「顯學」

早在東晉葛洪所著的《肘備份急方》,就詳述了使用糞便懸液治療危重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瘟病和傷寒等。「一個腸道菌群失調的病患者,就需要健康的菌群,移植到腸道裡,改變原有的狀態。」利用來源於健康人糞便的菌群,重建病人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糞菌移植」目前主要針對由菌群感染或菌群失調引發的難治性疾病。

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正在招募糞便捐贈者。12月中旬,該院建立的糞菌移植中心將正式投入使用。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實驗室負責人鄧明明教授介紹,該中心將成為西南地區首個標準化糞菌移植實驗室。

糞菌移植主要用於治療難治性腸道感染、難治性炎症性腸病、癲癇病、肝病、腫瘤合併的腸道疾病等。過去一年,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已經實施了7例糞菌移植手術,均取得不同程度的積極效果。

招募捐獻者

條件苛刻遠超獻血

在糞菌移植供體招募簡介上,供體基本要求極其苛刻。推薦年齡在6到24歲,具有良好的遺傳背景(如家族長壽等),具有長期良好的生長髮育狀態、智力狀態、飲食結構、睡眠狀態、日常活動、機體鍛煉正常,並且具有規律的排便習慣。

鄧明明告訴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糞菌移植需排除所有可能影響腸道菌群的不良因素,只有移植正常健康人的菌群,才能用來治療患者。據了解,活動共收到160多份「糞菌移植」志願捐獻者篩查表,但最終將隻選3至5名最理想的捐獻者。

去年4月,鄧明明完成了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首例糞菌移植。一名62歲患者因慢性縮窄性心包炎,反覆出現腹脹、腹痛、便秘等腸梗阻癥狀,因常規治療無明顯效果,取得患者同意後,鄧明明為患者實施了經下消化道糞菌移植手術。糞菌移植後第3天,患者腹痛、嘔吐等不全性腸梗阻癥狀得到改善。

首個實驗室

異塵餘生西南地區的「糞菌庫」

鄧明明告訴記者,糞菌移植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效果明顯,不同程度的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難治性疾病,如敗血症後腸道菌群恢復、緩解同種異體造血乾細胞移植後的併發症、放射性腸炎、Ⅱ型糖尿病、癲癇、肥胖、代謝綜合征等方面也顯示出不同程度的效果。

實驗室工作人員羅剛博士介紹,該院糞菌移植中心實驗室預計12月中旬正式投入使用。實驗室按目前國內最高標準建設,具有全智能化作業系統,高度凈化空間,是西南地區首個標準化糞菌移植中心,同時該平台也將成為一個聯合多學科的綜合治療平台。

據了解,目前國內已經建有多個分菌移植標準化實驗室,但均分布於東部城市。南京醫科大學教授、被譽為國內糞菌移植第一人的張發明告訴記者,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實驗室,將成為西南地區糞菌移植的「支點」。

張發明介紹,中國的糞菌移植技術始於2012年,目前越來越多的醫學同行認同並積極推廣這一療法。他稱讚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很有眼光」,他說在西南地區建一個標準化實驗室很有必要性,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糞菌移植救助體系發展非常重要。

研究前景

「偏見」中的醫學熱門

——專訪國內糞菌移植第一人張發明教授

A

醫學原理

張發明告訴記者,糞菌移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來源於健康人糞便的菌群,重建病人的腸道微生態系統。可以叫「移植」,也可以叫「重建」

B

破除偏見

「這本來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只是有違我們現在的審美標準。」張發明說,要讓從業者有最好的工作環境,讓大家認識到這是一份重要且體面的工作

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張發明被譽為國內現代糞菌移植第一人。他的團隊在南京醫科大學兩家附屬醫院建有標準化實驗室,取得了糞菌移植領域多個技術及理論方面的開創新成果,包括完成了中國第一例具有現代意義的「糞菌移植」,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糞菌分離系統等。

12月5日,張發明教授接受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獨家專訪,談論了糞菌移植療法目前的發展水準和研究前景。

始於葛洪《肘備份急方》

一個偶然的機會,張發明開始「調轉」研究方向,投身糞菌移植療法。2012年,張發明在美國交流學習,一次飯桌上,幾個美國醫學者討論「糞菌移植」,他記下心來。那時候,糞菌移植在美國已經開始受到重視,很多醫學者參與其中,形成生物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研究熱點。

開始研究糞菌移植的張發明,很快在中醫文獻中,找到了糞便治療疾病的記載。李時珍1578年所著的《本草綱目》中有,新鮮或發酵的糞水可用於治療伴隨高熱、中毒、膿腫、痰濕、滯食的「瘟病」或「內熱」。更早的記載來自東晉葛洪所著《肘備份急方》,書中詳述了使用糞便懸液治療危重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瘟病和傷寒等。

回國後,張發明迅速建立起了中國的糞菌移植標準化實驗室。目前,張發明的團隊在南京醫科大學兩家附屬醫院建有標準化實驗室,他也被譽為現代糞菌移植療法中國第一人,取得了糞菌移植領域多個技術及理論方面的創新成果。

一半醫學研究生沒聽說過

張發明估計,目前在全國的醫生中,真正理解糞菌移植的不超過10%。他的團隊最近剛剛針對多所大學完成了一項數據調查,在剛入學的醫學研究生中,知曉糞菌移植的學生人數不足50%。而很多知曉的人,又對糞菌移植存在「看法」。

為什麼人們會有「偏見」?張發明認為,這跟過去的傳統認知有很大關係,「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認為細菌是有害的。」張發明說,我們太少重視有益菌在體內的作用,給了我們錯誤的概念。「以前我們做這方面治療的時候,很多人認為這是個笑話。」張發明說,人們對於糞菌移植的認識,需要一個「思想轉型」的過程。

「說起糞便,人們總是難以啟齒,想到的是臟和臭。」張發明說,他自己也有過心理上的障礙,「怕被人問起,怎麼搗鼓這個事去了。」但他最終鼓起勇氣,把糞菌移植帶上講台,帶到學術交流中,他希望把這個現象改變過來。近年來,他和他的團隊在「改變人們的認識」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包括建最高標準的實驗室。」張發明的實驗室,採用全智能化系統,很多工作環節實現了機器代替人力。「這本來是一門嚴肅的科學,只是有違我們現在的審美標準。」張發明說,要讓從業者有最好的工作環境,讓大家認識到這是一份重要且體面的工作。

重建腸道微生態系統

張發明告訴記者,糞菌移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來源於健康人糞便的菌群,重建病人的腸道微生態系統。可以叫「移植」,也可以叫「重建」。

張發明介紹,每個人體內都有非常多的微生物,共同構成一個不斷變化的狀態,我們稱之為微生態,在腸道裡,就叫腸道微生態。「一個腸道菌群失調的病患者,就需要健康的菌群,移植到腸道裡,改變原有的狀態。」張發明說,糞菌移植,就是重新建立新的菌群狀態。張發明介紹,糞菌移植治療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已被列入臨床治療指南,這是當前世界公認的適應症,推薦治療排名第一的疾病。

張發明介紹,越來越多的醫學研究者正在研究糞菌移植的治療價值,美國官方臨床試驗註冊機構網站顯示,目前已有或正在進行的關於糞菌移植的臨床試驗有200多項,多數是在過去兩年中註冊的。但是,目前針對菌群的深入研究仍非常有限。

另一方面,除了技術和理論的突破,糞菌移植還需面臨認識的突破。張發明告訴記者,目前社會觀點有兩類醫學倫理問題,一是倫理過緊,導致糞菌移植無法及時應用到臨床中,病人得不到及時治療;另一種是倫理過松,一些濫用現象曾在美國出現,這兩方面都是需要警惕並及時「矯正」的問題。

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圖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西南地區首個糞菌移植中心即將投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