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茶,一片東方神奇樹葉

樹木傳奇·美麗中國 ?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

採茶女孩 隱彰供圖
推薦詞

茶,指茶樹,更多涵義指從茶樹採摘的嫩芽,一片東方神奇樹葉,中國百姓最普通最廉價的飲料。茶禮有緣,古已有之。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待客、婚嫁、宴請、議事、閑聊,都有茶的身影。現代社會對綠色、健康、時尚的追求,飲茶風氣愈加濃厚,既刺激茶葉生產,形成以茶為中心的產業鏈,又迎來新時期茶文化的繁榮。各地茶樓茶館、茶藝館、茶博物館、茶葉節、茶文化節、茶詩、茶歌、茶影視,形式多樣。精緻茶具成為家庭新寵,飲茶這門生活藝術正走進千家萬戶,給生活帶來情趣,為休閑文化譜寫嶄新篇章。

茶園春早 黃海 攝

中國古代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由此人們推論,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始氏族社會晚期,迄今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是茶的故鄉,自古以來,「柴米油鹽醬醋茶」「琴棋書畫詩酒茶」組成的美好生活,都離不開茶。直到現在,中國各族同胞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

茶 史 五 千

《茶經》說「茶之為飲,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神農氏時代,因食物缺乏,採集樹木嫩芽以作補充,其中有茶嫩芽。神農氏為三皇之一的炎帝,所處時代迄今有5000年了。

茶樹葉芽雖苦澀,但助消化,利大便,先民多作蔬菜食用,現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還用鹽醃製茶葉作菜食,或與其他佐料熬成茶粥。茶從菜食、藥用到飲料經歷一個歷史過程。可能由於茶樹葉芽採摘過剩,有人把它曬乾,這便是最初茶葉了。《桐君錄》記載,巴東別有香茗,煎飲令人不眠,開始懂得用水煮茶,名稱上升為「茗」。自漢代,茶葉作為飲料進入百姓生活。唐代,飲茶風氣遍及全國,佛門茶禮茶事盛行,上層士大夫飲茶品茗,講究茶品、茶具、用水、程式,飲茶從茶藝上升到精神層面,在這樣歷史背景下,誕生茶聖陸羽和他的《茶經》。

宋代飲茶風氣不減,宋真宗初年出現團餅茶,譽滿京華,達官貴人和文人墨客以茶會友,以茶為詩,以茶取樂,《清明上河圖》生動再現汴河沿岸飲茶盛況。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旨廢除團餅茶,改青蒸茶芽,即散茶。散茶的出現促進了製茶技術的改進,形成炒青綠茶、全發酵紅茶、半發酵烏龍茶的三大製茶技術。近代在製茶技術的程序和細節上不斷有所創新,茶品有所變化,但基本上沿用炒青、全發酵、半發酵的製茶方法和路線。

非遺傳承人梁駿德採用傳統技藝製作武夷紅茶 黃海 攝

茶 品 六 色

茶葉因發酵程度不同,呈現綠、紅、黃、白、黑、花六種色澤,稱茶品六色。

綠茶(綠色),屬不發酵茶,經殺青、揉撚、乾燥三道工序成茶,茶色青綠,茶湯清透、清爽、清心,貴在一個清字,是夏日最好慰藉。以杭州龍井、蘇州碧螺春、婺源婺綠、屯溪屯綠最為有名。

紅茶(紅色),屬全發酵茶,經萎凋、揉撚、發酵、乾燥製成,湯色淡紅或金紅,貴在一個醇字,醇厚醇正,暖胃暖心,以武夷山正山小種、安徽祁紅、江西寧紅、雲南滇紅最具名氣。

黃茶、烏龍茶(黃色),屬半發酵茶,介於綠茶與紅茶的一種茶品,湯色黃紅,既有發酵茶的醇,又有未發酵茶的清。黃茶以嶽陽君山銀針、安徽霍山黃芽、四川蒙頂黃芽為上品,烏龍茶以武夷山大紅袍、安溪鐵觀音、潮州鳳凰單樅為上品。

白茶(白色),屬輕度發酵茶,因茶葉滿披白色茸毛,故稱白茶,茶湯清淡,如同一杯清水,喝後卻滿口余香,以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白茶品質最佳。

黑茶(黑色),屬深度發酵茶,品種有湖南黑茶、湖北老黑茶、四川邊茶、滇桂黑茶,廣西六堡茶,以雲南普洱茶品質最優。黑茶湯色暗黃,香味厚重,如同品嚐陳年老酒,餘味無窮。

花茶(花色),用綠茶和香花拌和窨製而成,以福州茉莉花茶最有名,茶湯清純,花香茶香合一,韻味獨具。

茶園之春 劉達友 攝

茶 藝 茶 道

茶藝指沖泡茶的技藝,屬物質層面、外化於形的形態或樣式,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沖泡、行茶等一套程式和技藝,簡而言之,就是泡好一壺茶的技藝和品茶藝術。在茶樓茶館,由專職茶人演示泡茶、行茶過程,賓客們一邊品茗,一邊聆聽音樂,感受茶藝之美。

而茶道是形而上、內化於心的精神層面的東西。茶葉專家莊晚芳說:「茶道就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理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文人墨客和道人僧侶,在規範泡茶行茶的同時,再思索、尋找、體悟點什麼,如盧仝飲茶可以「情來爽朗滿天地」,蘇軾煎茶能使「明月江水,山間松濤,宇宙天下,皆備胸中」,這大約便屬道的範疇了。

對於民間百姓,茶的本意就是一杯泡茶樹葉的清水,清明清正,精行儉德。飲茶就是且停停,讓人歇歇腳;就是且放下,卸去生活重擔;就是以茶解悶,忙裡偷閒,求得和諧;就是一家圍坐,飲茶話茶,茶歌茶舞,求得喜樂。這正體現中國茶道和茶文化精神。茶分上、中、下品,但草根也許並不講究這些,一盞粗茶,一杯熱茶,暖暖心窩,足矣。

茶韻清音 劉達友 攝

茶 中 文 化

茶雖是日常消費品,但卻以它獨特的親和力和滲透力,深刻影響飲食、祭祀、禮儀、風俗、習慣、休閑、詩畫、歌舞、商貿等方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茶文化。

清晨即起,中國人做的第一件事是燒水泡茶。蒙藏地區女主人先要煮一鍋奶茶,以供全天飲用。以茶待客,是國人普遍習俗,客人來了,先請坐,後敬茶。江南一帶,春節客至,要獻元寶茶,意祝客人新春吉祥,招財進寶。

茶用於婚禮,有「三茶六禮」的說法,三茶指訂婚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結婚儀式中,謁見長輩要獻茶,以表示兒女敬意;長輩送些見面禮,稱「茶包」。媳婦過門,要向公公婆婆請安獻茶,以示孝道。

茶樓茶館是茶文化的一大景觀,廣州茶館叫茶樓,茶樓有各式點心,叫「吃早茶」。成都的茶館茶樓數量之多,飲茶之眾,有「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之說。市井百姓,芸芸眾生,邊飲邊聊,縱議天下。

文人墨客與茶有不解之緣,常以茶會友,以茶賦詩,以茶作樂,於是產生茶詩茶畫,茶戲茶歌,茶對茶聯。傳說鄭板橋到北雁盪山觀音洞寺院,方丈見他衣著簡樸,視為俗客,隻說聲「坐」,對小和尚喊「茶」;一經交談覺得談吐不凡,便引進廂房,連聲「請坐」,吩咐小和尚「敬茶」;兩人深談之後,知是鄭板橋,逐請入方丈室,連聲說「請上坐」,吩咐侍者「敬香茶「。這便是上聯「坐,請坐,請上坐」,下聯「茶,敬茶,敬香茶」的來歷。

武夷正山小種紅茶 劉達友 攝

茶 路 條 條

茶原產我國,茶葉是大宗對外出口商品,條條茶路,馬馱肩扛,翻山越嶺至周邊地區和國家。一條茶葉貿易之路,一條文化交流之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

我國先民種茶最早在雲、貴、川,後擴展到南方丘陵地區。所產茶葉翻過秦嶺抵達漢中,進入中原。唐代隨文成公主出嫁進藏,帶去茶葉茶具和製茶技術,茶葉開始西傳。雲南經麗江、四川經雅安,茶葉也進入藏區,漢藏之間茶馬古道逐步形成。南方的茶葉,過長江經山西,進入蒙古,向北向西傳播,到達俄羅斯。宋元時期,飲茶之風已在北方草原普及,茶葉對邊疆少數民族而言,已是日常生活必需之品,有「一日無茶則滯,一日無茶則病」之說。茶路上,茶鋪林立,茶市興旺。

外國友人暢飲中國茶 劉達友 攝

公元4世紀末,茶葉隨同佛教進入朝鮮,茶葉向東傳播。唐永貞元年(805),日本最澄禪師在天山台山國清寺留學,回國時帶走茶種。宋淳熙年間(1174-1189),榮西和尚來華留學,帶回茶種,在日本廣為種植。榮西著有《吃茶養生記》,大力在日本提倡喝茶。

南方茶葉通過海路南傳,到達東南亞和歐洲各國。公元1610年閩南商行與荷蘭商人貿易,經廈門港,把武夷紅茶傳入英、德、法等國。武夷紅茶被英國皇家視為珍寶,在皇室的推動下,飲茶逐成風氣,英國的下午茶,成為時下高貴優雅的一個標籤。

作者:蘇祖榮

樹木檔案:

茶樹,茶科茶屬灌木或小喬木,葉革質,內含單寧、茶鹼、咖啡鹼和維生素,用於製茶,是我國主要飲料,稱為「國飲」。野生種遍見長江以南各省山區,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區,野生種葉型大,在人工移植栽培中樹冠矮化,葉型變小,利於採摘和作業。

茶樹在秦嶺以南丘陵山地廣為種植,是山區重要經濟林樹種,福建、浙江、安徽、四川、雲南、江西是主要茶葉產區。茶葉含有多種有益成分,並有保健功效。

作者簡介:

蘇祖榮 林業高級工程師,福建省林職院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森林文化研究,著有《森林美學概論》《森林文化學簡論》《森林哲學散論》,主編《森林文化研究》《森林與文化》《林業諺語淺釋》《竹鄉旅遊資源開發》,參與撰寫《生態文明學》《森林與人類》《森林文化與生態文明》《福建樹木文化》《現代文明經濟研究》等,在國內相關刊物發表論文50餘篇。

《中國綠色時報》2019年5月14日每一種樹木都是一部美的傳奇

中國綠色時報「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自今年3月12日植樹節啟動以來,我國樹木學方面的專家學者和科普作家走近公眾,撰寫樹木傳奇專題文章,以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敘事方式與生動筆觸,從生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審美等方面,揭示一種或一類樹木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中國和中國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5月7日,《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人民網等媒體發表述評文章,對這一活動給予積極評價。

《中國綠色時報》以樹為媒,強化大自然與閱聽人的聯繫,並且在傳統紙媒與新媒體的聯動中,普及了樹木知識,弘揚了森林文化,推進了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這是行業媒體《中國綠色時報》在講述好中國林業故事、傳播好綠色聲音的路上與綠色同行的生動詮釋。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

樹木傳奇向您約稿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

從3月12日植樹節開始,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聯合啟動「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向樹致敬,感恩那些賜福中國的樹木。

每一種樹木,都是一本活的史書、一部美的傳奇。古往今來,在中國人的生存繁衍、民俗風情、社會經濟、民族性格乃至文明演進、國家發展中,樹木的影響總是無處不在。

「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活動,通過專家、媒體與公眾互動,從生態、經濟、社會、歷史、審美、人文等方面,揭示一種或一類樹木的獨特價值,及其對中國和中國人產生的深遠影響,向公眾傳播樹木知識,弘揚森林文化,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

《中國綠色時報》特開闢《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大型專題欄目,全年面向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科普作者和熱心公眾特約徵稿,並將適時推出「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眾排行榜網路投票活動,結集出版面向公眾的樹木科學與森林文化讀本。

同時,中國綠色時報社、中國林學會、亞太森林組織聯合推出「樹木傳奇·美麗中國」全國攝影大賽,有獎徵集樹木攝影佳作,邀請攝影師和發燒友聚焦深受國民喜愛的樹木,用鏡頭髮現四季樹木的自然形態之美,用影像記錄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了解「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公益傳播系列活動,可關注「生態話題」微信公眾號,查看歷史消息,也可致電編輯部諮詢,電話:010-84238477、84238571。

樹木傳奇專題欄目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樹木傳奇攝影大賽投稿郵箱:

[email protected]

樹木傳奇·深度影響中國的樹木↓點擊標題 別有洞天↓

(1)銀杏,穿越時間的永恆

(2)黃帝手植柏:民族根華夏魂

(3)國之瑰寶 降香黃檀

(4)白樺,穿越冰川期的白衣少年

(5)金葉榆,中國的「金枝玉葉」

(6)中國鴿子樹,綠色的和平使者

(7)毛白楊,質樸偉岸的生命

(8)香樟樹,東方佳木寄鄉愁

(9)竹子,民族文化的代表元素

(10)南國桉樹:洋為中用 國之棟樑

(11)梧桐樹:會表情達意的

(12)松樹:傲骨挺立天地間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