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理財子公司玄機:成為以客戶利益為重的理財部門

  銀行理財子公司玄機 

  王  劍

  3月23日,招商銀行公告擬出資50億元,全資發起設立資產管理子公司“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該申請尚需取得監管機構批準。

  為與不良資產管理子公司相區別(它們名字中也有“資產管理”字樣),我們將這些為客戶提供資產管理服務的,暫稱為“銀行理財子公司”。

  成立理財子公司是《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提出的要求。該《意見》第十四條要求:

  過渡期後,具有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資質的商業銀行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該商業銀行可以託管子公司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但應當實現實質性的獨立託管。

  而且此前監管部門也已有子公司的提法,有些銀行早就開始準備,但後來還沒進展。

  那麽,理財業務交由獨立子公司辦理,除看得見的一些益處之外,還有何玄機呢?

  我們先來看理財業務數據。截止2017年末,表外理財餘額(即不包括保本理財)為22.17兆元。按經驗,現在的理財業務“息差”水準僅在半個點(0.5%)左右,好一點的可能再略高一點。先按半個點計,則全行業表外理財的收入是1108億元。再扣掉其他一些費用和稅收的話,實際貢獻的利潤還要更低。而商業銀行全行業2017年利潤在1.9兆元左右。

  也就是說,理財業務一大堆人,熱熱鬧鬧忙活一整年,還弄得監管長官一臉不高興,結果只為全行業貢獻了5%左右的利潤。莫非,銀行們為了提高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無私奉獻?

  顯然沒這麽簡單。銀行開辦理財業務,賺錢是其次,更主要原因在於:

  (1)攬客:你不發理財,而隔壁銀行在發,那客戶就跑了。

  (2)調表:借理財業務,美化銀行部分監管指標(比如資本充足率、不良率、存貸比等)。

  調表一事不難理解,方式令人眼花繚亂,隨便舉幾個例子:

  (1)本來銀行自持的貸款,要計提資本或撥備,放到理財中來,就省提了資本或撥備。

  (2)某筆貸款要發生不良了,趕緊先放到理財去,就不體現在表內的不良率中了。

  (3)合意信貸額度不夠了,那麽讓理財去給客戶投放資金。

  (4)季末了,存款還沒拉夠,那麽安排一筆理財在3月30日到期,存款就有了。

  (5)某客戶來申請貸款,不符合貸款政策,那麽用就理財偷偷投放。

  不一而足,更詳盡的做法,已寫在“三三四十”等檢查檔案中。理財業務是好東西,不妥的東西往裡面一裝,KPI就變得美好了,生活也就變得美好了。但這令監管長官十分光火,因此一系列檢查在近年開展,嚴查上述做法。

  問題就來了:這些事情,是理財業務部門自己想出來要做的嗎?

  這些理財業務人員,老是乾這些風險不小的事情,卻一年到頭才賺1000億元……怎麽看也不劃算,不像是主動為之。比如,理財部門的人會心血來潮主動接進來一筆不良?他們會心血來潮老在3月30日安排理財產品到期?似乎無此動機啊……

  沒錯,肯定是有人指使他們乾的。

  換言之,一個缺乏業務獨立性的理財業務部門,根本稱不上真正意義的業務部門,而是總行的調表工具。這種情況下,也很難成為真正意義的以投資客戶利益為重的代客理財業務部門,打破剛兌、回歸本源之類的也無從談起。

  監管長官顯然已經看清了這一點。所以,屢次要求理財部門獨立設立子公司。

  所以,恭喜各位理財從業人員,以後,你們有望成為真正意義的業務人員了,祖國的大資管事業就靠你們添磚加瓦了。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