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鯊魚不會得癌?吃鯊魚可以預防癌症嗎?

上世紀90年代,一本《鯊魚不會得癌症——看鯊魚軟骨如何拯救你的生命》的奇書橫空出世,鯊魚軟骨開始進入癌症患者的視線,成為救命稻草一般的存在。

在此之前,鯊魚對人類最大的貢獻還僅僅是「魚翅」帶來的虛榮心的滿足和身份地位的標榜;《鯊魚不會得癌》的風靡讓鯊魚有了一個新身份:癌症剋星。

很多癌症患者甚至置醫囑於不顧,放棄常規治療,轉而尋求鯊魚軟骨幫助治癒。

那段歷史也成為鯊魚種群進化史上的至暗時刻。需求催生買賣,買賣帶來傷害,許多鯊魚品種在當時甚至因商人的過度捕撈瀕臨滅絕險境。

鯊魚不會得癌的結論要追溯於「一切腫瘤的生長均依賴於血管生成過程」的假說。根據這個理論,腫瘤細胞正是靠著其周圍血管源源不斷地提供養分和氧才得以「瘋長」;如果可以抑製血管生成過程,就可使腫瘤細胞的快速生長和擴散得到控制[1]

遵循該理論,經過大量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兔子軟骨、小牛軟骨、鯊魚軟骨等都可以通過阻止血管生成而抑製腫瘤的生長。

由於鯊魚全身都是軟骨,因此自然成了最好的選擇。

這項研究本來很可能成為癌症研究史上無數不起眼發現中的一個:後續有極大可能被進一步的實驗推翻,成為歷史不起眼的註腳。

但一位名叫威廉姆·蘭恩的商人的出現讓歷史拐了個彎。他讓這項研究走出實驗室,在歷史舞台上扮演了濃墨重彩的角色。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說:「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當威廉姆·蘭恩從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廣播中得知了這項研究成果,憑藉敏銳的嗅覺他幾乎立刻確認這是一個蘊含無限想像太空的商機,並決定為之奮力一搏。

隨後,蘭恩製作了第一台粉碎鯊魚軟骨的機器,並註冊了用鯊魚軟骨治療癌症的專利。更為關鍵的是,他面向市場推出了與別人合著的《鯊魚不會得癌症》一書。在書中他對這項研究大加包裝,將鯊魚軟骨塑造成治癒癌症的神話。

蘭恩寫道:「口服鯊魚軟骨可以使腫瘤停止生長;『寶貴』的鯊魚軟骨,不僅是癌症患者的救星,還會為身患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帶來希望,因為這些病的發病都包含有血管生成這一過程!」

藉助該書,這項研究終於實現「落地」,走入尋常百姓家。鯊魚軟骨開始像其他保健品一樣進入大眾的補養清單,成為人們心中的防癌必備,為癌症患者帶去新的希望。

蘭恩也因此大發橫財,並引來其他保健品商家眼紅心熱,紛紛投身鯊魚軟骨的生產和行銷中,為工廠引入鯊魚軟骨製品生產線,甚至打出「可以拯救你的生命」口號。

一股鯊魚軟骨防癌熱於是在社會上徹底席捲開來。據估計,1995年鯊魚軟骨全球市場盈利超過3000萬美元[1]

曾經流行一時的鯊魚軟骨廣告

那麼,鯊魚到底會不會得癌症?鯊魚軟骨到底能不能拯救生命?

隨著書籍的熱賣,業界的質疑和反對聲也隨之蜂擁而至。2004 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學教授加裡·奧斯蘭特公開指出蘭恩文章中的漏洞。首先是蘭恩的書名與書中內容不符——在書名中蘭恩大張旗鼓地宣揚「鯊魚不會得癌症」,但是在書中蘭恩卻說「鯊魚確實會得癌症,只是其患癌症的幾率非常之低」。而事實是已有證據顯示,鯊魚確實也會得癌;其次,由於癌症的成因有很多,鯊魚不易患癌可能是因為它較少暴露在有致癌劑的環境中,或者是它具有獨特而有效的DNA修復過程。但據此而推導出使用鯊魚軟骨提取物能治療癌症根本毫無道理可言。

面對大量的事實,蘭恩最後不得不承認鯊魚也會患癌症。1999年12月,FDA發布永久禁令,禁止蘭恩的公司繼續生產鯊魚軟骨製品Benefin[1]

這場癌症治療史上的風波至此終於回歸平靜。

儘管鯊魚軟骨治療癌症的觀點最終破產,但不可否認,對動物進行癌症研究實驗對啟發治癒人類癌症具有重要意義。具有防癌特異功能的動物或許為人類探索癌症治療手段提供新的思路和機制。那麼到底世上存不存在不患癌症的動物呢?

科學家們將目光投向了純凈無汙染的野外環境。在人跡罕至、工業文明缺席的大自然環境下,野生動物確實擁有更小的患癌概率。尤其是深海中的魚類,患癌現象極為罕見,但依然存在。

科學家曾在澳大利亞的大堡礁海域裡發現第一例自然患上皮膚癌的野生鱒魚[2]。不過野生鱒魚患上皮膚癌的原因科學界還未有定論,有人說是因為大堡礁上空有臭氧層空洞,紫外線輻射過強。

鱒魚也要塗防曬霜

相比野外環境,和人類共處於同一生存太空的養殖動物面臨更高的患癌風險,這和周邊的環境汙染和飲食安全密切相關。

我國腫瘤研究部門曾對家禽、家畜進行過一次腫瘤普查。科學家在經過調查後發現,在同一地區,人類和家禽所患同類癌症的比例有很強的關聯性。

比如我國食管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河南省林縣,每年因患食管癌致死的人數比例約為0.15%,而當地家養雞的食管癌發病率為0.17% ;與之相對,食管癌低發病率地區范縣的這兩個數據則分別為0.02% 以及0.017%[3]

這印證了環境在癌症的發生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該地區人類和家禽高發食管癌,和當地的糧食和飲水富含致癌因素亞硝胺類化合物有關。家禽尤其是家養雞的飼料基本是由當地的糧食加工而成的,因此與當地人患上同類消化系統癌症的機率就要比吃草的牛羊等牲畜高得多。可以說是「病從口入」了。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癌症是一種所有生物都會患上的病症,隨意說某種生物製成的藥品可以治療癌症,理論上是沒有可能的。

不過,不同體形的動物可能具有不同的防癌體質。此前英國的一項研究證明,體形越大的哺乳動物罹患癌症的風險越小[4]。這或許就是鯊魚和大象很少患癌症的秘密。

內源性逆轉病毒是哺乳動物罹患癌症風險的一個指標。早在1000萬年前,逆轉錄病毒開始侵入到哺乳動物細胞中,有時候病毒會與宿主的基因組結合,從而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即是所謂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因為這些病毒有可能會複製到基因組的其他部分,會增加致癌突變的風險,因而被視為哺乳動物癌症風險的標誌。

研究揭示,哺乳動物體內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ERVs)數量與其體形成反比,體形越大,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數量越少,相應地它們患上癌症的幾率也越小。

癌症在本質上是由細胞複製分裂時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按理來說體形較大的動物所擁有的細胞數量更多,其所擁有的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數量也應該更多,也會更容易觸發基因變異,但事實卻非如此。

科學家發現,隨著動物體形的增大,其基因組中留存的內源性逆轉率病毒會更多地被「編輯掉」,病毒數量會趨於減少。

科學家認為,相比於小型動物,大型動物體內可能擁有更為有效的抗病毒基因,如果這個假設一旦得到確認,那麼我們就可以模仿這些機制來設計新的抗病毒療法了。

人和動物雖然都會得癌,但目前尚未發現人與人之間會發生癌症傳染的跡象,在動物界卻已找到癌症傳染的現象[3]

科學家們曾發現,有一種惡性腫瘤可以在狗與狗之間通過咬舔和交配等行為傳播;此外,他們還發現,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袋獾容易患上「袋獾棉布腫瘤」,而且同類間的撕咬可使癌細胞相互傳染。

從傳播途徑來看,人和動物應該是大致相同的,那麼為何癌症可以在動物之間傳染而在人類之中卻不能傳染呢?

科學家曾將從癌症患者身上的癌組織直接植入到健康人身上,這樣的癌組織並不能存活,這說明人體癌細胞組織所需的生存環境或許比動物癌細胞所需的更加苛刻。

而且,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對於人類足以致命的癌症,對很多動物來說只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即使不進行治療,它們也有很大機率痊癒。有科學家猜測,這可能是人與動物之間基因結構的差異所導致的,但其中發生的機制,科學界仍在探索之中。

長久以來,癌症都是人類的「夢魘」。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基因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將研究癌症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在了患者內部細胞分裂組織增生以及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上。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人們或許會從動物身上獲得啟發,研究出真正有效的癌症防治之道,使癌症不再是一種絕症,而是成為「感冒」一樣的存在。

參考文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