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個人都有壞情緒,為什麼有人沒事,有人生病?

悅讀中醫 推送最新鮮的

播放GIF

播放GIF

小 編 導 讀

常聽中醫說,情志是很大的一個致病因素,要想身體健康,首先要情志健康。那麼,情志到底是如何影響身體的?為什麼有人不受情緒影響,有人因情志而長期氣血弱、脾胃差?

我們經常說,人有七情六慾,說明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七情,屬於正常的情志活動。

七情由神明之心所主,又分屬於五臟,即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和悲,腎在志為恐,所以又有「五志」之稱。

精神、情志活動是要有物質基礎的,臟腑化生和貯藏的精氣就是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什麼是正常的七情六慾呢?就是「反應適度」這四個字。

什麼又是「七情內傷」?它指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的生理調節範圍,使氣機紊亂、臟腑損傷、陰陽失調而引起疾病。

情志上的大喜、大怒、大悲,就是突然強烈的情志刺激,而憂思鬱結,多半就屬於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

而情志能否成為致病因素,和個體的耐受能力、調節能力密切相關。

這方面,個體差異就很大了。有的人一點點小事就很上心,反應比較劇烈、持久;有的人是萬事不掛心。

七情致病不同於外感病因從肌表、口鼻而入,而是直接傷及內臟,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所以又稱「內傷七情」。

不同的情志變化影響不同的臟腑,分別是「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悲憂,腎在志為恐」。

所以,七情內傷與臟腑的對應分別是「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憂傷肺,恐傷腎」。

一、怒傷肝:心裡生氣,卻惹得肝氣上沖

五志影響對應五臟有個特點:這個臟怕什麼,就來什麼。

肝怕什麼?肝為剛臟,「肝氣、肝陽常為有餘」,也就是肝氣、肝陽容易升泄太過。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成語更有「怒髮衝冠」的形容。氣上,就是氣機上逆。

過度憤怒傷肝,就是大怒、多怒,易使本來就易於升泄的肝氣一下升動太過,而致肝氣上逆。

這時通常可見頭脹頭痛、面紅目赤、胸脅脹滿、呼吸急促等;如果氣迫血逆,血隨氣升,則見嘔血;若氣閉神昏,則見猝然昏倒

這就是「怒傷肝」。

反過來,如果肝氣升發太過,這個人的脾氣也容易急躁、易怒。

追究它的原因,就因為肝氣易升、易動;而怒則氣升,同氣相求、同象相應而已。

我們還可以參考卦象,怒屬震卦。震為雷,為霹靂,為怒。「雷霆震怒」是常聽到的比喻。易怒的火爆性格常被形容為霹靂火、或霹雷火。

肝火又稱「雷火」,就是源於震卦。

發怒引起的疾病,如果治療,以柔肝平肝為主。

柔肝,可以使肝的陰血充足,肝氣得涵,則平和而不上逆,即使遇到引起易發怒的情境,也能表現為怒而不過,有所節製。

平肝,就是潛陽,將上逆的怒氣直接壓下去。

另外,別忘了,「肝喜條達而惡抑鬱」,遇到肝氣鬱結的時候,如果能適度發怒,可使鬱氣升泄而得解。

但是,「適度」二字,說來容易,實在是知易行難的事。如果治療肝氣鬱結,原則就是疏肝與柔肝。

二、喜傷心:高興不一定是好事

喜為心之志,是指心的狀態與喜這種情志有關。

喜,一般來說屬於心神對外界信息的良性反應。「人逢喜事精神爽」,本就是心氣舒緩和達,神情愉快的表現。

《素問·舉痛論》說:「喜則氣緩。」正常情況下,喜悅是一種良性刺激,能緩和緊張情緒,使氣血和調,營衛通利,心情舒暢,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所以《舉痛論》再說:「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這是「喜則氣緩」的第一種解釋。

但「氣緩」,本就有「緩和」「渙散」的雙重意思。

那麼,「喜則氣緩」的第二種解釋,就是渙散。

一旦過猶不及、狂喜暴樂,則心氣弛緩而渙散,而致精神浮蕩,神不守舍。

輕則心神不寧,出現少氣無力、心悸失眠、精神不集中;重則心神失守,出現神志失常、語無倫次、舉止失常、狂亂等病症。

這是「喜則氣緩」的病理解釋。所以就有「喜傷心」的說法。

比如《儒林外史》這本小說中的范進中舉,就可以說是「喜傷心」的典型案例。

可能有人說,這是小說家言,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

這種例證不難找到:比如有人打麻將,麻將胡了,人跟著也過去了。

應該說這種人,要不就年齡大了,要不就原來有基礎病,比如心臟病、高血壓這一類的,心裡一高興,心氣渙散,神散則氣散,誘發了原來潛在的病,出現危險狀態。

《醫碥》對這類生理、病理概括為:「喜則氣緩,志氣通暢和緩本無病。然過於喜則心神散蕩不藏,為笑不休,為氣不收,甚則為狂。」

一般來說,大多數心氣渙散的表現並不那麼嚴重,經常是遇到了意外之喜,或大喜過望的時候,出現一過性的失態,比如語無倫次,舉止失措,過後很快就恢復正常,一般不需要治療。

假如稍重一點,要治療,一般就是補心氣、安心神,同時收斂神氣,大概用人蔘、龍骨、牡蠣、五味子之類就可以了。

心在志為喜,我們也可以從五行角度來理解,心五行屬火,火的顏色是紅色。

喜事經常用的顏色也是紅色,喜之為事,火紅熱鬧,也屬火象,這是心在志為喜的另外一個意象。

三、思傷脾:心裡有事,消耗的是脾胃氣血

思,為思慮、思考,是人們認識事物、考慮問題的一種思維活動。

《靈樞·本神》說:「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屬於心識神主導下思維過程的一部分。

思維活動之思,是與「脾藏意」相連的。

如果脾虛氣血虧乏不能養神明,那麼它藏意主思的功能就難以正常發揮。

《濟生方》說:「夫健忘者,常常喜忘是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精,神宮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脾使神志清寧,思則得之矣。」

表明意與思相連,主要與思維過程的記憶、思考有密切關係。

臨床治療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思維遲鈍,常用歸脾湯健脾益氣,養血安神;或以補中益氣湯健脾升清。

脾主運化,以運為健,而《素問·舉痛論》說:「思則氣結。」也就是「思慮過度」「所思不遂」時,氣結聚於脾。

那麼,脾就欲動而不能動,欲運而不能運,升降失常,納運失調。

這種情況,我們大概都有過體會,最常見的表現就是茶不思、飯不想,腹脹,大便溏瀉,倦怠乏力等症。

治療該怎麼治?以健脾行氣為主。

《金匱要略》的甘麥大棗湯,機制之一就是甘味入脾,以補脾氣,以緩情急。

四、恐傷腎:嚇得二便失禁,是傷到腎

恐,是一種恐懼、害怕的負性情緒活動,發於心而應於腎。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在臟為腎……在志為恐。」《素問·舉痛論》說:「恐則氣下。」氣下,即氣泄下陷。

但為何腎之志為恐?之前提過,五志影響五髒的特點就是該臟怕什麼,就來什麼。五志實是相應的五臟之所惡。

腎怕什麼?腎藏精而位居下焦,以蟄藏為要,其用則腎精化生腎氣,氣化上行,通過三焦布散全身,以激發各臟腑的生理功能。

但「恐則氣下」,在恐懼狀態下,腎中精氣失藏而走泄於下,輕則兩腳發軟,重者二便失禁,遺精,滑精。

不但腎的精氣不得蟄藏或正常布散,還走泄而失,就對腎的功能產生較大的病理影響,所以說「恐傷腎」。

什麼人容易恐?

由於恐的情志活動主要以腎中精氣為物質基礎,那麼,腎精充足,蟄藏有度,則表現為遇恐而情緒不過;

反過來,如果腎的精氣不足,蟄藏本來就不牢靠,則稍逢刺激就易畏懼,惶恐不安,而見精氣下泄之症。

從五行應象論,「水曰潤下」,「恐則氣下」,均應一個「下」字;水這一行五色應黑,還能找到比黑色更能代表恐懼情緒的顏色嗎?

恐病之治,當補腎固澀、寧心安神,桑螵蛸散方意比較接近。

五臟之中,尤以心、肝、脾三臟與情志活動關係密切。

因為心主血藏神;肝主疏泄、調暢情志;脾主運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所以,情志所傷病證,以心、肝、脾三臟為多見。

其中,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情志病尤多損傷心神。

這裡強調一下,一些人對五志的發生之處存在誤解,以為五志發於五臟。其實不然,五志都發於神明之心,應於五臟而已。

張景嶽在《類經·九卷》說:「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情志內傷,雖各有所屬,但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

情志變化對病情的影響具有雙向性。

一般來說,得了病之後,良性的情志變化或積極的人生態度,有利於疾病的好轉或恢復;不良的情志變化,則容易加重病情;

或者在疾病過程中,因劇烈的情緒波動,使病情急劇惡化,甚至致人猝死。

如患有高血壓病史的人,遇到惱怒刺激,常使血壓急劇升高,出現危象。心臟病、癌症患者,也常因情緒波動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惡化等。

一些慢性難治性的疾病,比如牛皮癬、惡性腫瘤,大多伴有異常的情志表現,並且病情也隨情緒變化而有相應的變化。

對於情志病症的治療,除了上面講的用藥治療之外,心理疏導和情志調攝更是必要的治療手段和方式。

註:本文所涉方劑均需由專業醫師辨證使用,切勿隨意使用。

播放GIF

在亞健康和慢性病日益高發的現代社會,如何對健康進行長期有效的控制與管理,是保持高質量生活水準的關鍵。而當中醫調治慢性病的優勢現代管理學理論方法相結合,將為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 中醫健康管理 》

本書首次對中醫健康管理的理論及實踐技能操作方法進行系統梳理,既有理論高度,又有實踐驗證,針對亞健康和9種常見慢病創立了經過多年臨床檢驗的88種中醫調養方法,內容翔實,極具實用性。本書為南北兩位中醫健康管理專家強強聯手編著,歷時十餘年研究實踐與潛心打磨,並由國醫大師路志正老先生擔任主任並提寫書名,國醫大師李佃貴題詞推薦。

播放GIF

往期精彩回顧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歡迎轉發給更多的人。您的轉發、點贊和評論是我們前進的動力。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