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夏不坐木,冬不坐石」是什麼意思?蘊含什麼養生醫理?

中醫有句俗語叫做「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有何道理?。小編今天就跟大家說說這個問題。

「夏不坐木」是因為夏氣象溫高、濕度大,久置露天的木質椅凳,由於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雖然表面看上去是乾燥的,但經太陽一曬,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會誘發皮膚病、痔瘡、風濕和關節炎等。中醫認為,濕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濕邪重濁向下,容易傷害脾胃功能,導致消化不良。

久置露天裡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會向外散發出濕熱,使人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炎等。

同時,由於夏季氣溫高,體內熱量不易散發,胃腸內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炎夏,人們外出歸來為儘快消汗除熱,往往喜歡沖冷水浴來「快速冷卻」,但由於人在陽光下吸收了大量的熱量。

如此「快速冷卻」,使全身毛孔迅速閉合,使熱量不能散發出而滯留體內,引起高熱,還會因腦部毛細血管迅速收縮而引起供血不足,使人頭暈目眩,重者還可引起休克;而且此時人體抵抗力降低,感冒就會「乘涼而入」。

「冬不坐石」是因為石頭具有聚溫性及傳導性,在冬季十分寒涼,屬陰邪,對人體有侵害。中醫認為,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石頭導熱性好,但是保溫性不高,寒冷的氣象,石頭會很涼,人們坐在石頭上,寒性入侵,對身體特別不好,很容易得上風濕類的疾病,難以根治。如果久坐石凳,寒涼侵入人體,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尤其容易傷及腎臟。

古醫書記載,「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

《金匱真言論》中說: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陰陽應象大論》中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春傷於風,夏生飱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徘生欬嗽。等等。

夏不坐木,夏天屬火,木生火。火上添火,則陽氣大盛。人坐其上,則受盛大剛強的陽氣或火氣沖犯。相比之下,人體為陰。常坐於木,則陰陽失調,在夏天最需要保護和調養的陰氣受損,可能喪失元氣,不僅夏天裡病體纏身,到秋天也不得安寧。

「冬吃蘿蔔夏吃薑」,是句老話。但是有人問道:薑是熱性驅寒之物,而蘿蔔是寒性之物,正常應是冬驅寒,夏降溫,怎麼反而是冬吃蘿蔔夏吃薑呢?

也就是說,夏季氣象炎熱,人體陽氣易向外散,體內則陽熱虛少,易生寒生冷,此時人們又喜吹空調,吃冰飲,更易寒氣入體,這樣反而易使體內受寒傷及脾胃。

因此,這時吃生薑便可以驅寒暖胃,殺菌消炎,對身體有益。

綜上所述,「夏不坐木冬不坐石」這句話所蘊涵的養生思想,並不是限定性的專指,只是有所側重而已。氣候變化,人的生活起居也隨之改變,人體質同樣會改變,環環相扣,養身保健也要因時而變!世間一切萬物都是盛久必衰,衰久必盛。

用陰陽理論在談養生的經驗。甚至包含著五行生剋製化的道理。古人很早就認識到不可將自身置於危險這中的道理,並形成了獨到的養身之道,值得思考和學習。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