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白血病泰鬥:破解中醫治療白血病密碼,大道成大醫,全靠悟和勤

中醫傳承,貴在創新,中醫生命,功在療效,濟世之道,莫大於醫!
醫者,九流魁首;葯者,百草根苗。
為此,筆者傳播:中醫藥文化 | 醫道 | 葯道 | 人文 | 視覺


很多人並不知道,孫一民是我國近代名醫施今墨先生的門下弟子,退休前是河南省安陽市中醫院院長。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20歲的孫一民開始學醫,整整七十年了,從北京到南京,從南京到河南,從河南到廣州,又從廣州到北京,他不論是當學生、當醫生、當所長、當教授、當中醫院院長,這輩子似乎只為一件事奔忙——那就是傳承和發展中醫事業。
幾十年來,他探索出一套用甘寒養陰法、調理氣機法、清腦法和軟堅散結法等,醫治了許多疑難病和危重病,並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和臨床驗證,創立了30多個簡、便、廉、驗的處方。
其中,用於治療小兒肺炎的「葶藶五子湯」,用於治療白血病的「四鮮湯」,療效獨特最為知名。
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鮮中藥的研究,成績斐然,用此法治療白血病患者,緩解率達80%,創造了中醫治療白血病的奇蹟。


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條濕毛巾,光著膀子,穿著短褲,寒窗苦讀

1940年春季的一天,20歲的孫一民走進了當代名醫施今墨先生創辦的當時全國唯一一所正規中醫大學——北京華北國醫學院,成了一名我國第一批接受正規教育的中醫大學生。

那時候別說空調,就連電扇也沒有,孫一民每天是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條濕毛巾,光著膀子,穿著短褲,起早貪黑堅持啃書本,但每次考試都能進前三名,大學期間的三個暑假就是這麼過來的。

校長施今墨一看這孩子有出息,破例收為入室弟子,畢業後又進入了學校董事會。此後的歲月裡,孫一民跟著老師開始了天南地北的行醫之路,也一頭扎進了博大精深的中醫世界裡。

值得一提的是,孫一民從小到大一直有一個愛好讀書的習慣,而且什麼書都讀,《本草綱目》、《黃帝內經》一類的中醫名著,早就讀得滾瓜爛熟了,《孫子兵法》也爛熟於胸,天文、地理、哲學等無所不讀,中年以後,他更喜歡研讀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

正是這些醫外之道,法外之法,使孫一民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在中醫上鑽得更深。

如果說中醫典籍是入門之根基,博覽群書則是錦上添花,古今中外的各種知識,無疑使他的思維更加廣闊,為他以後對中醫「辨證施治」的認識,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中醫如同武功,全靠悟性和勤奮,在名師的點撥下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大道成大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鑽研「白血病」

白血病又稱為血癌,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人們至今都還沒能找到白血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對該病還缺乏全面、系統、深入的認識。

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骨髓移植手術和化療方法來治療白血病,但效果並不理想。

20世紀60年代初,孫一民開始從中醫角度去探究白血病發病機制的規律和治療特點。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他不僅注意觀察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白血病本身的一些表現,而且注意全面觀察患者的所有臨床癥狀:白血病患者除表現出發熱、出血、貧血、浸潤等主要癥狀外,絕大部分患者還伴有五心煩熱、自覺身熱、口乾喜冷飲、汗出、脈數或細數等虛熱癥狀。

這類可以追溯到發病前數月至數年的癥狀,看似與造血功能關係不大,孫教授卻從中發現了白血病發病機制的關鍵——陰虛內熱。

由此,孫一民認為:作為局部,白血病是造血系統的疾患;但從整體角度來看,卻與人體陰陽失調有關,即與體內環境平衡遭到破壞密切相關。

陰虛易造成陽氣亢盛,從而產生內熱,內熱又會進一步損耗陰液。陰愈虛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陰更傷,如此反覆,便形成了陰虛內熱的體質。

在此基礎上,若復感某些熱邪毒素,毒熱相加,愈燃愈烈,陰精虧虛,血無化源。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量變就會發展為質變,破壞人體正常造血所需要的微環境及其調節控制系統,出現出血、貧血、白細胞變異、惡性增生等癥狀。

以出血癥狀為例,在正常情況下,陰血的運行要靠陽氣的推動。若陽熱亢盛,鼓動有餘,則血液沸騰,溢於脈外而造成出血,所以中醫稱為血熱妄行,白血病的出血,便多屬於這種情況。

基於以上認識,孫一民便採用以養陰清熱為主的辦法來治療白血病。一養一清,使人體陰陽失調狀態得以糾正,改變了人體的內環境,從而使惡性細胞失去增生的條件,達到不殺自滅的目的。


中醫治病絕非是死背藥方,而是要縱觀全局,抓住要害,辨證施治

受老師智慧的啟迪,加上自己淵博的知識和勤於思考,孫一民在此後自己的行醫生涯中,也無時不踐行著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一天,孫一民接到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的電話,說是有急事請他到家裡來一趟。、

來到盧嘉錫家裡才知道,八天后盧嘉錫要率代表團到美國去訪問,作為訪問團團長盧嘉錫先生任務很重,但他有夜間尿頻的毛病,每晚要起四次夜,他擔心晚上休息不好,影響白天訪問。

「有沒有辦法幫我解決一下夜尿多的問題」,盧嘉錫院長問孫一民。

孫一民提筆給盧嘉錫開了方子,註明七副,每天吃一副,盧讓他開八副,說上飛機前再吃一副。

十天后,盧嘉錫訪美歸來,一到北京就設家宴宴請孫一民,並高興地說:「我在美國那些天,只有一天起了一次夜,其他夜晚都是一覺到天明,這次外交活動的成功,有你的功勞啊!」

事後,孫先生的徒弟請教孫一民:「治盧嘉錫先生的夜間頻尿,老師不去直取病患處,而施藥於腦,這是為什麼?」

孫一民認為:「盧老的病表現在膀胱上,但根子在腦部,對這個病不能頭痛醫頭,腳病醫腳,應從調理大腦開始。這就是中藥的博大精深之處,中醫治病絕非是死背藥方,也不能只見現象不見本質,更不能千人一方,要縱觀全局,抓住要害,辯證施藥。」

療效是檢驗醫生理論是否正確的標準,中醫的生命在於療效,只有臨床效果讓人滿意才能有發展的空間。

孫一民認為,中醫發展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才容易出更大的成果,學習、繼承祖國醫學理論,必須與臨床實際相結合,要敢於突破,推陳出新。

「醫不分國界,中醫也好,西醫也好,能治好病就是好醫生,中醫西醫誰的辦法先進就用誰的,拿西醫的檢查作為診斷參考,用中醫的辨證施治作為依據,用西醫病名開藥治療,互相取長補短,有什麼不好呢?」

睿汐


作者:睿汐,資深媒體人,國醫時代創始人,醫生品牌策劃專家,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健康與公共傳播分會秘書長、國醫文化藝術創作中心總編。
從事醫藥類行業媒體十餘年,創辦了國內首本打造中國醫學人文卓越傳媒的《國醫》雜誌,採訪國內諸多知名三甲醫院院長、國醫大師、著名中醫名家等,發表文章200多萬字,推出諸多有影響的作品,被業界賦予「中國當代醫藥界張愛玲」的美譽。
已出版書籍《守望——基層醫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為止國內唯一一部關於基層醫生的人文紀實類書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