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未來三年,中小銀行何去何從?

作者:李林鴻(九卦金融圈專欄作家)。本文是九卦金融圈原創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

上周末,某銀行被接管的消息震驚整個金融圈,真可謂平地驚雷。雖說嚴監管新常態後,每逢周五必有大事,但是這個“瓜”著實讓金融從業者們措手不及,更讓山東某股份製銀行意外“躺槍”。人們在津津有味“吃瓜”的時候,也不忘感謝昔日的“非銀之友”。

與此同時,去年底麥肯錫發布的《未來三年,大量農商行和城商行將被並購》的舊文重出江湖,再度刷屏朋友圈。在外部經貿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國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及銀行業嚴監管新常態下,中小銀行的發展前途確實撲朔迷離,令人迷惘,畢竟被接管的銀行資產規模尚且達5000多億元,而更多的中小城商行、農商行資產規模甚至不足2000億元。如此弱小的體量,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他們該何去何從?

僅從城商行的角度來看,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我國有134家城商行,其中,資產規模超過1兆元的城商行為6家,資產規模超過5000億元的城商行為13家,資產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城商行有50家。也就是說,資產規模在2000億元以下的城商行,有84家,佔比達到63%,其中,遼寧(15家)、山東(14家)等省市的城商行數量較多。這還不算2000多家的農商行、農信社等中小農村金融機構。由此可見,我國的中小銀行數量眾多,當然,質量也是參差不齊。

針對某行被接管一事,不少自媒體都翻出了當年海發行破產清算、汕頭商業銀行重組等歷史事件。除了破產重組等重大事件外,其實,近幾年,也發生過一些中小銀行擠兌風潮,比如2014年江蘇某農商行發生擠兌事件,2017年山東某城商行發生擠兌事件等。

當我們回顧上述悲傷的歷史時,能夠看出,不論是海行破產還是汕頭商業銀行的重組,都與當時的經濟環境變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內部經營管理不規範等因素息息相關,而擠兌風潮都是導火索,也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再進一步,擠兌風潮又與高息攬存、違規放貸等直接相關。

新時代的經濟金融環境,已絕非十幾年前的境況,宏觀經濟的韌性、金融監管的節奏把握和銀行業風險防範能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語,但區域性風險和部分銀行“踩紅線”情況依然不容小覷。中小銀行一般深耕本地,難以跨區域經營,這就決定了中小銀行的客戶集中於本區域,區域的經濟結構也就決定了中小銀行的客群結構,客群結構則又進一步影響了中小銀行的資產質量和盈利能力。在以規模取勝和質量製勝的競爭階段,中小銀行的經營發展與區域經濟情況休戚與共,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區域經濟風險暴露,當地中小銀行首當其衝,比如2017年的山東銀行業。

銀行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風險控制能力直接決定銀行的經營發展,而中小銀行受限於資本實力、客群規模、風控經驗等因素,其風險防控能力尚顯薄弱。集中於本地,區域性風險尚且總體可控,而一旦跨區域經營,風險或許會跨區域、跨行業交叉傳染,風險更難控制。從這個角度看,中小銀行深耕區域市場,既是不得已而為之,也不失為防控風險的一種策略。

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之際,打破剛兌信仰已是箭在弦上,儘管本次某銀行被接管屬於個案,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中小銀行的轉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時不我待。

區域性的金融牌照已是現實,無法突破。如前所述,深耕區域是必然選擇,但是否繼續推崇城投信仰,做地方政府的“錢袋子”,值得商榷;此外,互聯網金融深刻影響了客戶的行為習慣和體驗追求,如何吸引年輕客戶,激活存量睡眠客戶,擴大客群規模,提升轉化率和活躍度,推動零售業務轉型,亦是擺在中小銀行面前的現實問題;同時,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風險與效益如何平衡,風控能力如何提升,亦是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問題,有分析指出,本次被接管的某銀行,或許與前期小微金融過度擴張有關,而之前某股份製銀行所推廣的社區支行、小微金融等,其結局亦可謂一地雞毛。

針對上述種種問題,筆者認為,未來三年,不論內外部經濟環境、監管環境等如何變遷,中小銀行都應當回歸初心,堅持內聚人心,外塑品牌,經營客戶,服務實體,敬畏風險,開放融合的發展思路。

內聚人心

就是要通過內部組織調整、薪酬激勵改革等方式,把全行員工的意志力凝聚起來,就如行軍打仗,首先要打造一支困境突圍的“鐵軍”,越是困難時期,越要重點關注員工價值,匯聚全行精氣神,因為一旦人心散了,全行的發展也就沒了定力,大廈將傾卻無人能扶。

外塑品牌

就是要在區域塑造親民良好的品牌形象,如齊魯銀行被客戶稱讚為“自己的銀行”,一些區域性銀行也以打造客戶身邊的銀行、值得信賴的銀行等為目標。除了塑造品牌外,還需要格外關注輿情監測、聲譽風險等,定期組織聲譽風險演練、業務連續性演練等實操,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經營客戶,服務實體

就是要圍繞客戶需求和實體經濟需要,開展金融創新,減少吸食“同業鴉片”,少做通道業務。當前金融科技的發展,也推動著客戶行為習慣的改變,因而中小銀行的獲客,也在從傳統的線下掃樓掃街向線上輕量化的智能獲客運營轉型。其實目前中小銀行最缺乏的,還是客戶。高息攬存,說到底,還是為了招攬客戶。目前中小銀行的客群基礎太過薄弱,客戶質量和結構還需優化,客戶活躍度有待提升等。中小銀行在客戶運營中,依然只是把客戶作為金融產品的銷售對象,注重交易結果,而非客戶旅程,這其實不利於增強客戶粘性,不利於客戶價值的實現。中小銀行要像《bank4.0》中所講,要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銀行體系,從交易思維轉向客戶旅程,注重長久經營,實現客戶價值。

敬畏風險,開放融合

就是要把規範公司治理、構建自主風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堅守合規經營的底線,同時在開放融合的大潮流中,不能迷失方向,不能本末倒置,要弄明白自己有什麽,自己需要什麽,能夠開放什麽,開放能帶來什麽業務價值等問題。當前開放銀行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既為中小銀行提供了換道超車的寶貴機遇,也容易誘使中小銀行急於求成,“飲鴆止渴”。比如儘管當前互聯網巨頭已經搶佔了諸多場景,但中小銀行所處的三四五線城市,依然蘊含著諸多金融服務機會,比如社區公共繳費、醫院掛號及繳費、政務信息線上化等,如果中小銀行俯下身來,耐著性子,充分挖掘區域場景資源,發揮本地優勢和快速決策、快速實施的機制優勢,有效連接起金融服務與本地社區、教育、醫療及政務等平台,逐步構建一個區域性的生態體系,掌握區域經營大數據、人口大數據等信息,依托數據信息,挖掘數據資產價值,可以開展諸如精準行銷、自營網貸、風險預警等業務,那麽未來中小銀行也可以成長為本地區的“巨無霸”、精品銀行;反之,如果如果急於求成,貪功求快,比如沉迷聯合貸,坐收無風險收益,規模確實能快速擴大,但風險防控能力、客戶運營能力等均在蛻化,一旦形勢突變,則毫無招架之力;再比如為吸引客戶,提升存款規模,以智能存款、結構性存款等為名,行高息攬存之實,雖能快速做大規模,但其實是透支未來,極易誘發擠兌風潮。

時代留給中小銀行轉型突圍的窗口期,已經越來越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只會向縱深推進。一面是民營銀行審批再“開閘”,一面是高風險金融機構的市場化處置,金融機構有進有出、動態調整的市場化競爭格局終將形成。每一位中小銀行的管理層和員工,都應該認真思考自身的競爭優勢和不足,揚長避短,開放融合,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差異化、特色化成長之路。

九卦金融圈現已同步入駐:人民號、新浪財經頭條、今日頭條、一點資訊、網易號、搜狐號、百家號、雪球、UC、大魚號、知乎、搜狗號等自媒體平台。歡迎關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