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必要的批評得有,專家提示:可這些問題得注意

“小孩子有錯誤批評一下”,這麽一個小事情,如今卻各界關切。究竟該不該批評?怎麽批評才有效果而不產生傷害?

背景新聞

近幾年來,因為老師或父母幾句批評誘發學生自殺的事件屢屢見諸報端,也讓老師們在正常的教育教學組織中畏手畏腳。4月12日,《廣東省學校安全條例》(草案)在廣東省司法廳網站公開征求社會意見,草案中明確了中小學教師的管教權。草案提出,“學校和教師依法可以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上課期間不專心聽課、不能完成作業或者作業不符合要求、不遵守上課紀律等行為可以采取一定的教育懲罰措施。”正在教育界點讚有望有法律保障教育工作者的懲戒權時,一則突發消息令人嗟歎,2019年4月17日,上海盧浦大橋上,疑被母親批評的緣故,一個17歲的男孩從車中跑出,一個猛子扎下橋,幾秒鐘內殞命,留下未能抓得住他的母親捶地痛哭,不能自已。

看似有效的回應,實則抑製了孩子積極樂觀的能力

父母總會給孩子提很多期望和要求,比如:“同樣都是一個老師教,為什麽別人考得好,你卻考這麽差?”“你看這個成績,下次,也不一定能考多少了!”“我真的對你好失望”“你要認真地去分析你錯在哪裡”。結果卻是越批評孩子越退縮,越想棍棒下出英才卻往往適得其反,甚至孩子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其中的原因是什麽呢?深入分析起來包括:

第一,孩子需要被看重而不是被否定。當父母用“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榜樣激勵自己的孩子時,孩子感受到被否定,自己不如別人重要。當父母用“我對你很失望”給孩子打氣時,孩子卻開始給自己貼上“永遠會讓別人失望的失敗者”的標簽,從而陷入內疚、自責的情緒中。

第二,孩子需要獲得價值感。父母的“我都是為你好”“你應該考更高的分數”的回應,看似是愛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但孩子感受到的卻是自己的無能和父母的不信任,從而體驗到無力感,逐步喪失了獨立面對和應對問題與困難的能力。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變得悲觀消極,成人後的幸福感也不高。

第三,孩子需要積極情緒的灌注。喜悅、興奮、希望、感恩、平和等積極情緒,對拓展個人發展的多種可能性乃至成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被否定和指責下長大的孩子,更多地體驗到內疚、羞愧、抑鬱的情緒,缺乏自信,容易自責,常常表現出易激惹、憤怒發作和暴力等行為。這種孩子或成年人,容易被生活中任何一個刺激事件勾起早年痛苦的經驗,當痛苦的情緒過於強烈超過他們對情緒的調控能力時,就可能導致自傷、傷人等極端事件的發生。

通過日常鼓勵表揚,讓孩子自尊自信

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尊自信,日常恰當的鼓勵和表揚非常重要。鼓勵和表揚要具體。“你很棒”“做得不錯”這樣寬泛的表揚有時反而會讓孩子更不開心。一方面,因沒有具體所指,容易讓孩子覺得不真誠,不可信。另一方面,表揚評價的背後,暗含著“不平等”的關係,即使孩子得到了肯定,也暗含著“你不可能超越我”“你仍在我的控制之下”的被貶損感。

以下的鼓勵和表揚的方式,肯定了孩子具體的優點,同時為孩子指明了未來努力的方向。首先,具體地說明事實。即不帶有評判性的描述,比如“你今天寫作業非常認真,而且堅持了1個小時”等,避免用“經常”“總是”等概括化表達的方式。具體化的表述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心在觀察自己的行為,能夠體驗到被重視、被尊重的感覺。其次,分享自己的積極感受。可以說“看到你這麽努力地做事媽媽很高興”,積極感受的表達能促進大腦的積極活動,讓孩子感覺到被愛,也能從更深的層面促進親子之間的聯結。最後,分享成功經驗。父母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觀察和看法,也可以讓孩子自己談對成功原因的總結,促進孩子主動、積極的思考,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這樣的表揚鼓勵非常有力,具有穿透力,促進親子之間的感情聯結,更增強了孩子的成就感和價值感。

恰當的批評教育,讓孩子不斷自我提升

當孩子犯了錯誤或過失之時,必要的批評教育也是父母的職責所在。但如何批評能達到效果又保護孩子的自信自尊非常重要。批評時父母要注意:

第一,心平氣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當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時,一些父母容易勾起一些與自己過去的經歷、尤其是負面體驗相關的情緒和想法,比如自責“我不是一個好父母”,否定“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東西”,在此心態下,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問題擴大化並過度批評孩子。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比如深呼吸幾次,或獨自在房間裡待5分鐘,這些做法有助於心平氣和地提出批評意見。

第二,就事論事,給孩子表達的機會。要把孩子的“行為”和“人格”區分開,不因孩子行為不當而否定孩子的人格,比如說“你真笨”“你無可救藥”等話語。善於批評“行為”但接納“人格”的家長更懂得孩子在此時此刻的各種心情或犯錯的原因,也更容易給孩子提供解釋和表達的機會,並能針對具體的錯誤行為給出批評和建議,使孩子感到被尊重,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

第三,自我反思,發揮好身教的作用。家長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養行為和榜樣作用,以身教讓孩子學會用更積極、接納的態度對待他人的批評和建議,提高孩子在面對他人批評時的心理力量。這種反思會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很懂自己,增強孩子的歸屬感,把破壞親子關係的壞事變成增進親子關係的好事。

關注孩子的優勢,提升問題解決能力

無論是鼓勵還是批評,都是要幫助孩子提升問題解決能力。孩子在面對批評和挫折時采取的自殺、自傷等極端行為,是一種“失功能”的解決方案,如一部分孩子選擇以“拚死抗爭”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或彰顯不滿。可見,提升孩子建設性的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

問題解決的這幾個方面很重要:一,追根溯源,不如討論解決方案。不必過於糾結於問題產生的原因,應注重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當孩子情緒很激動的時候,糾結於什麽原因情緒不好,不如先允許和引導孩子進行合理的宣泄,讓孩子感受到被父母理解和接納,在此基礎上再看如何解決問題。二,關注有利於問題解決的內外資源。應關注並相信孩子具備解決問題的積極資源。例如,從孩子的成功經驗中找到孩子的優勢,如性格上的善良、堅持、勇敢,行動上的迅速、準確等。發現並尋找孩子自身資源的過程,可以讓孩子越來越有信心去面對困難。同時,和孩子一起尋找有利於問題解決的外在環境中的資源,如來自他人的支持等,帶著這些資源一起去建構解決之道。三,重視小改變帶來大變化。當孩子只是取得一點小進步的時候,就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通過維持這個小的改變,孩子會越來越願意朝著目標去努力,進而取得大進步。在此過程中孩子的問題解決能力能夠不斷增強,他們懂得了辦法永遠比問題多,從而成為一個具有“解決問題”思維的人,有能力和勇氣去面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