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0萬買了學區房卻上不了學,難道白忙了?

中國人最重視什麽?你看看市場上什麽最貴,而且貴的沒道理,那就是國人的最愛,比如,房子、教育、醫療。尤其是教育,說起來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匪夷所思。教育,提升國民素質,根本上說,利國;一般本應有扶持、補貼,但當下的狀況是,教育成了一個家庭較大的負擔。

此前的新聞也折射出這一點,比如“月薪兩萬供不起孩子一個暑假”消費不給力?教育有望成為拉動內需的新三駕馬車之一”。其中,對於教育很大的一筆投資,就是學區房了。為了孩子上學,家長都快成特工了。不信可以看看下面這段話……

你以為這是建案資訊嗎?實際上,這是指的學校的招生情況。每一個小區都對應著不一樣的學校,上面這則“暗語”的意思是:某小區的學區學校,在25號和31號各舉行了一次秘考,現在正陸續通知通過的人去領錄取通知書。

為什麽要秘考?因為狼多肉少,很多學校,稍有名氣就會引來周圍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範圍家庭的青睞。找人、托關係、買房子、辦戶口,就為上個學;然而學校容量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本該是公開招生,因為實在應付不了太多家長有理無理的要求,不得不轉向“地下”。

這種資源錯配現象,直接的影響就是催生了所謂“學區房”的出現。

學區房有兩個特色,一個是貴:同樣的配套、同樣的房子、同樣的坐落,如果加上“學區”,那麽會溢價30%-50%;第二個就是沒準:什麽意思呢?

一般來說,教育部門會根據每年的生源狀況,對學區範圍進行調整。開發商在銷售宣傳時往往會根據上一年的學區範圍,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的建案是在這個學區。交付之後,一旦建案被調整至其他學區,糾紛也就不可避免。而退差價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學區”的宣傳只是在廣告,甚至是口頭的,合約上並沒有寫著。

案例:去年,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調整的部分小學招生地段,令買入所謂“學區房”的業主大跌眼鏡,花近700萬買下的學位房,最後竟然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二手學區房一樣不安全,近日,北京海澱一小學,由於校舍等原因,宣布縮減招生,錄取年限卡在了2017年2月,按此推算,那個時間段買房的家長,幾乎十萬元一平方米買的二手舊房子。據報導,有一個家庭,因為覺得家門口的小學不如某小學,遂把家裡房子賣掉,借錢舉債,700萬買入學區房,諷刺的是,最終由於某小學名額不足,孩子被調劑到之前“家門口的學校”…… 

總的說來,學區房是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類似於糧票,本質是資源稀缺造成的。問題在於,這種社會資源,只能稀缺一時,不會稀缺一世,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很容易就會扶持起來;當學校不再稀缺,“學區”也就沒有了意義;一旦房子不再是學區,哪裡還有溢價的機會。

歸根到底,房產投資,看得是房子,研判靠本質;本質由房子本身決定,受到市場影響,並為政策左右;城市人口流入、經濟發展勢頭、金融政策的傾斜程度,這才是研判房地產市場走勢的主要因素,而非依靠“學區”這類不確定性的因素。所以,一心投資學區房的朋友們只能好自為之啦。

本文原創,作者劉磊,富比士金融理財師評審委員、遠見財訊特邀地產評論員,《房產投資煉金術》課程導師,多家媒體房地產專欄作者、作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