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瘋狂“學區房”背後,到底還要埋葬多少買房人的焦慮?

7月8號的一則通知,炸開了山東菏澤天安國際廣場小區的業主群。

導火索是菏澤第一實驗小學的招生聲明:

聲明中指出,第一實驗小學因辦學規模達上線,學位嚴重不足,因此對入學條件做了重新說明。

購房合約不能作為按片區劃校依據,房產證在19年8月31日後取得的,將按照新增居民對待,由教育局統籌安排至新增校舍。

該小區業主對這則通知爭議的核心問題是:開發商在前期建案銷售中,曾以學區房作為售房賣點,聲明發出後,小區內業主家適齡入學兒童將被劃入環境、師資、教學設施不定的“新增校舍”,孩子恐怕無法享受到優質且成熟的教育資源。

這個事件反映了一個在全國各級市場需求裡相當重要的一個問題:教育和房產的關係。

瘋狂的學區房

在我國,教育資源是稀缺的,而長久以來,我們教育資源的分配則是以戶籍作為參考標準的。

適齡兒童的入學是按照戶籍所在片區劃分,而戶籍又和房產綁定,有房才能落戶,所以這就催生了“學區房”的概念。為了讓孩子享有稀缺的名校教育資源,學校周邊的學區房就變得炙手可熱。

在江蘇南京鼓樓區,琅小、29中雙學位名校一套二手學區房,2018年時曾以單價13萬/平成交。

前不久,北京西城區一套面積僅12.2平方米的“老破小”學區房以總價360萬出售,單價30萬/平。

30萬是北京二手房均價的5倍,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是一套房的首付,而現在卻成為了家長為一平米學區房付出的價值。

中國家長對教育的追求,簡直可以用狂熱來形容。

焦慮引發的“學區房”狂熱

記得幾年前,有一篇特別火爆的文章是在探討中國社會的階級分層問題。而階級的劃分依據,是以掌握社會資源的多寡來決定的。

1、社會等級日益分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經歷了幾十年的超高速發展。在社會財富不斷的積累過程當中,資源分配不均,貧富分化日益嚴重的問題越來越凸顯,這也成為了群體焦慮產生的根源。

如何實現階層跨越?教育被認為是成本最低、路徑最直接的方法。

這也就造成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傾盡全力和不擇手段。

《2017中國家庭教育消費白皮書》中指出,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支出佔家庭年支出的50%以上。

而在美國,這一數據僅佔10%左右。

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的學生在日常的課程之餘,還面臨著各種課外輔導班、興趣班,減負基本上是空頭支票。

而“房子”不過是享受優質基礎教育的一張通行證而已。

2、教育資源稀缺,優質的教育資源更稀缺

中國14億人口,24歲以下人口佔比大概在35%左右。從2006年開始,高中以下學校(含高中)規模正在以每年平均減少1.73萬所學校的速度縮減。而通過學校的合並,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師資也在不斷的向極少數的學校集中。

優質教育資源的集中,又催化了家長們對名校和“學區房”的追捧。

學校為了維持正常的教學質量和水準,只能依靠提高門檻來控制學生數量。於是,名校的入學門檻也越來越高。

最後演變成“拚爹模式”,誰掌握的社會資源多,能在學校設下的門檻上邁過,誰就享受了名校資源。

前不久,成都某小學入學面試,該小學篩選的標準是父母畢業於211院校。這件事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

教育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獲得的難度,決定了準入門檻,也同樣決定了在名校就學的學生的眼界、人脈、見識、經驗。

這是一個循環。

所以,對於追求“學區房”的人而言,學區房代表的不僅僅是一紙入學通知書,還有背後或明或暗的資源;而房子未來到底價值幾何,則是由背後資源優質程度決定的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