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天天宣傳祛濕,十人九濕,這首治濕基礎方,你造嗎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原方用量:杏仁五錢,飛滑石六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仁六錢,半夏五錢。

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主治:濕溫。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

在被調研的330位醫家中有4位擅長應用本方。主要為廣東、河北、江蘇、山東等地的內科醫家。


1.使用指征及加減

關於本方的使用指征,大多數醫家認為:

①濕濁充斥徵象:如低熱,頭痛,胸悶,身疼而重。

②濕困中焦徵象:如噁心,納呆,痰多而黏,渴不欲飲,排便不爽。

③舌脈徵象:苔膩,或白膩,或厚膩,脈滑,或濡,或沉澀。

在4位名中醫中,多數對本方進行了加減應用。如有的以木通易通草;有的以竹茹易竹葉。也有加藿香、香薷、佩蘭等芳香化濕葯;加黃芩、黃連等清熱燥濕葯;加白朮、茯苓、荷葉、麥芽等健脾化濕葯;加枳殼、陳皮等理氣葯。

2.主治病症

三仁湯所主治的病症均為內科疾病,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消化道系統疾病:如胃脘痛、脅痛、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乙型肝炎、膽道感染等。

②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心悸、動脈硬化、血栓性靜脈炎等。

③精神神經系統疾病:如眩暈、失眠、三叉神經痛等。

④其他疾病:如濕溫、內傷發熱、咳嗽、消渴、陽痿、痹證、水腫等。


3.處方用量及禁忌

方中各葯的用量情況:杏仁9~12g;白蔻仁5~10g;薏苡仁10~30g,但多數用30g;半夏10~15g,但多數用10g;竹葉6~10g,但多數用10g;厚樸9~12g;通草5~6g;滑石10~30g等。

關於本方的使用禁忌,多數醫家認為:素體陰虛,或陰虛內熱證,無明顯濕盛徵象者不宜使用。

於鵠忱

【經驗處方】白蔻10g,杏仁10g,薏苡仁30g,竹葉10g,川樸10g,通草6g,滑石30g,半夏10g。

【適應證】動脈硬化,血栓性靜脈炎,三叉神經痛。

【用方指征】濕濁充斥,肢體沉重,胸悶不飢,渴不欲飲,舌苔白膩,脈沉澀。

【經驗體會】重在辨證。臨證有三仁湯指征時,即可使用。曾以三仁湯治陽痿、三叉神經痛、血栓性靜脈炎收效。

朱秀峰

【經驗處方】杏仁10g,薏苡仁30g,通草5g,蔻仁5g,竹葉10g,厚樸9g,半夏10g,滑石10g。

【適應證】濕痹,水腫及乙型肝炎等症的濕阻氣機之證。

【用方指征】頭痛,身疼而重,胸悶不飢,低熱,脈濡,舌苔膩。頭痛身疼而低熱,為急性熱病多見;乙型肝炎、濕熱痹證則以上諸證不必悉具。

【加減變通】濕熱兼表,酌加藿香、香薷和中解表;如發熱,汗出熱解,繼而復熱,苔黃,脈緩為熱重於濕,宜酌加黃芩、黃連清熱燥濕。

【使用禁忌】外感風寒、風熱表證,表證悉具,脈滑數或浮緊,舌質紅、苔薄白,應首先解表。如誤用則表邪不解而傷陰,尤其是風熱表證,素體陰虛者。

【經驗體會】本方是吳鞠通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於熱的有效方。


楊牧祥

【經驗處方】炒杏仁9~12g,白豆蔻6~10g,薏苡仁10~15g,川厚樸9~12g,清半夏10~15g,竹葉6~10g,木通6~10g,雲茯苓10~15g,荷葉6~10g,炒白朮10~15g。

【適應證】內傷發熱,眩暈,心悸,胃脘痛,脅痛,消渴病,肝病,痹證,陽痿,水腫。

【用方指征】舌苔厚膩,排便不爽。

【使用禁忌】陰虧,苔少或無苔,無明顯濕盛徵象者慎用。

鄭志道

【經驗處方】杏仁10g,白蔻仁8g,薏苡仁20g,半夏10g,厚樸10g,枳殼10g,竹茹12g,陳皮5g,佩蘭8g,麥芽12g。

【適應證】濕熱型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合併炎症,膽道感染,咳嗽,失眠,眩暈。

【用方指征】胸悶,噁心,納呆,咳嗽痰多而黏,舌苔厚膩,脈滑。濕溫初起消化道癥狀明顯者。

【使用禁忌】陰虛燥熱證不宜使用本方。誤用則口乾便結,煩躁失眠更甚。

【經驗體會】方中白蔻仁輕清宣化,用量宜輕,重用則有化燥傷津之弊。本方能宣肺化濕,疏通氣機,通利小便,用於上、中焦濕熱壅盛之疾患。本方之健脾與四君子湯之健脾大相徑庭,前者通過宣展氣機,芳化濕濁以健運脾胃;後者側重益氣補虛以健運脾胃。本方證舌苔厚膩,四君子湯證舌苔薄白,這是兩方治證的主要鑒別點。

【病案舉隅】胃脘痛

陳某,女,36歲。反覆胃脘脹痛2年余,近1周復作,伴噯氣,疲乏,納差,口乾苦,大便溏爛,稍臭穢,1日2次,舌紅,苔白滑,脈濡。劍突下偏左輕壓痛。診為濕濁中阻證。予白蔻仁8g,杏仁10g,苡仁20g,厚樸10g,麥芽10g,生薑3片,扁豆花8g,枳殼10g,竹茹10g,佩蘭8g,黃連5g,木香5g,共3劑。並囑病人定時定量進餐,少食油膩、甜味食品,及甘薯、芋頭等。3日後複診,胃脘脹痛、噯氣稍減,余同前。原方去黃連、木香、生薑,加入半夏10g,茯苓10g,甘草3g,服3劑。第三次就診,訴胃脘脹痛、噯氣明顯好轉,精神胃納轉佳,舌苔漸化,口苦消失,但仍口乾,效不更方。繼服3劑而痊。

本文內容選自《名中醫方葯傳真》, 黃煌,史欣德主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出版。

來源:「杏林墨香」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