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人才交流計劃經驗談 郭帆揭秘《流浪地球》


1905電影網訊  4月17日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召開主題高峰論壇,美國電影協會亞太區總裁艾理善、大中華區總裁馮偉,北京市廣播電影局局長楊爍,中影股份總經理江平,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總經理苗曉天、派拉蒙影業執行副總裁Scott Martin等領導蒞臨。現場,郭帆李駿田羽生姚婷婷等青年導演以“中美人才交流計劃”參與者的身份探討了各自的感悟與經驗,並對該計劃的未來發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青年導演分享赴美交流心得  郭帆:不要迷信好萊塢工業化

 

2013年,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與美國電影協會共同發起“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旨在增進中美兩國電影產業間的合作交流。幾年間,包括烏爾善郭帆陳思誠寧浩徐崢管虎在內的一批中國新生代導演赴好萊塢完成了觀摩學習及業務交流。

 

“好萊塢大師班”首場論壇活動上,曾先後參加“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實踐的青年導演郭帆、李駿、田羽生、姚婷婷,受邀就“計劃為新生代導演提供何種幫助”、“中美電影工業化水準差距”等話題展開對話、分享經驗。

 

剛剛用《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新紀元的郭帆,依然記得自己當初參與計劃時最直觀感受:“我們作為個體在工業化程度上,和好萊塢有著巨大差距,(好像)我們還在修自行車的時候,人家的汽車開出去很遠了。”這種心理上的震撼在這批年輕人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所以)我們回來之後做的事情都很接近,我和寧浩、陳思誠是同一批學員,回來大家呈現的作品基本都與工業化有關,或者是與美國電影工業有合作的,我們知道了一個更為精準的目標,我們應該向著工業化的方向去努力,我覺得這個是整個交流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郭帆說。

 

讓另一批“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學員田羽生最難忘的是在好萊塢製片廠參觀的“道具車間”:在片場,現場道具的不專業常常會成為耽擱拍攝進度的罪魁禍首,令他苦惱不已:“我看到派拉蒙那個道具車間後我就知道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我們的電影行業裡,除了編劇導演,演員以外的這些基礎工作人員的素質,其實是有待提高的。在好萊塢那個車間裡,我隨便問了一個工作人員,一個隻做招牌這一種道具的師傅,就幹了30年。這種專業度,應該叫匠人精神吧,咱們目前是做不到的。”

 

曾執導《驚天大逆轉》的導演李駿則對學習好萊塢製片流程時的“綠燈會”討論印象深刻。在他看來,“綠燈會”上電影各個製作環節工作人員的集思廣益可以通過數據,對影片的未來路線做出體現,讓導演開拍之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也許你會更堅持自己,因為綠燈會的某些東西,給予了你一些數據或者其它方面的觸動,讓你對影片的選擇方向以及拍攝的手法,有了更清晰、更明確的想法。”

 

當然,作為身處一線的創作者,這些青年導演也對“中美電影人才交流計劃”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郭帆認為,結合中美兩國文化差異,為導演全面梳理美國電影工業各個流程是必要的,能夠幫助後來者更清晰的理解這套系統。當然,在認可好萊塢工業化系統的同時,郭帆也認為“不必過度迷信工業化”:“電影工業就是一個工具,就像一個畫家的筆和紙一樣,只不過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筆和紙。我們經常聽到好萊塢的人聊‘我們工業是沒有問題的’,那是因為他們找到了好的筆和紙。”當下,推進中國的電影工業化發展,除了需要結合美國經驗,另一方面更要深入考慮和掌握中國實際國情。

 

導演姚婷婷認為,行業從教育階段開始就應該注重工業化“標準”的統一,“,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劇本,我們有很多充滿想象力的好的故事,但我們沒有一個統一的格式。(美國的)學生在劇本的階段就能做到一頁紙代表一分鐘,實施的過程當中,大家可以很明確該怎麽拍,一頁需要多少的容量。這樣等到畢業後拍電影,大家也很容易在一個體系下、一個氛圍下運用這些知識。”

 

概念設計圖揭秘《流浪地球》:遵循文化審美與觀眾“共情”

 

第二個分論壇依然交給了導演郭帆和他的《流浪地球》團隊。硬科幻影片需要符合科學邏輯,更需要標準合理的項目管理與專業完善的後期支持,這對標準化、流程化體系尚不完善的中國電影行業是個巨大的挑戰。《流浪地球》揭開了中國電影新篇章,也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為此,郭帆都做了哪些嘗試和努力?

 

郭帆透露,在正式上映前,《流浪地球》前後三次安排了觀眾試片,有超過1000名觀眾在觀影后的8分鐘內,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影片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郭帆對於這種操作模式十分認可,認為試片可以給予項目明確的推進方向。“很多時候製片人和導演為‘AorB’打得火熱,卻不知道觀眾最想看到的是C方向,”他說,“電影觀眾永遠是處在固定年齡層的,我們要學會去了解他們習慣的語境。”

 

論壇上,郭帆和《流浪地球》概念設計總監張勃帶來了多張暫不能對外公開的電影設計圖。而這還僅僅只是電影完整創作中的冰山一角。據悉,張勃前後共向郭帆提交了3000張設計稿,分鏡頭超過8000個。

 

談到一部科幻電影概念設計的成功,郭帆認為創作者必須要考慮自己所處的文化審美環境。“這是長期摸索的過程,因為我們最初並不知道中國觀眾可以接受的中國科幻片的美學的方向是什麽。我印象中,當時提出最早的一個概念,就是不要有緊身衣,不是每一個中國的女孩兒穿上緊身衣就變成《復仇者聯盟》裡的黑寡婦。”

 

所以在概念設計過程中無數的可選項裡,郭帆和團隊開始尋找讓中國觀眾看起來最好有親切感的形狀和形態:“我們要要尋找到可以跟觀眾建立‘共情感’的部分,不管形狀、顏色、外觀,總之是要幫助我們建立共情感,而不是把觀眾推出去,因為中國人對科幻本身還有一定的天然陌生感,這是容易把觀眾推離的,而我們是要把觀眾拉進來,不管人物也好,情感也好,包括聲音。並不是說什麽情況下我們都可以像鋼鐵俠一樣穿上那身衣服,我們跟那部分的審美是搭不到一起的,所以我們才會努力尋找能夠適合我們的美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