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方求解如何構建電影工業化標準體系

郭帆:“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郭帆以作品《流浪地球》為例,指出“因為我們乾過《流浪地球》才知道這條路有多難,有多大差距。”

“電影行業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

這是擺在中國電影人面前的命題,導演、編劇、監製郭帆,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傳播學博士、凡影谘詢創始合夥人李湛,普華永道合夥人馬驍俊,導演西蒙·韋斯特等列席論壇,巍美中國電影及電視部副總裁黃國賢受邀擔任主持,與與會嘉賓一起,共同就現階段中國電影工業化體系的發展程度、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展開探討。

作為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屆金爵論壇將於6月16日至22日舉行,含10場論壇及5場“電影學堂”活動。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以獻禮七十周年,推動中國從電影大國向強國邁進為主題,深入電影產業各個環節,圍繞電影工業化、產業鏈、科幻電影、電影教育、主流電影創新等話題展開智慧碰撞,同時還以做深做實“一帶一路”電影交流、呈現電影藝術為重要方向,全方位展現中國電影的生命力,充分踐行平台使命,助力中國電影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主辦、遊族影業聯合主辦、貓眼研究院與貓眼娛樂提供數據支持的“電影·科技·未來——科幻電影的想象空間”論壇如期舉行。

導演、編劇及製片人羅蘭·艾默裡奇(作品《獨立日》《哥斯拉》)、導演兼創意總監保羅·J·富蘭克林(作品《星際穿越》) ,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導演兼編劇張小北等出席論壇,科幻作家、傳茂文化創始人陳揪帆受邀作為主持,與與會嘉賓一起,就中國科幻電影當下的發展狀況,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需要突破的難點展開深度對話。

貓眼研究院數據顯示,整體而言,中國市場當下圍繞科幻電影的消費,無論是從數量和票房,都出現了逐步增長的趨勢。2018年,科幻電影的票房整體佔比已超過20%,數量已增至年均30部左右。

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表示,2019年可以說是中國科幻電影的關鍵節點,由於《流浪地球》的帶動,2019年中國含科幻標簽電影的票房,將會首次超過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預計全年國產科幻電影的票房的佔比將達到61.6%。

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指出,《流浪地球》製作和情感表達上的成功,不僅意味著國產科幻電影本身的突破,同時也在推動中國電影本身帶入到了高質量、高水準的製作階段。“中國現在不缺電影觀眾,不過越來越隻願意為優秀的作品買單。”劉鵬說。

《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在提及參與科幻電影創作的動機時也認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持續走高,低成本的喜劇和低成本的愛情片,已無法觀眾的需求。不管是科幻還是這種大型的工業化電影作品,觀眾都期待更高製作水準、高質量的電影。

不過,貓眼研究院院長、首席科學家劉鵬表示,中國科幻電影還處於起步的早期階段。從觀眾認知的角度,目前中國科幻電影的題材還存在過於單一、製作水準不一、圈層閱聽人群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問題,“現階段觀眾中年輕觀眾並沒有養成,未來想贏得更好的票房,可以探討怎麽在年輕觀眾或者是下沉女性觀眾中有所影響。”劉鵬表示。

在探討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時,話題主要圍繞科幻電影的技術應用和科幻電影的創作展開。

《上海堡壘》導演滕華濤表示,在科幻電影的技術實踐,尤其是特效層面,中國本土整體的實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最關鍵的並不是技術本身,還是一套工業化體系的建立,如何推動體系不斷成熟,是本土科幻電影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努力的方向。他提到,在《上海堡壘》製作過程中,雖然也有和海外的合作,但更多地還是傾向於培養本土的團隊,建立本土的體系。“希望借此,可以孵化和帶動一批中國本土的技術公司。”滕華濤說。

而導演、編劇及製片人羅蘭·艾默裡奇及導演、創意總監保羅·J·富蘭克林在提及技術應用時,則都強調了技術的使用應考慮合理性。

羅蘭·艾默裡奇提出,無論特效技術如何演變,科幻電影在視覺呈現上始終要追求真實感。他表示,儘管數位等新的技術正成為主流,但在鏡頭的呈現上,此前微縮模型的做法,在真實感方面仍有優勢。

導演兼編劇張小北進一步則表示,中國科幻電影在視覺上的確要追求全球化和現代化,但具體制作環節只是專業配合度的問題,對中國科幻電影的未來而言,真正面臨挑戰還是如何能夠找到一個在中國文化語境下的原形故事,找到適合中國科幻電影的敘事結構,樹立屬於中國的文化自信。

張小北認為,在這需要通過越來越來多的作品和觀眾交流,得到反饋後,才能夠逐漸形成穩定的市場。“只要到了那一階段,科幻類型才能夠真正在中國本土化。”張小北說。

電影工業化現狀:

市場的推動與共識的醞釀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首先指出,電影工業化目前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就是生產標準化,第二是作品的類型化,第三是管理的現代化,第四是創新規模化。

普華永道合夥人馬驍俊則指出,電影行業已經脫離野蠻的爆發式增長階段,走入充分競爭時代。隨著市場對投資回報的要求增加,以及影視項目單體投資規模的日益走高,市場對電影工業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播學博士、凡影谘詢創始合夥人李湛從閱聽人需求端和電影產品供給端的數據分析指出,中國電影產業由院線密集的覆蓋帶來快速增長紅利期已經正式結束,下一個深耕細作紅利期剛剛開始,這樣的背景下依賴專業經濟化的工業體系才能抓住機會,才能抓住更多的觀眾。

擁有作品《流浪地球》的導演、編劇、監製郭帆則表示,中國的電影行業還處在工業化最開始的階段。郭帆以作品《流浪地球》為例,指出“因為我們乾過《流浪地球》才知道這條路有多難,有多大差距。”

求解工業化路徑:

標準建立、管理機制、閱聽人細分、題材機會

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研究員劉正山表示,工業化的落地最重要的是標準,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標準化對我們這個行業發展促進作用是非常大的,第一個是建立廣泛的認同;第二就是經驗和技術的留存,這是標準很重要的方面,第三就是減少不確定性;第四是提高行業效率。

普華永道合夥人馬驍俊認為,工業化第一要務就是要脫離我們原來的作坊製、家族式的管理模式,應該用現代化管理手段經營,最後達到我們開發階段的合規管理。在傳統的西方比較成熟的市場,項目公司製是一個必然的因素。這意味著對於一個企業的項目來說,我們必須去用一個項目公司來進行管理,好處就在於可以產生風險的隔斷。

傳播學博士、凡影谘詢創始合夥人李湛指出,在一個更加穩定的閱聽人市場當中,把握細分人群是我們的電影產業邁向工業化非常重要的一步。把握細分人群,首先在一個更加多樣性市場人群當中,我們的影片供給需要覆蓋更多的觀眾需求。除了對現有的人群覆蓋之外,通過對細分人群的觀眾,我們會更加容易發現市場增量所在。

導演、編劇、監製郭帆以《流浪地球》的探索為例表示,工業化之路任重而道遠,行業需要達成共識,建立標準,這是最大的基礎。同時通過更多的梳理和總結,討論與反饋,被不斷地被使用才能不斷地被完善,工業化才能走的更好、更穩。

凡影谘詢為本場論壇提供智庫支持,黑白娛樂為金爵獎論壇及一帶一路電影周提供媒體支持。

了解黑白娛樂更多基因,可以翻閱我們更多的文章。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