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張方子是「祛痰」的宗方,值得了解的一張良方

有這麼一張方子,最開始出現在《局方》當中,名為「二,陳湯」,可以說它可以加減運用於「一,切痰飲」之中,但在此之前,估計也有很多人並不知道中醫所說的「痰」是什麼,或者說中醫所說的「化痰之,劑」是什麼,所以我們先來聊一下「痰」的概念。如果有對此不感興趣,只想看「二陳,湯」組成的可以跳到第六段。

所謂的「除痰之,劑」便是凡有「化痰」,「滌痰」,「劫痰」等作用,能使體內停蓄的痰飲排出,從而滑除或減輕因痰所致各種病證的方劑。相應的,「痰」在體內,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變生諸病,或為喘嗽,或為嘔惡,或眩暈心悸,或驚癇狂,極其複雜,所以中醫認知中有句話叫做「怪病多痰多淤血」,因此在臨床上需要抓住「痰飲」生成的原因,才能從根本上治療。

例如脾的功能失調,水濕內停而致的濕宜「燥濕化痰」;而若是肺陰不足,虛火熏蒸津液而致的「燥痰」,宜潤燥化;此外消化不良,食滯也能成痰,這種食痰,宜「消食化痰」;若氣鬱不行,津液凝聚而成的「鬱痰」,宜「理氣化痰」;至於痰結成核的,宜用「軟堅消痰」;流竄經絡的,宜「通絡化痰」。

屬熱的,適宜「清熱化痰」;屬寒的,宜「溫陽化痰」;挾外感的,宜「宣散化痰」;內傷的,宜「補正化痰」;結實不化的,宜「蕩滌攻逐」。

這些方法,都須在審辨虛實,分清緩急,細察成因的基礎上靈活施用。總的來說,痰雖是發病的因素之一,但是它本身卻又是人體功能失調後的病理產物,所以在使用「除痰之,劑」時,必須要探本求源,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這張方子在《湯頭歌訣》中的湯歌為「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氣調中兼去濕,一切痰飲此為珍,導湯內加星枳,頑痰膠固力能馴,若加竹茹與枳實,湯名溫膽可寧神,潤下丸僅陳皮草,利氣祛痰妙絕倫。」具體的用法我會放在評論當中,這張方子比較簡單,用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配伍,加生薑,烏梅同煎。

其中半夏能「燥濕化痰」,陳皮能「利氣降痰」,茯苓「滲濕化痰」,甘草「補脾和中」,生薑「和胃」,烏梅「生津」,對於咳嗽脹滿,嘔吐噁心,頭眩心悸等痰飲證候,有不錯的效果。

而在此基礎上加入膽星,枳實,名為「導,痰湯」,由於膽星能助半夏化痰,枳實能下氣破堅,所以頑固性的,或者膠結不化的老痰,可以使用它來加減。

而在「二,陳湯」的基礎上加入竹茹,枳實,則名為「溫,膽湯」,對於膽虛痰熱,虛煩不得眠,驚悸不安,口苦嘔吐涎等症,有著「清虛熱」,「化痰寧神」的功效。

湯歌中所說到的「潤,下丸」隻用到了陳皮,炙甘草兩味,但是利氣痰的作用很好,可以參考。最後感謝大家閱讀,如果有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點贊關注一下,我基本上每天會更新兩篇文章,與大家共同進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