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最接近大師的導演,向我們提了一個問題

本周五有不少好片扎堆上映,其中有一部是去年大家關注已久的是枝裕和導演的新片,《第三度嫌疑人》。

這部電影將於3月30日,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這也是是枝裕和導演的電影第一次在國內上映,在電影院裡看是枝裕和的作品,怎麽想都還是一件很有紀念意義的事情。

雖然導演這次沒有來中國,但桃桃淘電影這邊非常幸運地對他做了一次線上專訪,聊了一下這部略有爭議的新作。

雖然提到《第三度嫌疑人》,我們不得不提到這部電影也遇到一些不同聲音,早先在日本電影周上,一些慕名而來、內心抱著極高預期的影迷,對這樣一部“並不是很是枝裕和”的作品做出不同評價,也是情有可原。

不過,影片的海外評價,其實還不錯。

在威尼斯電影節首次亮相的時候,外媒評價就還不錯;在剛剛過去的日本學院獎上,這部電影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配角在內的六項大獎,也入圍了旬報年度十佳。

甚至看了下爛番茄評價,也有88%的新鮮度。

在看過影片之後,不能否認,這確實是一部“不那麽是枝裕和”的電影。

或者說,導演在這部電影裡確實有意地做了許多新的嘗試,無論是題材的選取,還是作為導演的處理方式,都有意和他此前的作品劃分了區別。

甚至於很想說,這是他這幾年最勇敢的一部作品。

尤其是這次和是枝裕和導演聊過之後,更加確定,《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雖然確實沒有他拍起家庭題材那麽得心應手,但也不會讓人失望,更加不應該被忽略。

首先要說的是題材。對於這部電影的定義,其實就有很多種說法。

在常規的理解中,這是一部犯罪懸疑片。確實如此,這部電影涉及到了凶殺焚屍、兒童性侵、法庭審訊。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就是由役所廣司扮演的殺人犯,殺死了工廠老闆。而福山雅治扮演的律師,則需要為他辯護。

然而,圍繞著監獄的一次次會面,“他究竟有沒有殺人”,也變成了似乎永遠無法揭曉的真相。

也正因為此,在接受採訪的時候,導演會說,這不是懸疑片,而是一部法庭心理片。

有別於導演在家庭片以往溫情脈脈、潤物無聲的風格,《第三度嫌疑人》是一部極為陰鬱的電影。

故事永遠發生在陰天,主角們總是陰沉著臉,活在一分一秒的倒數計時之中。作為凶手的役所廣司,早已懷著必死的絕望心情;而原本剛愎自用的律師福山雅治,也在真相和道德的拷問中,逐漸變得迷茫和猶豫。

為什麽想要拍這樣一部電影呢?

是枝裕和說,雖然這不是在轉型,但也確實是一種新的挑戰和嘗試。契機就是,在過去的十多年間他一直以“家庭”為題材;而這一次,他想擴大一下自己關心的範圍,將目光投向現代日本社會和時代問題。

而吸引他的主題就是“人審判人”

在拍《如父如子》的時候,他接觸了一些律師,也從中得到了一個有趣的觀點,那就是,法庭並不是探求事實真相的地方,而隻不過是審判人的地方。所以,當今日本似乎是一個很冷漠的社會,人們對於真相,既不活躍,也不參與。

可是,“人審判人是怎麽一回事,人能審判人嗎?”

——因為想要探討這一點,所以誕生了《第三度嫌疑人》這部電影。

在是枝裕和的電影裡,殺人、性侵、查案……這些情節上的緊張和刺激都不是影片的重點。

上述那些情節大多都僅僅發生在對話裡,而影片最大的看點,反而就是對話,也就是役所廣司和福山雅治在監獄裡的七次會面。

兩位影帝的飆戲本身為影片吸睛不少,關於卡司,我們也和導演聊了聊。

福山雅治和廣瀨鈴此前和導演都有過合作,因此,導演說最初寫劇本的時候,就是照著他們的形象在寫。

反而是最後敲定的役所廣司,給了我們所有人最大驚喜。導演自己之前接受採訪也表示“被魔術一般的演技所折服”“演出的效果具有一種紀錄片一樣的真實感”。說他一個人撐起了大半部電影也不為過。

因為役所廣司經常在片場做一些即興的表演,所以導演對會見室的戲,也是時常改了又改。

看過電影之後就會明白,役所廣司最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完全表現出了這個角色的曖昧不明。最初以為他是凶手,後來又覺得他是善良無辜的人,但再後來,他又說出了那句經典的台詞。

“我只是一個容器。”

這部電影,這個殺人案,到最後也仿佛變成一個容器,它映照出了所有人的真實,唯獨看不清他自己的真相。

為什麽要將主角設定成這樣一個曖昧不明的“容器”呢?

導演說,他是故意將七次會面都設計得不一樣。這名囚犯,有時候看起來是好人,有時候看起來是壞人,有時候看起來是救世主,有時候卻又是凶手。他有單純的一面,也有殘忍的一面。

他想呈現出這樣的多面性,因為,“人,不也是這樣嗎?”

大概只有電影裡才可以把人明確地劃分成惡人和善人。而在實際生活中,當一名律師負責殺人犯的案件時,他並不在意善和惡,也不在意真相。他只會選擇立場。

面對這樣一個迷霧般的角色,役所廣司的表演秘訣也只有一點:每一次,都選擇相信這個角色。每一次都覺得自己說的是對的,每一次都按照自己說的話來表演,就是這樣。

除開表演,是枝裕和導演也談到了自己在導演技法上的一些摸索。例如,在拍攝監獄對話的時候,他會很注重表現人與人之間對立的緊張感。

另一個小細節是,這七次會面,他都拍得不太一樣。所以,什麽時候搬動相機,什麽時候撤掉相機,什麽拍役所,相機是怎麽從整中間過,這些細節都是事先仔細規劃過的。

此外,在這部電影裡,也用到了色彩的象徵意義,例如紅、黑、白三色的出現,都有特殊含義。

另外,由於涉及到了大量庭審相關的專業知識,所以早在寫劇本的時候,他就邀請了7名律師參與,通過請他們親自扮演律師、法官、檢察官、犯人的方式,來學習如何在會見室開始打招呼、如何開始提問、如何進行庭審。最後的審判,也是在大學的法律教室內拍攝。

電影拍攝實際上只花了半年時間,但這些相關籌備,卻是在開拍一年之前就開始了。

在整個採訪過程中,可以感受到,是枝裕和導演其實是一個謙遜又安靜的人。或許他更適合扮演的,永遠都是鏡頭背後的觀察者,而不是鏡頭前回答問題的人。

所以,當我們談起電影本身的時候,他會開心又坦誠地滔滔不絕;但一旦把關注點放在他身上,他的回答就變得極為簡短。

我們談到這部電影做出的突破,我問他,您覺得自己可以給這部電影打幾分呢。

他很謹慎地回答,“我從來沒有給自己製作的電影打過分,這件事應該交給觀眾吧。我自己的評價可能不太正確,因為他們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

而我問到他如何保持近幾年的高產時,答案就更加凝練了,也就三個詞:健康,勤奮,好奇心

但仔細一想,也確實如此。

他本來可以一直拍著自己溫柔細膩的家庭片,站在那個安全區之內,依然能收獲年複一年的讚美,依然能收獲全世界的追捧。

但他偏要讓我們看到他的另一面,看到他更沉重、更陰鬱、更複雜、又更思辨性的一面。

當我問他,所以通過這部電影,是想要探討些什麽的呢?

他的第一反應是輕輕笑了一下,然後才回答,“人審判人是怎麽一回事,人能審判人嗎?”

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大概可以明白他的意思。

沒有人可以擁有“絕對的真實”,你所看到的世界,永遠只是拚圖裡的一小塊。既然如此,真相還重要嗎?我們應該基於什麽樣的理由,來定義一個人的存在?

他拋出了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或許根本就沒有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