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照片:恍若昨天就在眼前,上海記憶1976年

對許多中國入來說,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個清貧、多舛卻又難以釋懷的年代。下面這組老照片,可以將我們帶回那個年代,帶回那時候的上海。景色有點依稀,恍若昨天就在眼前。

春秋戰國時期,上海是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邑,故別稱申。四、五世紀晉朝時期,因漁民創造捕魚工具“扈”,江流入海處稱“瀆”,因此松江下遊一帶稱為“扈瀆”,以後又改“滬”,故上海簡稱“滬”。

上海擁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蘊和眾多歷史古跡。江浙吳越文化與西方傳入的工業文化相融合形成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 1843年後上海成為對外開放的商埠並迅速發展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南京路起源於1851年花園弄堂,1854年延伸到浙江路,俗稱大馬路,1862年再次向西伸至西藏路,1865年正式定名為南京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租界被廢除,民國政府將南京路分別命名為南京東路與南京西路。1908年5月,通行有軌電車,1953年南京東路拆除有軌電車軌道,重新鋪設了路面,改鋪為柏油路面。

南京東路的歷史稍早於南京西路,150年前,由麟瑞洋行大班霍克等人發起,在南京東路麗華百貨公司附近建起了上海第一個跑馬場,同時搞了一條通往外灘的小路,因為國人經常看到外國人在這路上騎馬,故稱此路為馬路。

南京西路名起於靜安寺,原名靜安寺路,始建於1860年代。1862年租界政府為了方便軍隊抵達太平軍前線 以越界築路的方式,將花園弄(即如今的南京東路)向西延伸,穿過泥城浜(當時租界邊界,現西藏中路),直通靜安寺,與同為越界築路的徐家匯路(後稱梅格路,現華山路)接通。

複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複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大專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首任校董為國父孫中山。校名“複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名句“日月光華,旦複旦兮”,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1917年複旦公學改名為私立複旦大學。

上海開埠前,福州路原是通向黃浦江的四條土路之一。19世紀50年代初,外灘至界路(今河南中路)一段,築成泥砂石子馬路,早期稱勞勃三渥克路,因附近設有基督教倫敦會傳教機構,故稱布路線,又稱教會路。

至19世紀末,福州路及其附近,報館、書局、筆墨文具店集中;戲園、電影、茶園書場、遊樂場、舞廳等文化娛樂場所密布;洋行、藥鋪、百貨、照相、鍾表行、拍賣行、煙號、茶食等商業初具規模,商市繁榮,形成申城最早的現代熱鬧大街之一。【上海記憶,1976年。攝影:邁克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