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伏天|艾灸養生好時機,千萬別灸錯了順序!

三伏天是一年中冬病夏治的最佳時刻,很多冬病都是由於「寒」、「濕」、「虛」引發的,抓住三伏天陽氣旺盛的時節,溫經助陽,治療寒濕、痰飲等陽虛病。而艾灸在治療寒濕及陽虛型疾病時,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伏天時間

頭伏時間: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時間: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時間:8月16日-8月25日

三伏天艾灸順序

三伏天艾灸也需要講究順序,時間,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方子明堂灸經》也說:「先灸上,後灸下,先灸少,後灸多,灸慎之。」

施灸的一般順序是,就陰陽而言,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頭部再灸四肢;就壯數而言,先灸少而後灸多,即由小逐漸增強;就大小而言,先灸艾炷小者而後灸大者,每壯遞增。

臨床上施灸順序:

  • 先灸上部 → 後下部;

  • 先灸背腰部 → 後灸胸腹部;

  • 先灸頭部 → 後灸四肢;

  • 先灸陽經穴位 → 後灸陰經穴位;

  • 施灸量先少 → 後逐步增加。

如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後灸頭部,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面烘熱,口乾咽燥等不適感。在施灸時還需結合病情,因病製宜,不可拘泥。

三伏天艾灸量多少?

艾灸應該考慮天時、地理、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來定灸量,如冬天灸量宜大,才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夏季宜少灸或輕灸,才不會造成上火傷陰。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也是不同的。老年或體弱的人使用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而壯年者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

不同艾灸產品施灸注意事項

艾灸的用量還與所用的艾灸方法及器材相關,使用不同艾灸器材艾灸用量也不同。我們結合凌遠科技的艾灸產品給出建議使用的施灸時長及距離。

紅光艾灸儀艾灸時長和距離

●保健灸

頭面、胸部穴位:建議20~30分鐘;

四肢末端皮薄而多筋骨處:建議30~40分鐘;

腰腹部:建議40~60分鐘左右;

●病症調理灸

建議在保健灸的基礎上時間相對延長,1天1次,10天為1個療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