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產劇收視率造假為何屢禁不絕:數據背後的困境

導演郭靖宇的一篇長文,將“收視率造假”這事兒,赤裸裸地展露在了公眾面前。這個在近幾年,像烏雲般籠罩在影視行業頭頂的怪現象,成為大眾關注和好奇的熱點。

但對於收視率和收視率造假,大多普通觀眾了解有限。收視率有多重要?收視率造假要怎麽造?這篇文章將試著為大家略作講解和梳理。

收視率影響下的行業產業鏈

收視率是什麽?百度百科頁面和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機構(簡稱CSM)官網頁面上的解釋是:“電視收視率指某一時段內收看某電視頻道(或某電視節目)的人數(或家戶數)佔電視觀眾總人數(或家戶數)的百分比。是深入分析電視收視市場的科學基礎,是節目製作、編排及調整的重要參考,是節目評估的主要指標,是制定與評估媒介計劃、提高廣告投放效益的有力工具”。

收視率是誰在統計?前面提到的CSM,原央視調查谘詢中心與法國索福瑞集團合資成立的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現更名為“中國廣視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就是國內收視率調查統計的權威公司,目前國內多家電視台都與索福瑞合作密切,可以說索福瑞提供的收視數據,影響著國內多家一線衛視的發展方向和決策。

收視率關係到影視行業產業鏈的哪幾方?播出平台、電視劇製作方、廣告商。相對於“虛無縹緲”的口碑,收視率更受廣告商重視:一部劇的收視率高,就意味著覆蓋人群廣,流量和熱度高,廣告商就願意投入更多金錢,播出平台就有了更高收入能維持日常運營、購買新劇,電視劇製作方也會贏得更高的行業認同,下部劇就能賣出更好的價錢。

記者跟資深廣告從業者朋友聊了聊,以朋友的工作經驗來說,在投某部劇或合作的時候,前期品牌方就會考量劇集有可能達到的流量和熱度,一方面是看陣容,另一方面就要參考同類型劇集在同一家平台的平均流量(收視率)。一部劇播出前,招商和廣告投放已經完成,但這個劇的收視率會決定以後品牌方還願不願意和花多少錢投同類型的作品、同一家的平台、同一個時段。所以一部劇的收視率,影響可不止該劇本身。如果某衛視的黃金檔,本來收視率向來非常漂亮,廣告商也往往願意慷慨買單,但突然某部劇收視率斷崖性下跌,廣告商會怎麽想呢?在某汽車公司市場部工作多年的王女士表示,她的反應通常是“覺得虧啊,我花了這麽多錢,沒達到我要的曝光量啊,尾款我不給了,後續合不合作要考量一下了”。對電視台來說,刪減集數甚至“腰斬”收視不佳的劇,換新劇接檔,提升收視率,保住同時段平均收視率,是及時止損的做法。

收視率造假之風為何盛行

而收視率造假之風為何盛行?一方面自然是因為這樣完整而龐大的利益鏈條裡,收視率已經成了唯一的指標。為了利益打起收視率的主意,在某些人眼中再自然不過。另一方面,時代變遷也是重要因素。受“一劇兩星”的影響,衛視平台購劇成本增加,再加上網絡影片平台的競爭和觀眾看劇習慣的變化,電視台的影響力和收視率受到巨大衝擊,為了眼前的生存,維持住收視率,保住廣告投放量成了各大衛視平台最要緊的事兒。

那收視率要如何造假呢?一位資深的電視劇製作人向記者透露,收視率造假通常是汙染“樣本庫”。在索福瑞的官網上有一張收視率調查過程的示意圖。

索福瑞收視率調查過程示意圖(在客戶端查看大圖)

在示意圖中的“基礎研究”和“抽樣和建立固定樣組”便是建立樣本庫的過程。在不同地區的樣本戶家庭裡有償加載監測儀器,取得樣本戶的收視數據,進而計算平均收視率。如果在“樣本庫”階段,樣本受到了人為乾預,那後面的統計過程如何公平科學,得出的結果都不再“乾淨”了。

在發稿前,記者聯繫了索福瑞市場部的工作人員,他們表示對擾亂電視劇市場的收視率造假行為零容忍,也會配合有關部門的相關調查,但對於記者關於“如何防範樣本戶資訊和樣本庫數據泄漏”、“如何檢測收視率異常”等問題表示目前不便回答。其實早在2010年7月,《人民日報》曾就個別電視台收買收視率樣本戶,製造虛假收視率一事作了連續報導,引起了業界很大反響。隨後,索福瑞召開說明會,表明會加強數據安全。而對於收視率作假的手段,當時索福瑞方面稱是樣本戶被汙染、被收買。那如何獲取樣本戶的資訊呢?索福瑞方面在說明會上表示,有人雇傭私家偵探公司尾隨調查公司工作人員,從而獲取樣本戶住址;或者收買索福瑞工作人員,獲取樣本戶資訊;或監聽索福瑞內部電話得到樣本戶資訊。聽上去各種手段防不勝防,驚險程度如同諜戰劇。

然而在當時,也有行業人士表示:“收買和操縱樣本戶最容易留下把柄,手段最低級,更直接的辦法是直接通過索福瑞內部人員篡改數據。”但這個說法被索福瑞方面予以否認。

多年之後,索福瑞數據安全加強的效果如何不知道,收視率造假反正是越演越烈,連造假的行業價格都翻了好多倍。觀眾可能覺得奇怪的是:人人都知道造假不對,為什麽都要造?明知收視率已經不可信了,為什麽還是最重要的參考標準?

其實這個問題,首先是目前還沒有可以取代收視率的更科學公正透明的參考標準。而電視雖然受到網絡平台的衝擊,但依然是到達一二線城市以外地區潛在消費者的重要廣告管道,廣告商依然不能失去這塊陣地,所以也只能繼續看收視率的數字,平台當然就要更“殷勤”地將這個數字做得更好看。製作方呢,受到平台方面的壓力,參與造假,而假收視率上去了,也有可能帶動真收視率。還有製作人向記者坦承:花錢買收視率還比花錢做行銷宣傳來得簡單,如果宣傳策略和宣傳管道選擇失誤,就猜不透最後有多少金錢投入能直接表現為收視率,可買收視率,那就是“一分錢一分效果”了。而因為收視率造假便捷,爛劇都造假,好劇的製作方也坐不住:大家都買我不買,吃虧的可不就是我們嗎?可不是白瞎了我們辛辛苦苦的創作嗎?這樣一來,曾經是收視率造假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現在還多了個問題:“劣幣和良幣沒一個省油的燈”。

某位資深電視劇製作人向記者講了些行業傳聞:某個據傳出身“專業做數據”的製片人,一口氣成功賣給了某衛視多部劇,就是因為他向衛視保證,能把收視率做得好看;前幾年有一部收視率撲街的劇,不是沒買收視率,而是遇上了“騙子公司”,收了錢沒辦事,吃了啞巴虧。碰上了這種“假”的“造假”公司怎麽辦?記者詢問了律師朋友,他們還是建議:“可以維權嘛。”(搭配一個職業的微笑)

不管這些傳聞是否屬實,都表現出了在收視率造假猖獗的大環境下,影視行業的生態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長遠來看,收視造假破壞了評價體系,往後廣告商在電視台的廣告投入會越來越謹慎;花錢買收視比起認真做劇“劃算”,嚴重動搖行業中創作者們的職業態度和職業追求;而電視台也容易被收視率誘惑而輕忽電視劇的社會效益和藝術價值。

眼前的生存和從業者的初心

“造假的這幫人操縱了全國的電視劇市場。”

“幾乎沒有清白的,大家都在做數據。”

“談購劇的時候,往往平台首先會問製作方:你能維持住我們的收視率嗎?”

“不止黃金檔電視劇,非黃檔、綜藝收視率造假的情況都存在。”

採訪中,受訪者們的言語難免有激憤之處,但也由此可見,大家對這一現象的無奈和痛恨。而這一現象要如何控制甚至杜絕,卻依然沒人能給出答案。

數字好看可能是為了眼前的生存,但希望眼前的生存困境和數字,不會遮蔽從業者們的初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