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線衛視零收視率調查:收視率買賣成為成熟的產業鏈

■本報記者 謝若琳

互聯網浪潮下,傳統衛視的閱聽人開始遷移,以優愛騰為代表的影片網站崛起,逐漸成為電視劇製片方的首要選擇。記者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少從業人士的製片思維,從“先台後網”、“台網同步”慢慢轉變為“網劇”優先。

而大量的地面頻道收視率常年在0.05%以下,甚者還出現過“零收視率”的情況,這一點在電視劇播放環節,體現的尤為突出。

一位北方地區電視台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招商難、資金緊張是常態,“自製欄目缺乏新意,以前還能憑借電視劇首輪播放拉升收視率,現在電視劇越來越貴,一般二三線電視台很難獨資購買。在‘一劇兩星’的政策背景下,幾家電視台合買電視劇的情況也不複存在。”

另一方面,收視率買賣成為一個成熟的產業鏈,嚴重影響到收視數據的真實性。

零收視率困境凸顯

根據燙SM52城實時收視平台數據,10月29日18時-24時,33家衛影片道中,當日有12家衛視收視率不及0.05%,24家衛視收視率不及0.1%,其中收視率最低的衛視數據為0.0069%。

如果再看非黃金時段收視率數據,比如10月30日12時,33家衛影片道中,有25家收視率不及0.05%,最低收視率僅為0.0007%。必須強調,這一統計數據,僅限於上星的省級衛視,還未覆蓋到地面頻道。

零收視率已經是部分二三線衛視不得不面臨的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沒有收視率就沒有廣告收入,而收入緊張意味著無法制作優質的電視欄目,進一步導致收視率下滑。”一位四線城市地面頻道資深編導告訴記者,“從前年開始,台裡就已經不招新人了,主要工作人員平均年齡在40歲左右。”

據了解,收視率調查採用的是抽樣調查方法,是根據隨機原則和一定的抽樣方法抽取樣本,建立固定樣本組並對樣本的實際收視狀況進行監測,以樣本個體的收視情況來推斷整個市場4歲及以上電視人口的收視狀況。

由於收視率調查是抽樣調查,抽取的樣本量是有限的,對於一檔節目,如果恰好抽取的樣本都沒有收看,反映在收視率數值上,就是收視率為零。比如,開機率很低的時段或一檔收視率很低的節目,如果樣本對該時段或該節目無收視,反映在最終的收視率數值上,就是零收視。

北京中視精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熊誠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由於收視率調查是抽樣調查,僅對選取的樣本進行調查,所以即便是某一檔節目的收視率只有0.01%,也不能完全代表沒有觀眾收看該檔節目。但是,如果一個時段、一家衛視的收視水準長期在低位徘徊,就只能說明沒有閱聽人。

有不少聲音認為,影片網站的崛起,嚴重衝擊了電視台的收視情況。對此,熊誠並不同意,互聯網的影響並不大,收視率樣本戶由各個省的廣電局根據年齡、文化程度等不同因素來選取,不是誰都能成為樣本的,其基礎是樣本用戶本身是看電視的。

買量影響真實數據

閱聽人的遷徙,在電視劇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2015年1月1日起,實行了10年的“4+X”政策將退出電視劇舞台,“一劇兩星”正式實施,即同一部劇每晚黃金時段聯播的綜合頻道不得超過2家,同一部劇在衛視綜合頻道每晚黃金時段播出不得超過2集。

電視台的話語權開始下滑。“電視劇越來越貴,原本還可以幾家衛視共攤的購劇資金,如今最多2家分攤,無形中購劇成本翻倍,而衛視的資金總量相對穩定,因此導致每家衛視對電視劇的需求降低。比如,放棄首輪播放權,改為購買二輪播放權;再如,買一部電視劇,反覆播放。”

在調查過程中,《證券日報》記者發現,今年10月份,仍有的衛視在播2009年首播電視劇《王貴與安娜》,也有衛視在播2012年首播劇《我的孩子我的家》,還有衛視在播《花千骨》,而該劇2015年在湖南衛視獨家首播,目前在優酷、愛奇藝、騰訊影片、搜狐、土豆、芒果TV等平台均可觀看。

另外,相對強勢的山東衛視、浙江衛視在播放《延禧攻略》。該劇於今年7月19日在愛奇藝平台首播,而後9月24日在浙江衛視上星播出。

一位電視劇製片人告訴記者,業內思路已經發生改變。“以前,大家都搶著上星(電視台),劇本內容也盡量迎合電視台採購標準,那時候覺得拍網劇丟人,不入流。而最近幾年,網絡平台購買力強,內容包容度高,觀眾也多了起來,拍純網劇逐漸成了主流的聲音。”

他認為,互聯網根本上改變了製片方的創作思路和拍攝模式,“影片平台根更具多樣性,同時相對公平。”有的電視台收視率極低,一方面是本身內容品質參差不齊,另一方面受灰色產業鏈影響,“買收視率成為一個產業鏈。”

另一位行業資深專家亦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衛視收視率是一種零和博弈,在買收視率這種畸形的環境下,沒有花錢買收視率的頻道就會受到影響,他們的統計數據往往比真實情況要低,“實際上沒有那麽‘慘’,隻不過有一部分收視被別人買走了”。

播放量博弈

實際上,影片平台同樣也有數據造假的情況。“以前在電視台播(電視劇)是買播放量,現在(網絡平台播出)是刷點擊量。”上述製片人表示,在網絡上刷流量的費用比買衛視播放量的費用更低,行銷更容易。

刷播放量,早就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曾有行銷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你不刷量,別人會覺得你沒有行銷意識,不懂行業運作,沒法合作。”

大製作電視劇播放量上百億已經不再新鮮。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18年,就有7部電視劇播放量過百億,表現最好的電視劇為某古裝劇,播放量達180億,以2018年中國網民總量8.02億計算,該劇平均每集至少有2.57億人觀看。

愛奇藝數據研究院院長葛承志表示,每個客戶和愛奇藝等影片網站合作時,對於有些熱門的、可能過億的內容,都會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費用,請第三方公司對廣告流量進行審計,確保廣告投放的結果真實可靠。但關鍵的問題是數據來源的真實性存疑。

今年8月份,國內首例因影片網站刷流量而引發的不正當競爭案件,在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宣判。經法院查明,2017年2月1日至同年6月1日,杭州某資訊科技有限公司呂某某等三人,在某影片網站平台上,針對特定影片,短時間內提高影片訪問量,為其製造了不少於9.5億余次的虛假訪問。

9月初,愛奇藝首先宣布關閉前台播放量,以綜合用戶參與度、播放品質等多維度指標的“內容熱度”取代。愛奇藝CEO龔宇在最近一次公開演講時表示,“關閉播放量是我們非常不情願做的一件事,但與其讓市場混亂,還不如自己痛下決心,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