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抗戰老兵再聚首,往事歷歷在目

△  余長行,106歲,1941年,27歲的余長行加入第五戰區第七遊擊縱隊,後來歸屬30軍池峰城的部隊,屬第七縱隊一支隊二大隊,任中士班長。

據統計截至2018年5月31日,健在抗戰老兵僅余7277位,僅今年1至5月間就有603名老兵離世。

深圳龍越基金會老兵回家項目官員張維說,現在他們尋找到的老兵越來越少,走的卻越來越多。

緬 懷

 

8月15日,早上8點,河南西平縣,豫南會戰陣亡官兵公墓紀念碑前,人們進獻花籃,緬懷豫南會戰中壯烈殉國的英靈。

△  當地的抗戰老兵在家人和志願者的陪伴下來到陣亡官兵公墓,悼念那些在戰爭年代裡出生入死的袍澤兄弟。

 

△  101歲的抗戰老兵黃保柱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公墓。

1941年1月,當時駐防西平的陸軍第十一師前衛連,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兩晝夜的激烈戰鬥,終因寡難敵眾,前衛連128名官兵全部為國捐軀。

 

△  4位抗戰老兵來到了儀式現場,紀念碑前,老兵們致上長長的軍禮,在生者和死者的分割線邊留下四道彎曲的背影。

 

 

聚 會

 

8月15日,河南西平縣師靈鎮,中午當地志願者為老兵舉辦“8.15”抗戰老兵聚會, 16名老兵在家人的陪同下來到了聚會現場。

 △  8月15日,河南駐馬店西平縣,前來參加聚會的老兵。

據統計河南當年出兵最多的地區屬駐馬店,而西平縣恰恰是出兵最多的縣。他們中年齡最小的已有90歲,最大的已101歲,由於行動困難,他們平時很難見面。

△  “8.15”抗戰老兵聚會現場,曾經的37師士兵,91歲老兵尚成林。

簡短的致敬儀式後,老兵圍座在餐桌前共進午餐,打仗是他們之間永遠聊不完的話題。

 

“你是那個軍的?”“我是40軍的,軍長龐炳勳,打過台兒莊。”兩位年過九旬的軍醫坐在了一起,談起戰爭歲月他們仍歷歷在目,“那時候死的人多啊,搶救不過來。那水都是紅的,都是血。”

 

老兵們吃的東西很少,基本上幾塊豆腐就飽腹了,有的還能吃一點肉。

 

今年94歲的李老說:“你還能吃肉哩?我不中了,腎出問題了。”說著,他撩起衣服,露出腹部上的管子。

△  陳長青(右)和黃保柱(左)抗戰時同屬於一個集團軍,當年並未有機會謀面,如今卻成了朋友,每次聚會都格外親切。

“這樣的聚會一年在當地要搞個兩三回,主要是想更好的陪伴老人們走完最後一段路。”當地紅山石志願者協會志願者三樂說。

三樂介紹,04年紅石志願者協會成立開始尋找抗戰老兵,當時人力物力都很缺乏,有時驅車幾百公里找到老人,連經濟困難這一項都無法幫助老人緩解。而現在情況就大為改觀,從國家層面到社會各界對抗戰老兵都很關注,物質援助豐富的同時,還給老人帶來了尊重和認可。

探 訪

“一對一致敬抗戰老兵”項目來到平頂山夕陽紅老年公寓,那裡曾經住著8位抗戰老兵,近年來老人相繼辭世,現在只剩下3位孤寡的抗戰老兵。

 

△  孫永清,103歲,公寓裡最年長的老兵。孫老於1937年入伍,是102師304團3營重機槍連的中尉排長,歷經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等九次大戰役。

據志願者三樂介紹,抗戰勝利後,孫老一直沒有成家,獨自居住在爬滿裂縫的土坯房裡。2016年7月,在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的幫助下,當地志願者將孫老接至夕陽紅老年公寓居住。

 

△  朱錫贏,91歲,8月15日,河南平頂山夕陽紅老年公寓,他在直播中和網友互動講述當年抗戰經歷。1942年,16歲的朱錫贏初中畢業後與村上有愛國心的年輕人一起自願去鄭州當兵,在鄭州尖崗鎮入伍。

據統計僅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抗戰老兵關懷計劃”項目就已為全國11858名老兵提供了物質援助和精神撫慰。

在全國愛心網友的支持下,至 2017 年底基金會“抗戰老兵關懷計劃”項目共計支出 121,535,457.96元,服務覆蓋中、緬、泰三國。

其中“一對一致敬抗戰老兵”項目自2017年6月15日啟動以來,共為雲南、河南、廣西三地的134位老兵提供生活補貼及日常探訪服務。 

△  王國彥,93歲,8月15日,河南平頂山夕陽紅老年公寓,17歲入伍,入役13軍4師12團2營4連3排。

一對一幫扶計劃第二批今年7月23日上線,河南有55位特困老兵等待捐助,其中有兩位老兵還沒等到捐助認領就在八月初去世了。

△  8月14日,河南駐馬店,志願者和捐贈人來到剛剛過完106歲生日的老兵余長行家中探訪。

△  1941年,27歲的余長行加入第五戰區第七遊擊縱隊,後來歸屬30軍池峰城的部隊,屬第七縱隊一支隊二大隊,任中士班長。家裡兄弟4人,他排行老二。老三余太行參加解放軍抗美援朝,犧牲在朝鮮。老四余步行在雲南抗日,隸屬榮譽二師,參加過印緬戰爭和日本越南受降。余長行曾在湖北天河口、柳家河、紅家莊及桐柏月河店等地參與日軍遊擊作戰。戰爭導致他左手虎口有子彈貫穿傷。

△  8月14日,河南泌陽,98歲老人蘇籍家中,老人胸前戴著國家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很多老兵都把這枚紀念章作為珍藏。

△  蘇籍展示黃埔同學會1989年頒發的學籍證明。蘇籍曾經的黃埔十七期炮兵學校25總隊第二大隊少尉,如今老人和兒子相依為命,身體不便,常期臥床,經濟特困。

△  98歲老人蘇籍家中,老人耳聾,志願者把字寫在本子上,想讓他講講當年抗戰的故事。

△  8月14日,河南泌陽,抗戰老兵曹東營遲遲不願回屋休息,堅持目送志願者離開。2018年春節前,志願者幫老人家通了電,此前老人家一直未通電。2017初當地志願者發現了曹老的情況,向基金會申請了每月1200元的致敬禮金。2015年,曹老獲得了由國務院頒發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他抗戰老兵的身份正式得到了國家的認可。

“他們需要溫暖,但時間不多了,我們真的是在搶時間。”張維說。

- The End -

文字: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圖片:新京報記者 侯少卿

編輯:二胖

本文為拍者(微信ID:ipaizhe)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