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魏漢化的絆腳石:平城尷尬的地理位置

歷史上進入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統治者,在建立漢式王朝時,也十分重視都城與嶽域的關係,都城正統性的問題對他們更加重要。東漢(公元25—220年)末年,許多鮮卑及號稱鮮卑的部落在今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活動,拓跋部為其中之一。公元386年,其首領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公元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北部邊疆民族。平城也成為整個黃河流域的統治中心,這座北部邊疆地區的城市在這個時期達到了其輝煌的頂點。然而,隨著北魏王朝的逐步漢化,平城的地理位置開始受到質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的正統性的問題。

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雕像

上文提到的北魏孝文帝是該朝頗有特殊歷史地位的統治者,他對於北魏王朝獲得華夏世界的正統性問題最為關心。在其統治期間(公元471—499年),孝文帝推行了全面的“漢法”改革,包括禁胡服、斷胡語、改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等一系列改革鮮卑舊俗的政策。在孝文帝的改革中,力排眾議而遷都洛陽是十分有名的歷史事件。在孝文帝所講述的遷都理由中,有一條就是為使都城進入嶽域。《魏書》卷十四中記載了當時在太極殿的一場有關遷都的辯論:

及高祖(孝文帝)欲遷都,臨太極殿,引見留守之官大議。乃詔丕等,如有所懷,各陳其志。燕州刺史穆羆進曰:“移都事大,如臣愚見,謂為未可。”高祖曰:“卿便言不可之理。”羆曰:“北有獫狁之寇,南有荊揚未賓,西有吐谷渾之阻,東有高句麗之難。四方未平,九區未定。以此推之,謂為不可。征伐之舉,要須戎馬,如其無馬,事不可克。”高祖曰:“卿言無馬,此理粗可。馬常出北方,廄在此置,卿何慮無馬?今代在恆山之北,為九州之外,以是之故,遷於中原。”羆曰:“臣聞黃帝都涿鹿。以此言之,古昔聖王不必悉居中原。”高祖曰:“黃帝以天下未定,居於涿鹿;既定之後,亦遷於河南。”

“代”是當時北魏的都城平城所在的地區,因為在“恆山之北,為九州之外”,於是成為遷都的緣故,這個緣故顯然是指都城在嶽域(也就是九州)之外的局面不合於都城的正統性。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北魏都城自北方的平城遷到中原的洛陽,孝文帝並規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後,不得歸葬平城。

廣東人民出版社委託宣傳

(  唐曉峰:《當代學人精品:唐曉峰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

(  編輯:南京師范大學中國史碩士研究生 謝敏   )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