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千年古都洛陽,為何到北宋就徹底衰落了?

作者:國歷君

洛陽因地處洛河之北而得名,有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它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長期以來享有“天下之中”的美譽。在宋朝以前,但凡是大一統的王朝,一般都會將首都定於長安或者洛陽,另外一個作為陪都。

縱觀洛陽城的歷史變遷,這其中有政治經濟、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古都洛陽:地理位置與戰略意義

周朝建立,在洛陽建成之後以監視中原,東周遷都洛陽。東漢、魏、西晉、北魏皆以洛陽為都。隋唐以洛陽為東都。延至五代、北宋,遷都開封。

擁有完整第二階梯,再以三門峽、洛陽、開封一線為突出部控制東方諸國。

如果將中國歷史上三大重心關中、幽燕、江南連線成三角,河南尤其是洛陽、開封的地理位置,大致居於三角形的中心。

張衡在《東京賦》中也曾指出: “彼偏居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形象地道出東京洛陽居天下之中,經略四方的地勢之利。從河南出發,北上燕晉,西進秦隴,南下荊楚,東入齊魯,東南至江淮,距離較近,交通條件優越。

洛陽位於豫西地區,這裡以伏牛山系為主體,北有黃河中條山之險,南有伏牛山系屏障,西連陝西,是北中國東西走向重要走廊。歷史上秦晉崤山之戰即在今河南省洛寧縣。

雖然洛陽周圍有種種保護,但如果它失去對周邊的控制,其過小的體量是無法保護自己的。

其後秦國依靠函谷關(今河南省靈寶市)之險,力拒關東諸侯多次合縱進攻。秦滅韓魏、楚漢爭霸、唐滅王世充等多為從陝西攻河南。但也有自河南入陝西,如劉裕滅後秦、安史叛軍入長安、黃巢入長安等。

無論誰攻誰守,掌握豫西走廊,就掌握了戰略進攻主動權。

而作為天下名都洛陽,位於伊洛盆地。小區域上,北靠邙山,南臨伊洛二水,東有虎牢成皋之險,西擁崤山函谷之固。

大區域上,其地東為華北大平原,有黃河以及大運河為動脈,可以控制帝國主要糧食產區和國防重要區域;西靠關中秦隴之固,免受遊牧民族侵襲之苦;北有黃土高原為阻,整個山西皆為堡壘;南臨南陽盆地,通漢水直達長江中下遊。

北魏遷都:洛陽城的興盛與傾覆

洛陽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長期作為王朝首都,掌控四方。但是一旦中央衰落,對地方掌控下降,這種居中的位置使得洛陽也容易淪為四方征戰之地。

東漢末年就是明例,黃巾之亂後,群雄並起,洛陽被董卓一把火燒掉,曹操一度都許昌。而後,連年混戰,中原大地滿目瘡痍。即使在短暫統一的西晉之後,洛陽也不可避免的見證西晉快速滅亡的慘烈情景,匈奴人的鐵騎徹底終結了輝煌數百年之久的奢華幻夢,三萬餘人的血肉被踐踏在匈奴戰馬鐵蹄下,異族的彎刀飽飲了公卿高貴的血液,作為中華象徵的晉朝皇帝也淪為異族的階下囚。從此,輝煌時代的象徵被埋進了荊棘和荒草之中。

接下來,洛陽將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一次成為都城的焦點,鍾情於它的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北魏剛建國的時候,都城設在平城。孝文帝即位後決意改革,或許是為了遠離平城的嚴寒氣象,或許是為了擺脫平城貴族勢力的阻撓,他不顧河洛的暑熱難耐,也不顧鮮卑貴族的強烈反對,強制定下了遷都洛陽的計劃。定計遷都後,孝文帝決定直接留在洛陽,車駕一直不肯北還。甚至在洛陽城的興建任務上馬之前,孝文帝寧可住在洛陽一角,待在魏晉時期幽禁失寵妃嬪的金墉城裡,也不願回到平城的宮室。

北魏遷都示意圖

遷都後,孝文帝迅速改革官職,禁絕鮮卑語言,改易舊俗,甚至將鮮卑姓氏改為漢姓,就連皇帝本人的拓跋氏也改成了元氏。

根據楊衒之在《洛陽伽藍記》中記載,“京師東西四十裡,南北十五裡”,洛陽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大城市,從規模上看,甚至超越南朝的都城建康。如果楊衒之不是刻意自我吹捧的話,那麽其書中記載的南梁使臣陳慶之的讚歎,可以被當做這座魏帝國京城輝煌盛景的寫照:“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並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識,口不能傳。所謂帝京翼翼,四方之則。”這座巨集偉都城的成立,終於成了北魏皇帝想當中華君主的目標。

如果仔細考察洛陽作為都城的歷史,就會發現,這座經常以輝煌壯麗形象示人的都城,其實是最不適合作為都城的地方。以形勝來講,它不如長安擁戴山河,在大運河修建之前,交通運輸也不能說絕對的方便,自周至漢的千百年間,已經耗盡了這座城市的地利。選擇定都洛陽,意味著必須用全國的力量去供養這座都城的體面,這是一個傾全國之力的面子工程,而沉溺於其中的繁華,又會使人忘卻遠方的憂患,它更適合作為一個升平年代粉飾太平的副都,而不適合作為一個總領天下的首都,特別是一個外有南北強敵窺伺、內有憂患的帝國首都。

洛陽龍門石窟

對遠在北方的人來說,這種憂慮尤為明顯,駐扎帝國北方的鮮卑部族軍隊,長期以來在邊地苦寒之中,守衛著帝國的邊陲,但現在,他們發現洛陽只顧著自己繁華,卻忘了他們的存在。他們選擇發動叛亂,用刀兵和獻血來表現自己的存在。而此時的洛陽,也成為了一場權與血的華麗舞台。就像遷都洛陽城的孝文帝,一直受到文明太后的壓製一樣,孝明帝也受到其母把持朝政的靈太后的挾製,兒子想要製服母親,但卻被母親毒殺,之後,靈太后居然將一個女孩兒擁上帝位,又很快聲稱自己看錯了,將其廢黜。叛亂的鎮帥中,一個叫爾朱榮的契胡將領殺進洛陽,在處死了靈太后之後,血洗了這座華麗的帝國都城,爾朱榮用武力震懾著所有其他和他一樣覬覦權力的人。但他不久又死在被他擁立的孝莊帝手裡,三個月後,孝莊帝又被爾朱榮的從子爾朱兆仇殺。爾朱兆則被之後進入洛陽的高歡逼死,等等。而這一切,距離孝文帝遷都洛陽,不過40年。

547年,在孝文帝遷都洛陽53年後,楊衒之從東魏的都城鄴城前往洛陽,“城郭崩壞,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昔日都城,已經再一次淪為丘墟。“彼黍離離,彼稷之苗”的詩句,又一次回響在他的耳畔。

隋至唐初:雙都並峙,帝國糧倉

時間進入隋唐。在我們的印象中,長安和洛陽似乎是隋唐兩代的主要城市,兩者在首都與陪都之間曖昧轉換,互為中心。學者葛劍雄指出,隋唐時代的長安與洛陽還談不上經常性的雙中心。而日本學者妹尾達彥認為,隋至唐初的長安與洛陽構成事實上的兩京製。

隋朝建立後,起初定都大興城,到了隋煬帝時,他讓人造了一個新首都洛陽,又派人挖了一條大運河,試圖把帝國凝結為牢固的整體。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以洛陽和其背後的關中為大運河三角的頂點,北連涿郡,南連吳越,將關隴貴族的核心區與舊北齊、南陳故地連接在一起,結束了自三國至南北朝以來長達300余年的南北分裂歷史,有效加強統治。

其後延至唐、宋,河南充分利用漕運的優勢,作為帝國的核心有六百年之久。

以江南糧食為例,它們要送到長安,需要走兩千多裡的路程。這段路大致可以分成三段,從江南到洛陽一段可以走大運河;從陝州到長安一段,也有現成的廣通渠,問題都不大。真正的問題出在洛陽和陝州中間這段路上。這段路中間有三門峽的砥柱,船過不去,只能靠牛車走崎嶇的山路,非常艱險,運量也很有限。

有隋煬帝的前車之鑒,李淵只能把首都定在長安。但這樣一來就馬上面臨一個問題:糧食。首都總要消耗大量糧食。光靠關中一帶不足以供給,唐朝不得不從外地輸入糧食。按說隋煬帝的大運河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事情不那麽簡單。

唐長安城示意圖

開始的時候問題還不大。李世民統治時期,政府規模很小,軍隊也是軍農合一的“府兵製”,一年往長安運一二十萬石糧食就夠了。所以危險還沒暴露出來。到了唐高宗時代,政府規模急劇膨脹,長安城人口也跟著增加,糧食就成了大問題。最後竟然弄到了幾乎要斷頓的地步。這時,隋煬帝留下的東都洛陽又成了救命稻草。

唐帝國並不缺糧食。洛陽附近的洛口倉裡有的是糧食,堆積如山,隻不過運不到長安城而已。好在糧食是死的,人是活的。既然糧食不能過來讓我們吃,那我們就過去吃糧食。在唐高宗時代,一遇到關中歉收,李治和武則天就帶著文武百官到洛陽吃洛口倉的糧食去。當然,長安還是首都。等到荒年過去,李治他們還回來。整個就是一副逃荒的樣子。有的時候逃荒還逃得間不容發,狼狽不堪。永淳元年那次,跟隨皇上逃荒去洛陽的扈從之士,居然一路走一路餓死,沿途倒下了許多餓殍。

於是,洛陽城再度成為一個有誘惑力的選擇。

其實,隋唐時期的洛陽在規模上,遠遠比不上長安。隋文帝的第二長安城有八十多平方公里,洛陽城只有它的一半。而且洛陽城不夠險要。它周圍也有一些天然屏障,北臨黃河,東臨洛水,周圍還有太谷、廣成、伊闕、轘轅、旋門、孟津等八個關口,也算是形勝之地。但黃河平原畢竟是個大平原,再怎麽形勝也沒法和關中相比。洛陽的防守難度要遠遠超過長安。

洛陽最大的優勢,是它位於帝國的中心,四通八達,交往方便。用古人的話來說,就是“職貢所均,水陸輻輳”。關於長安和洛陽,哪個更適合做首都,這是個很悠久的辯題了。總體來說,古代知識分子認為長安有山河之固,適合應付變亂;洛陽有中土之美,適合德化天下。

李治也許是厭倦了逃荒,他開始提升洛陽的地位,將它正式定為東都,營建洛陽宮殿,稱長安和洛陽為“東西二宅”。洛陽作為副都的法律地位也就此確定。到了武則天時期,她做出了更大膽的決定,將洛陽定位帝國的真正首都,改稱“神都”,地位超越了長安。從此她一直呆在洛陽,很少再回長安。政府機構也都轉移到了洛陽。

(傳)唐 李昭道《洛陽樓圖》

武則天這麽做,歷史上有很多解釋。有人說她害死了皇后和蕭妃,長安宮殿裡鬧鬼;有人說她喜歡洛陽的繁華富麗。從武則天害人殺人的勁頭看,她神經強健得很,應該不會太怕鬼。洛陽的繁華倒可能是個因素。當時長安以恢弘取勝,洛陽以奢麗見長。從個人審美而言,武則天無疑更偏愛洛陽。但武則天是個精明的政治家,不會如此膚淺。她更深層的動機還是擺脫關中的影響,抹掉唐朝的痕跡,以建立她的大周帝國。按照陳寅恪的說法,武則天一手策劃了關隴集團的破滅。

陳寅恪在學術上眼界獨到,天氣巨集大。但像這種開創架構的一代宗師,在細節上往往頗有可商榷之處。他對武則天和關隴集團的分析也是如此。不過洛陽確實是在武則天手裡迎來了黃金時代,此後它再也沒有過這樣的輝煌日子。

武則天垮台後,韋後和中宗急於返都長安,那裡才是他們的權力基地。按理說,返回祖宗奠基之地,在法理上是義正言辭的。但大臣們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不少人上奏折勸諫,奏折裡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長安沒有吃的,回去不得呀皇上!韋後則反駁說:自古哪有逐糧天子?

從經濟上說,韋後的這個決定是不劃算的,但是從全國戰略布局看,選擇長安還是正確的。不過糧食問題不解決,就連唐玄宗也只能逃荒。根據全漢升的統計,唐玄宗執政頭二十五年裡,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呆在洛陽,而每次去洛陽都是因為糧食問題。

痛定思痛,唐玄宗決定大力整頓漕運。以前也不是沒做過努力。尤其是從洛陽到陝州這一段,很多人都曾設法改進。比如將作大匠楊務廉就想過一個辦法,他開鑿了砥柱旁邊的三門山。船過砥柱時不需要改牛車陸運,直接從開鑿的山路上用纖夫拉過去,繞開砥柱。但是代價非常慘重。這條山路極其危險,纖夫往往從山上墜落,動輒死亡數十人,“落棧著石,百無一存”,纖夫的哭聲震動山谷,罵楊務廉為“妖人”。

後來還是靠一個叫裴耀卿的人解決了漕運的問題。這個人在歷史上並不特別有名,但對唐朝的貢獻,其實還在宰相姚崇、宋璟之上。他認識到了按照當時的技術手段,三門砥柱是克服不了的障礙,只能走陸路。既然克服不了,他就重點在其他環節上改進。美國有過一個著名的企業管理家泰勒,他創立了有名的“泰勒製”,將工作拆分成可量化的工序,然後將每一道工序設計得最合理最高效。裴耀卿就像唐朝的泰勒。他把漕運分成幾個環節,在每個節點上都建好轉運倉庫,設計好銜接時間,由不同的專業人員實施。運糧船什麽時候進入黃河,什麽時候到洛陽,什麽時候走陸路,什麽時候入渭水,什麽時候到長安,裴耀卿都精心設計,用一切手段把成本削減到骨頭裡。

這個方案沒有牽涉到工程技術上的革命,而只是程式上的改良。但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後幾個繼任者又做了進一步完善,結果到天寶年間,每年運往長安的漕糧高達四百萬石。四百萬石糧食可以供養差不多一百萬人,足夠大唐帝國政府運轉之用。有了這些糧食,大唐還可以在西北供養一支龐大邊防軍,拓西域,抗吐蕃,滅勃律,屠石堡。帝國的輝煌就奠基在這四百萬石糧食上。

長安的崇高地位從此牢不可破,洛陽則走向衰落。它繁華依舊,但再也不是帝國的軸心。唐玄宗也不必過逃荒的日子,他在晚年絕足洛陽,留在長安過著奢靡的日子。直到安史之亂的爆發。

從洛陽到開封:安史之亂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安史之亂是一個絕大的歷史關鍵點,影響的絕不僅是一個王朝的興衰。它幾乎徹底改變了中國,往往被認為是中國中古時代結束的標誌。在此之前,無論戰爭對洛陽的破壞有多嚴重,它都能從廢墟中重建起來。但是,這一次不一樣。

從漢朝開始,中國的經濟重心就開始漸漸南移。但是直到隋末唐初,北方還是佔優勢。以秦嶺淮河為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當時差不多是三比二。但這個比例還在變化。安史之亂前夕,這個比例已到達了一個關鍵點:一比一。安史之亂的爆發驟然打破了平衡,南方在經濟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北方則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到了宋朝盛時,北方與南方的人口比例已經翻轉為二比三。

這背後當然有各種深層原因:戰亂、河渠失修、水土流失等等。不過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許是氣候的改變。傳統歷史學家幾乎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二十世紀的科學家研究了中國的氣候變化,他們發現唐朝的氣候要比今天高些,而且要濕潤得多。但到了唐末宋初,中國氣候開始變冷,遊牧和農耕的分界線開始南移,這個趨勢一直持續到清朝初期。北方的衰落,西北的凋敝、遊牧民族的再度興起,這些現象背後都受這個力量的支配。這個力量也許比成吉思汗和朱元璋更加強大,更加無可抵禦。

在這個大背景下,洛陽衰落了,到唐末殘破已極,最糟糕的時候整個城市人口不滿百戶,恍若鬼城。

而在爭奪運河的過程中,汴州(也就是開封)脫穎而出。它控制著汴河到黃河的入口,是運河的一個關鍵點。控制它就可以截留漕運的財富。最終,軍閥朱溫以汴州為基地,滅亡了唐朝,建立了後梁。

洛陽就這樣被放棄。趙匡胤曾有過一度的猶豫,考慮將首都移到洛陽,並最終轉移到長安。但這個方案最終沒有實行。從長遠看也無法實行。沒有人能對抗緩慢的大趨勢。日漸寒冷的氣候、凋敝的西北、東北方敵人的崛起,以及黃河水文的惡化,使得帝國再也不可能通過大運河供養一個龐大的西北都城。洛陽和長安也再沒能成為任何王朝的首都。

隨著運河航線的東移,洛陽的樞紐地位越來越低。當某一城市喪失政治資源時,當其又無法提供足夠的經濟資源時,就會逐漸喪失一切。北宋之後,洛陽逐漸退出了的歷史主場。到了北宋末年,洛陽又遭南下的金兵“洗禮”,之後徹底衰敗,隻作為軍事重鎮而存在。

來源及參考文獻:

李夏恩《從平城到洛陽 鮮卑帝王的“中國”夢》,《國家人文歷史》;

押沙龍《長安與洛陽相互競爭:東西二都的並立與共衰》,《國家人文歷史》;

李雅靜 吳靜《洛陽印象:“沒落的貴族”? 或失河南第二把交椅”》,《河南商報》;

段笑蓉《宋元以降洛陽城市變遷研究》,河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