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皇帝因推行了一項改革,名垂青史,卻把自己的民族改沒了

公元五世紀,在中原地區興起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北魏。其建立者拓跋氏,為北方遊牧民族之一的鮮卑人。北魏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孝文帝,他因為領導了一項重大改革而名垂青史。

這項改革與“商鞅變法”齊名,被譽為是中外歷史上十大改革事件。而因為這項改革徹底“去鮮卑化”,推動了民族融合、經濟文化繁榮,孝文帝也被認為是古代的偉大帝王之一。

然而,這場改革,同樣也使北魏走向了不歸路,在孝文帝逝世30年後,北魏就走向了分崩離析,這又是為什麽呢?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有兩項內容:

01 第一是遷都洛陽:公元493年,他全面啟動遷都工程,將都城由位於北方的平城,前往了中原地帶的洛陽;

02 第二是移風易俗:孝文帝實施了全盤漢化工程,徹底去除了鮮卑民族的種種特性,使其完全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二、孝文帝改革,為何讓北魏分崩離析?

01 對於遷都而言,實際上不能算是完全意義上的改革措施,但其產生的惡果,卻在30年後顯現。

孝文帝南遷國都,只是把當時北魏的政權中心,由臨近草原的平城,遷往了鮮卑貴族勢力薄弱的中原地區,借此,孝文帝也是在擺脫曾經專權幾十年的馮太后的影響,為接下來的“漢化”改革掃除障礙。

遷都之舉,雖然有利於孝文帝政令暢通,但是其弊端也不少。比如,遷都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給北魏的經濟社會造成了諸多不利影響。

遷都之後,鮮卑貴族臨近中原,也學會了魏晉門閥士族身上的種種惡習,他們變得驕奢淫逸、崇尚享樂,而原來鮮卑族淳樸、尚武的風氣蕩然無存。

更為嚴重的是,孝文帝遷都,雖然逞一時之快,但卻讓他為首的洛陽新貴,與平城舊勢力之間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疏離與對立。

孝文帝去世30年後,北魏陷入到了分崩離析之中,並走向了滅亡,不得不說,誘發這一切的主因,是孝文帝遷都洛陽。

02 對於移風易俗、全面漢化,對鮮卑族的影響就更加深遠了。

北魏孝文帝是一個漢文化的癡迷者,歷史記載,他“雅好讀書,手不釋卷。”

遷都洛陽以後,孝文帝就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漢化改革:

(1)易服裝:禁止人們穿胡服,無論各族,一律該穿漢服。

(2)講漢話:孝文帝要求臣民講漢話,而且要從大臣抓起。他宣布,在朝廷之上,不能說鮮卑語,否則免去官職。鮮卑人如果不會講漢話,官都做不成,其改革力度之大,可見一斑。

(3)改姓名。孝文帝為推動臣民改為漢姓,帶頭將自己的姓“拓跋”改為了“元”,他的名字就由“拓跋宏”改為了“元宏”。皇帝尚且如此,臣民百姓就一律把鮮卑姓改為了漢姓。

(4)通婚姻。為了促進鮮卑族與漢族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通婚。他率先垂范,娶了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等漢家大族的女兒,又讓自己的弟弟也分別娶了漢族大家閨秀。

(5)改籍貫。對於懷念故都平城的頑固派,孝文帝還有一招更狠,那就是要求遷都洛陽的鮮卑人,死後必須葬在洛陽,不得歸葬故鄉。這樣,就保證了這些人的後代,生而為洛陽人,死而為洛陽鬼。

通過以上漢化措施,拓跋宏讓鮮卑族喪失了自己的民族精神,他們沒有了自己的語言、姓氏、服飾,乃至於血統。沒過幾十年,鮮卑族徹底融入到了漢族之中,它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對於整個歷史進程來說,拓跋宏的作法當然具有進步性,應該獲得不錯的歷史評價。但對於鮮卑民族和北魏王朝來說,這樣的做法就顯得不是那麽合情合理了。

對此,您怎麽看待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