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灣向日本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兩岸網友都怒了

【文/觀察者網 童黎】

台北故宮博物院向日本博物館出借的系列文物即將展出,又一次引發兩岸網民的怒火。

不僅因為其中一件是中國書法史上公認的“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祭侄文稿》,紙卷出爐近1400年後的脆弱性可想而知,可謂“展一次傷一次”,還因為這篇書法所代表的“氣節”。

然而,台北故宮博物院為平息島內網民憤怒,還公開互相推卸責任,截至去年11月29日都未談定日本博物館的“回饋”展品。

觀察者網就此採訪到了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樊波成,他表示,顏真卿《祭侄文稿》幾乎可以說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和他平時的字大不相同,同時具有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鑒定價值,還有精氣神價值。

樊波成還指出,一般而言,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制定一些不得出境展覽或是具體展覽規格的文物。例如,根據中國大陸規定,元代以前的書畫、絲作品都被禁止出國(境)展覽。

“顏真卿‘復活’也寫不出的真跡”

昨天(12日),一條指責台北故宮博物院,質疑《祭侄文稿》外借的微博引發眾多網民好奇和憤慨。

社交媒體截圖

上傳的海報顯示,2019年1月16日至2月24日,東京博物館將舉辦“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其時代書法特展”,展出的文物中有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有聲音提出,《祭侄文稿》去日本是正常的文化交流,為什麽網上這麽義憤填膺?還有人好奇這件國寶的珍貴程度。

但這從爆料者@黃昏的復活之藥 的簡單回復中就可略窺一二:“《蘭亭集序》正本失傳已久現在只有複製品,所以現在來看可以說是最珍貴的行書手稿。”

台灣一名有25年收藏經驗的專業古董收藏家在《故宮外借國寶,文物保存掀危機》一文中指出,《祭侄文稿》全名《祭侄贈讚善大夫季明文》,是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後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蘇軾《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祿山兵變,勢如破竹般直搗京城,顏真卿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鎮守常山郡(今河北省正定縣),顏氏一門30余口被害。兩年後,顏真卿收復常山郡,命人至河北尋得顏季明屍骸,悲憤莫名,揮淚寫下《祭侄文稿》。

文章指出,“顏體字”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並不陌生,從小寫毛筆字的時候,多是臨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和《麻姑仙壇記》入門。顏真卿在面對巨大的國難與家變,更不捨其侄遇難之後,竟只剩一顆頭顱,無比悲憤和激動下,揮淚振筆疾書,寫下《祭侄文稿》,其文章敘述了一段國仇家恨的歷史,其字跡酣暢淋漓、一氣呵成,後世書法名家輩出,但臨帖《祭侄文稿》雖千百遍也無法達到它的氛圍。

及至公元784年,李希烈叛亂,75歲的顏真卿孤身前往敵營勸降, 被縊身亡 。

難怪微博人文藝術大V@蘇耷水 質疑道,“《祭侄文稿》已經不只是一件書法作品了,它不僅記錄了一代宗師的一生,也記錄了盛唐的毀滅。顏家滿門忠烈,被叛軍碎屍萬段,留下這麽個遺跡。這種東西是可以借到海外展出做政治獻媚的嗎?”

社交媒體截圖

所以,華東師范大學思勉高等人文研究院青年研究員樊波成向觀察者網總結道,顏真卿《祭侄文稿》差不多可以說是唐代書法的最高代表,而且是富有感情的真跡、無法複製,屬於即便顏真卿“復活”,也寫不出的那種,因為書中帶著真情、悲憤,和他平時的字大不相同。北宋書法家米芾等都是顏魯公的“粉絲”、“迷弟”,而顏真卿的東西除了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鑒定價值,還有精氣神價值。

他還指出,一般而言,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制定一些不得出境展覽或是具體展覽規格的文物。例如,根據中國大陸規定,元代以前的書畫、絲作品都被禁止出國(境)展覽

“展一次傷一次”

除了文物所蘊含的“氣節”與歷史轉折意義,此次出借之所以令眾多網民氣憤不已,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文物保護。粗略算來,《祭侄文稿》面世已近1400年。

實際上,早在去年11月24日,台北故宮在社交媒體上宣布出借顏真卿《祭侄文稿》和懷素《自敘帖》給東京國立博物館時,就已引發島內民眾質疑“對日本太大方”,台北故宮內部還為此互相推諉。

據台灣《聯合報》當時報導,《祭侄文稿》和《自敘帖》都經“文資法”核定為“國寶”,等級比核定為“重要古物”的翠玉白菜還高。考慮到書畫的脆弱性,台北故宮1984年起陸續精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僅能展出42天,展後須休息三年以上,其中就包括上述兩件文物。

即使在台灣,顏真卿《祭姪文稿》和懷素《自敘帖》也已10年沒展出。《祭侄文稿》上次展出是在2008年“晉唐書法展”,海外展則是1997年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展出。島內網民為此“哀嚎”:“故宮對日本真的太大方了”,在台灣都看不到,為何突然送到日本展出,而且連個公開說明會都沒有?

據台灣《中時電子報》報導,島內“立委”柯志恩就質疑此次國寶等級展品出借,東京博物館的宣傳物料上卻是連故宮博物院的字樣也未見,“如此重要的國寶外借,到底是誰決定的?”

社交媒體截圖

對此,台北故宮回應稱“這是在三年前馮院長時期就談定的交流展”,但遭馮明珠否認稱,“拿出合約來看看”,經她查實,《祭侄女文稿》外借東博是前任院長林正儀18年5月敲定的。

林正儀 圖自台媒

據報導,台北故宮在社交媒體上稱去年七月已發新聞稿,而其官網上並無相關稿件。台北故宮又表示,此事他們正在查,會再進一步說明。

關於東京博物館將出借什麽展品,現任院長陳其南也表示“還在談”,被指“明顯標準不一”。同時,微博認證為軍事博主的@防務微觀察 還提到了《西泠八家印存》在出借日本期間丟失的往事。

社交媒體截圖

上述台灣古董收藏家則在台媒撰文指出,站在文物收藏和鑒賞的角度而言,“紙壽千年絹五百”自古有雲,這是所有收藏家都明白的事,台北故宮沒道理不知道。《祭侄文稿》和《自敘帖》皆為唐朝的作品,距今已逾千年,能完好保存到現在,全賴一千多年來歷代收藏家和博物館悉心呵護才達成。

這類紙本文物,本身就屬極脆弱、極易損的國寶,可謂展一次傷一次,其重要性不言可喻。文化交流確實重要,但未必要出借《祭侄文稿》這種國寶等級的文物,何曾見過或聽聞法國盧浮宮將鎮館之寶,《蒙娜麗莎的微笑》出借(連離開盧浮宮都不行)。

微博網友@某個張佳瑋 也提出,“縱然是台北到東京,一路鄭重無比地運輸保存,然而陽光的紫外線會讓紙本泛黃褪色發脆。塵埃蟲卵會讓紙本風化。水蒸氣更是不能沾。換言之,除非這帖完全擱真空裡,否則是必然會受損的。”

日本的“前科”、出借程式受質疑、推諉責任等事實讓一些網民認為,台北故宮難逃“獻媚”之論。

去年9月,網絡上還曾有消息稱,台灣決定將台北故宮文物中的2000件與日本交換,換取100件日本文物,交換展期50年,但台北故宮博物院予以了否認。

上述台灣古董收藏家建議,故宮文物不僅是全民的,更是全人類的資產,希望台北故宮能改弦更張,改以其他適合的文物參與這次展覽,實為全人類之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