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幸福中國70年丨從居住環境看時代更迭

導語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整,騰訊房產特別推出70周年系列報導計劃,70人、70企、70城,將會通過縱向、橫向及微觀、宏觀的系列報導,突顯國家和城市及家的巨大變化,弘揚和傳播正能量,頌揚責任企業及企業家的奮鬥歷程。

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再到如今的高層、獨棟別墅......我們的住房條件和質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房子對於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意義非凡,它是放鬆休息的地方,是安全避風的港灣,是幸福生活的開始,是家的象徵。今天我們就談談“住”這一方面的變化,小編隨機採訪了幾名網友,來看看他們的住房都發生了哪些變化?

@網友小姿: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的一個兩層樓房裡,媽媽說,我來到這個世上,並不像現在的孩子這樣出生在醫院裡,而是出生在村裡的接生婆家,那個年代那個農村,像我這樣出生的孩子比比皆是。我剛出生沒幾天,就回到了那個兩層小樓房,往後的十八年,我幾乎沒有離開過這。

這個房子,是我爺爺為我父母結婚,和村裡的幾戶人家一起商量著建造的,將側邊的牆面連在一起,可以省下一個牆面的錢,爸爸以三大件為聘禮,將我媽媽娶進了這個二層樓房。

在2016年我高三的時候,大家決定在這塊地上,建一個新房,終於我生活了十八年的房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棟七層的小樓。那個時候,我們村已經有很多戶人家蓋起了這樣的樓房,村裡的路也從一個一個坑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到了2017年,新房建好了,我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房間。

雖然村裡已經有許多人建起了小樓,但是那些50年代的低矮樓房還依然保存著,爺爺年輕時就住在那裡,那時候的門只是一塊簡簡單單的木頭,門鎖就是一條長棍木頭。雖然破舊,但也是那時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家,到了晚上五六個兄弟躺在一張床上,談天說地,伴著蟬鳴入睡。

其實現在,仍然在村裡面生活的人已經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只有到過年的時候,大家都從外地、城市裡回來,才顯得熱鬧些,元宵節一過,大家都回到平常的生活中,走的人走,留下的人,依然在留下。但是我小的時候可不是現在這樣,小孩在村裡瘋玩,大人則在門口聊天,到了飯點,就能聽到各家喊孩子吃飯的聲音,雖然吵吵鬧鬧的,但是分外美好。

@網友梅梅

小的時候,居住在農村,在我有記憶以來,我老家的房子就是用黃泥、木頭和瓦片建成的。雖然看起來矮矮的、小小的。但是麻雀雖小,五髒俱全。裡面也是各種木質的家具都有,甚至還有用木頭搭的一個閣樓,能夠看見一樓的客廳,小時候時常在二樓往下面吹泡泡,當時還覺得我的家比較洋氣呢。那時候好像每家每戶都會在房屋前面修一個小院子,曬各種五穀什麽的,夏天一家人還會坐在外面一起乘涼,吹著晚風,聽著池塘裡傳來的蛙叫聲,也是非常愜意呢。

聽我爺爺說,以前他們家三兄弟幾代人都住在一起,就在我家隔壁,也是一樣的房子,而且裡面還是相互連通的,那時候應該還挺熱鬧的吧,只是我出生的時候,已經看不見我家周圍有過其他房子的跡象,全都變成了菜地,他們早已經搬走了。

那時候我家周圍滿山坡都是綠油油的莊稼,現如今,已經是雜草叢生了。由於老家無人居住,經多年的風吹雨打,已經成為荒宅,不成樣子了。

而在幾年前,我爸媽帶我們全家搬到了城裡居住。

我記得我們剛搬來的時候,周圍是很空曠,很偏僻的,附近還沒有很多建築,生活配套都不是很完善,出門買菜都要走很遠的距離。我在城裡讀書都是住校,因為那時候我家那邊還沒有很多公交,上下學都不是很方便。

可是短短幾年,對面的山坡如今全是高樓、洋房、別墅。附近還有很多的商圈,甚至高鐵站都修在了我家附近。如今各種配套都比較完善了,也逐漸熱鬧了起來。

她們兩家住房的變化,只是70年中國家庭發生巨變的一個縮影。

自1949年到2019年,這70年來變的不只是時間,還有人們對住宅的更高追求。

首先是建築形式,從草屋瓦房到筒子樓、單元房再到高層住宅、花園洋房、獨棟別墅等等。隨著經濟的發展,肯定還有越來越多不同的建築形式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

其次是裝修風格,過去的人是不講究裝修的,在那個窮苦的年代,房子只要可以遮風避雨就行了,然而,現在人們對居住房子的內部環境有了更高的要求,歐式、田園、現代各種各樣的裝修風格層出不窮,追求更高的居住體驗。

最後是居住環境,在90年代的農村,人們生活的環境都是比較簡陋甚至是很髒的,現如今,人們生活在綠樹成蔭,鳥語花香,集購物、休閑、娛樂、美食於一體的小區裡。

房子的變遷記錄了中國70年社會的發展變化,由草屋到高樓,由毛坯到精裝,由粗陋到完善。那麽你們的居住環境都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快來評論區留言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