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苗女王」她也配?他們才是真正的疫苗之王

7月27日,新華社據國務院調查組消息,長春長生公司違法違規生產狂犬病疫苗案件調查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已基本查清企業違法違規生產狂犬病疫苗的事實。

而據此前消息,被媒體稱為「疫苗女王」的高俊芳等15名涉案人員因涉嫌刑事犯罪,被長春新區警察分局依法採取刑事拘留強製措施。

在疫苗風波之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曾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個別企業非法操作,是企業犯法,但大家對中國疫苗還是要放心。」

有資料記載,早在公元10世紀,中國就已有接種人痘預防天花的記載。中國歷史上,天花、麻疹、鼠疫、傷寒都曾是頃刻奪走性命的可怕疾病。而現在的中國,天花被消滅了。2000年,中國宣布,已證實無脊灰(小兒麻痹),那個曾讓不少家庭悲傷一生的疾病不復存在。

▲資料圖

疫苗的研發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一支疫苗從研發到上市至少需要8—20年的時間。1959年,中國第一支國產「脊灰」減毒活疫苗的研發者、中國著名病毒學專家顧方舟研製出的第一劑疫苗,用在了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身上。

今年,衛健委在《免疫規劃40周年問題答覆》中介紹,推廣新生兒B肝疫苗接種後,小於5歲兒童B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到了2014年的0.32%。

1975年7月1日,中國第一支B肝疫苗誕生了。而負責研製疫苗的中國「B肝疫苗之母」陶其敏同樣是在自己身上試驗剛剛研製出來的國產B肝疫苗。

/疫苗往事之一/

他是發現沙眼病毒第一人

消滅天花也有他功勞

湯飛凡這個名字,或許並不被太多人熟悉。他生產了中國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斑疹傷害疫苗,把沙眼發病率從近95%降到了不到10%。按照他研究的方法,中國在1961年成功消滅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

這個已離開60年的科學家,被稱為中國的「衣原體之父」。他曾就讀於長沙湘雅醫學院,也曾在北京協和醫學院進修,後來被推薦至哈佛大學醫學院細菌學系深造。湯飛凡回國後,在上海,開始了對沙眼、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腦膜炎、流感等病毒的研究。

▲湯飛凡 圖據新華社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湯飛凡在實驗室坐不住了。他參加了上海前線救護醫療隊,在距離火線數百米的急救站急救傷員。戰爭期間,瘟疫橫生,湯飛凡接任當時中央防疫處處長之職。建在昆明的中央防疫處,曾一年生產了500萬支傷寒疫苗,生產天花、白喉疫苗,以及破傷風類毒素。這些製品,因為品質達到國際標準,也被太平洋戰區作戰的英、美盟軍採用。

在1943年,他們還製造出了中國第一批青黴素。

新中國成立後,湯飛凡任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所長。1949年10月,原察哈爾省北部鼠疫流行,國內沒有鼠疫減毒活疫苗,不得不從蘇聯進口。湯飛凡長官突擊研製,僅用兩個多月就製造出900餘萬毫升的疫苗。為了撲滅天花,湯飛凡選定牛痘「天體毒種」和由乙醚殺滅雜菌的方法,在簡易條件下製造出大量優質牛痘疫苗。

/ 疫苗往事之二 /

第一針「脊灰」疫苗打向自己孩子

糖丸疫苗也是他發明的

今年7月,衛健委《免疫規劃40周年問題答覆》介紹道,中國在2000年,宣布已證實無脊灰(小兒麻痹),這個曾讓不少家庭悲哀一生的烈性疾病不復存在。

1958年,在昆明成立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是我國最大的口服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研製生產基地。從上世紀60年代上市至今,生產並向全國兒童計劃免疫累計提供了50多億人份。

出生於1926年的顧方舟,正是參與建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科學家之一。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派往蘇聯的第一批留學人員,回國後,顧方舟將畢生經歷都投入到脊髓灰質炎這個可怕的兒童急性病毒傳染病的戰鬥當中。

▲顧方舟 圖據新華社

據資料記載,1955年江蘇南通發生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脊髓灰質炎大流行,發現患者1680例,病死率達到27.75%。而又稱為小兒麻痹症的脊髓灰質炎是無法治癒的。之後,上海、濟南、青島等地相繼有報告。

1957年,顧方舟調查了國內幾個地區脊髓灰白質炎患者的糞便標本,從北京、上海、天津、青島等十二處患者的糞便中分離出脊髓灰質炎病毒並成功定型,並發表了《上海市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分離與定型》。這項研究,是我國首次用猴腎組織培養技術分離出病毒,並用病原學和血清學的方法證明了I型為主的脊灰流行。

1959年3月,衛生部決定派顧方舟等人到蘇聯考察脊灰疫苗的生產工藝。

當時,美國和蘇聯均研製出了脊髓灰質炎疫苗,疫苗分為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兩種。但滅活疫苗成本高,在中國面臨無力生產的困局,而減毒活疫苗的成本只是滅活疫苗的千分之一。

「當時國家剛建立,經濟水準落後,生活水準也不是很高,所以顧老大膽建議,針對脊灰,就用減毒活疫苗。」幾十年後,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研究所副所長楊凈思這樣描述這段疫苗往事。顧方舟當時寫信給衛生部,認為根據我國國情,必須走活疫苗路線。而衛生部最終也採納了顧方舟的建議。

「當時這個決定,是對中國小兒麻痹研究的方向,包括後面的研製等等,起到了關鍵作用,幾乎是一錘定音。」楊凈思說。

1959年12月,經衛生部批準,中國醫學科學院與在北京衛生部生物製品研究所協商,成立脊灰活疫苗研究協作組,顧方舟擔任組長,進行脊髓灰質炎疫苗的研究工作。

顧方舟製訂了兩步研究計劃: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經過一番波折,通過動物實驗後,進入臨床試驗階段。按照顧方舟設計的方案,臨床試驗分為Ⅰ、Ⅱ、Ⅲ三期。Ⅰ期臨床試驗主要觀察疫苗對人體是否安全,有無副作用。幾乎毫不猶豫的,顧方舟和同事們決定自己先試用疫苗。冒著癱瘓的風險,顧方舟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一周過去後,顧方舟的生命體征平穩,沒有出現異常。

接著,顧方舟又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為了證明疫苗對小孩是安全的,還必須找一個孩子來嘗試。當時,顧方舟的孩子5歲,他瞞著妻子,給自己的兒子服用了研發出來的脊灰活疫苗。「當時疫苗研究出來,我們住在昆明郊區,下山進城都困難,哪裡去找試驗者,何況又危險,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50多年後,顧方舟是這樣告訴來探訪他的生物學研究所的史荔。

「老一輩研究人員,這個現象普遍存在,就是研製出的第一支疫苗先給自己打,這存在風險,可心裡還是要有一定底氣的。」楊凈思這樣感慨道。而2016年我國研發上市的ev71手足口病滅活疫苗,首針試驗依然是打在研發疫苗的現任生物學研究所所長李琦涵身上的。李琦涵曾經不以為然地說過這樣一句話:「搞疫苗的人,誰沒接種過?」

1960年,在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了研究方案後,2000人份的疫苗在北京投放,結果表明,疫苗安全有效。之後的Ⅲ期臨床試驗,是對疫苗的最終大考:流行病學檢測。顧方舟將受測人群從2000人一下子擴大到450萬人,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島、瀋陽等大城市展開了試驗。近一年的密切監測表明,各市脊灰發病率產生了明顯的影響。與1959年相比降低1~12倍,未服疫苗組發病率比服疫苗組高7.2~20倍。

為了防止疫苗失去活性,需要冷藏保存,這給中小城市、農村和偏遠地區的疫苗覆蓋增加了很大難度。如何製造出方便運輸、小孩還愛吃的疫苗呢?顧方舟經過一年多的研究測試,成功研製出糖丸疫苗,並通過了科學的檢驗。為了讓偏遠地區也能用上糖丸疫苗,顧方舟還想出了一個「土辦法」運輸:將冷凍的糖丸放在保溫瓶中。1965年,全國農村逐步推廣疫苗, 從此脊髓灰質炎發病率明顯下降。

/疫苗往事之三/

再也沒有嚴重的A肝疫情了

疫苗使發病率大大降低

1992年,中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肝減毒活疫苗上市,這也是全球首個A肝解毒活疫苗。而這支疫苗,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和浙江省醫學科學院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突破項目。

「這個項目是1985年開始啟動,沒想到,在研發過程當中就遇到1988年上海A肝爆發大流行。」楊凈思曾經參與A肝疫苗的研發。他告訴紅星新聞記者,1988年,上海A肝爆發流行,這對上海當時的經濟影響非常大,很多部門甚至因此癱瘓。而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時爆發的病源是毛蚶,上海人很喜歡吃毛蚶,海水裡的A肝病毒吸附到毛蚶體內,在體內積累。當時黃浦江入海口清淤,堆積了很多毛蚶,入海口又有很多生活的汙水,多少都帶著活的A肝病毒。淤泥沖走以後,有500公斤到700公斤的毛蚶被撈起來。小販開始在市場便宜叫賣。結果,引起了那次A肝大爆發,全市發生急性肝炎31萬餘例,死亡11例。日發病數超過10000例地發病高峰持續了16天。

「當時並沒有針對A肝的特效藥,但也正是這次上海A肝流行推動了A肝疫苗的加快研發。」楊凈思說,1992年獲得新葯證書和生產文號並開始大規模生產並向全國供應的A肝疫苗,不僅是中國第一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A肝疫苗,也是全球第一支減毒A肝活疫苗。通過疫苗使用,我國A肝發病率從1990年52.6/10萬下降到1/10萬。後來,隨著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滅活疫苗比例也開始提高了。2004年,滅活A肝疫苗已上市。2008年,國家把A肝納入兒童免疫規劃。「除了小範圍有流行過,中國之後再沒有出現過像1988年上海A肝爆發那麼嚴重的A肝疫情。」

如何看待疫苗安全問題?

「不要因為一個廠家一種疫苗的負面關注,而否定疫苗和預防接種帶給人類巨大的健康收益,也不要因為一次負面事件而抹殺整個疾病預防控制的成就。」

也許是因為此次的疫苗風波,讓不少人開始懷疑疫苗的安全問題。一些自媒體文章稱,疫苗接種可能產生嬰兒痙攣症。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研究員周玉峰表示,嬰兒痙攣症病因很多,也很複雜,很多和發育有關係,或者孩子有一些先天性的問題。醫學界從來沒有做出結論,認為疫苗和嬰兒痙攣症是具有直接關聯的。疫苗接種可能導致一些負反應,卻不是導致嬰兒痙攣症的主要原因。

「如果停止接種,那麼我們好不容易建立的免疫屏障就會消失,那些少見或消失的傳染病又會死灰復燃。」作為一位疫苗科研工作者,楊凈思有此擔心。

「由於疫苗的本身特性,有一定的幾率會發生不良反應,但如果不接種,防護效果就是零,患病幾率會大幅上升。」對於疫苗接種的安全問題,因為有個體差異,接種疫苗不是百分百都能起到保護作用。因為個體免疫系統不一樣,疫苗進去以後,免疫能力低下或有缺陷,就起不到保護作用。就減毒活疫苗來說,活疫苗其實就是減毒減到一定程度的病毒,對於正常人免疫系統說,可以刺激正常免疫系統的肌體,產生抗體,起到保護作用。對於正常免疫能力的人,病毒減弱以後不會引起臨床癥狀,只是一個隱形的感染,隱形感染就是一個模仿自然感染的過程,會產生抗體,抗體能抵禦同樣的病毒進入體內引起真正感染。很長時間內,免疫系統對病毒會有免疫記憶。但有些個體,免疫系統機能低下,或者免疫系統根本沒有免疫反應。減毒的病毒,對於免疫能力低下或者沒有免疫能力的人,服用了疫苗,對於他的免疫系統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強毒,引起發病,出現臨床一系列癥狀,和自然感染一摸一樣。這種情況叫做疫苗相關病例,是因為免疫能力低下活缺陷引發的。

「疫苗相關病例和疫苗偶合反應是兩個概念。」楊凈思說,疫苗偶合反應,是服苗同時或者服苗之前,就已感染了病毒,剛好接種了疫苗,疫苗還沒有刺激肌體,產生抵抗能力的時候,病毒已經進去了,因此肌體還沒有抵抗病毒的能力就已經發病了。有可能家長認為是疫苗引起的,其實不是,是因為之前就已感染了病毒。而如果要有效降低疫苗不良反應,最好是接種前進行健康篩查,確保受種者沒有接種禁忌、沒有處於疾病的潛伏期或前驅期,也不是過敏體質。

「疫苗,對人類的貢獻很大,很多傳染病,包括天花等等,都是靠疫苗消滅的。小兒麻痹症,也是靠疫苗實現中國無脊灰狀態。世界衛生組織,也是希望靠疫苗把脊灰成為人類消滅天花以後的第二個傳染病。」楊凈思說,不能因為一些個別的疫苗事件,就把疫苗一棍子打死。因為沒有疫苗的出現,全球的人均壽命不會提高那麼高。

「沒有疫苗,我們可能依然生活在疾病肆虐的環境中。」 楊凈思如此感慨。此前,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首席專家王華慶曾公開表示,兒童計劃免疫40年來,覆蓋了12種疫苗可預防疾病,從4苗防6病到14苗防15病,中國終結了天花、實現了無脊灰狀態,也控制了B肝、麻疹、白喉、乙腦等疾病。

「不要因為一個廠家一種疫苗的負面關注,而否定疫苗和預防接種帶給人類巨大的健康收益,也不要因為一次負面事件而抹殺整個疾病預防控制的成就。」這也許是包括楊凈思在內許多疫苗研製科學家們的期待。

END

紅星新聞記者丨趙倩 北京報導

編輯丨汪垠濤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