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兒童發熱、皮疹、心臟病—-小心川崎病(上)

原發性血管炎病是一組少見病。但川崎病不同,它是常見病。

一,歷史淵源

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生報導了該病,當時他命名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後來大家都用他的名字(英文名Kawasaki?T)命名該病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但追溯歷史,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美國就有該病的報導。只是當年還沒有叫「川崎病」,而是叫infantile periarteritis nodosa,即「小兒結節性多動脈炎」。當年,該病依靠屍體解剖診斷。

1970年日本成立「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協作組,並在全日本展開了該病的流行病學調查。調查時發現10例猝死患兒的死於「心肌梗死」,病因皆為冠狀動脈炎。由此確定,該病不僅僅是「皮膚黏膜淋巴結」病變,而是一個全身性血管炎病。

1974年川崎富作醫生用英文在《Pediatrics》發表了《A?new?infantile?acute?febrile?mucocutaneous?lymph? node?syndrome?(MLNS)?prevailing?in?Japan》,這時英文世界才重新注意到該病。而1977年Landing?BH和Larson?EJ第一次把該病英文命名為Kawasaki disease。

圖1,領先的日本醫學

二,流行情況

日本自 1970 年起每隔 2 年進行 1 次全國範圍內川崎病流行病學調查,截至目前,第 23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2013—2014年)已經完成,第 22次(2011—2012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已經發表。數據顯示,每10萬5歲以下兒童則有243.1(2011 年)和 264.8(2012 年)。其中78.4%為典型川崎病。該病發生率在逐漸增高,目前的發病率是20年前的2倍。

發病率逐漸增高現象很普遍。韓國自1991-1993年開始全國性普查,每3年一次的調查數據更新。自 2000 年以來,韓國川崎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在最近一項回顧2007—2014 年韓國川崎病流行病學的調查中顯示,韓國川崎病發病率從每 10萬<5 歲兒童168.3(2007年)上升至 217.2(2014年)。

亞洲的泰國、歐洲的英國也看到發病率增高現象。雖然我國沒有全國性普查數據,但是北京、上海、香港等地區性調查都可以看到該現象。唯一的例外是美國。美國沒有如日本、韓國這般滾動式調查,但綜合多次調研數據,並沒有看到發病率增高現象。

圖2,川崎病發病率在逐漸增高

該病的族群差異明顯。日本的發病率最高,其次是韓國。而中國台灣發病率全球第三。在美國,亞裔和太平洋島嶼族裔患病率最高,繼而是非洲裔、西班牙裔,最低是非西班牙裔白人。日本有報導稱有同胞受累的兒童發生川崎病的風險會增加至10倍;如果父親或母親曾患川崎病,則其發生川崎病的風險增加至2倍。在北美亦有家族中多個成員受累的相關病例報告。

在日本,川崎病發生率每年出現 2 個高峰(1月和 7月)和 1個低峰(10月)。在韓國,發病率高峰出現在夏季(5、6、7 月)和冬季(12、1月),春秋季發病率較低。在中國大陸,北京地區每年出現兩個疾病高發時期,分別在春季和夏季,而低峰期則出現在冬季(12月至次年 1月)。上海的發病率同樣在春夏季(5~8月)達到一年中最高值。在中國台灣,5、6 月(夏季)是一年中發病率最高點,最低點是 11月至次年1月(冬季)。中國香港的發病率高峰期出現在晚春和夏季。

三,病因與發病機制

川崎病的病因還不清楚。目前傾向於病原體感染後誘發了川崎病。比如,該病主要是5歲以下兒童罹患,但3個月以內兒童很少罹患,同時成年人也很罕見。年幼兒童依靠來自母體的抗體,而成年人則依靠獲得性免疫能力。然而,儘管一再努力,仍未發現確定的致病性病原體。因此,現在認為是多種病原體感染誘發特定基因基礎的人產生川崎病。

圖3,來自媽媽的呵護讓年幼嬰兒較少罹患川崎病

四,臨床癥狀特徵

典型川崎病

就如一開始的命名「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典型的川崎病有:

  • 雙側非滲出性結膜炎、

  • 嘴唇和口腔黏膜發紅、

  • 多形性皮疹

  • 肢體變化

  • 頸部淋巴結腫大

  • 發熱

1,結膜炎:90%以上的患者會出現雙側非滲出性結膜炎。以球結膜為主的結膜充血通常在發熱後的數日內出現,眼部通常有鮮亮發紅,這種發紅特通常不累及角膜緣。患兒還常有畏光。前葡萄膜炎可以更進一步支持川崎病診斷。

2,嘴唇和口腔黏膜發紅:該癥狀逐漸出現。特徵為嘴唇皸裂發紅和草莓舌。如有水皰和潰瘍,則相對不支持川崎病。

圖4,結膜炎、唇黏膜、頸部淋巴結腫大

圖5,草莓舌

3,多形性皮疹:一般在發病後的頭幾日內出現,通常表現為會陰部發紅和皮膚脫屑,隨後軀乾和肢體出現斑疹樣、麻疹樣或靶樣皮損。通常沒有水皰性或大皰性病變,但川崎病可能會在此前未發現有銀屑病的兒童中觸發銀屑病樣皮疹。患者還可能在卡介苗(Bacille Calmette-Guerin, BCG)接種部位出現皮膚髮紅或結痂。在常規接種卡介苗的國家中,這一發現更有助於增加對川崎病的懷疑程度。

圖6,多形紅斑、足底皮膚瀰漫性發紅

4,肢體變化:肢體變化通常最後出現。患兒的手背和足背會出現硬結性水腫,並且手掌和足底會出現瀰漫性發紅。川崎病恢復期的特徵通常包括:始於手足甲周區域的膜狀脫皮;指/趾甲橫溝(博氏線)。據報導,川崎病患者甲周膜狀脫皮的發生率為68%-98%

圖7,硬結性水腫

圖8,膜狀脫皮

5,頸部淋巴結腫大:這是川崎病最不常見的特徵,多達1/2至3/4的川崎病患兒沒有該表現。其出現時往往主要累及胸鎖乳突肌上的頸前淋巴結。通常只能觸及單個大淋巴結,但頸部超聲顯像常顯示多個離散的淋巴結,呈葡萄串狀排列。若出現瀰漫性淋巴結腫大或網織內皮系統受累的其他體征(如,脾腫大),則應檢查有無其他疾病(例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6,發熱:體溫升高是川崎病中最常見的表現。退熱劑對發熱的效果不明顯,患者體溫通常在病程的大部分時間裡都維持在38.5℃以上。發熱也有可能呈間歇性,尤其是不能規範測體溫時。兒童存在不明原因的長時間(≥5日)發熱時都應考慮川崎病。

圖9,兒童發熱≥5日則應考慮川崎病可能

除上述重要癥狀外,還有些值得注意的癥狀:

1,關節炎:最高約30%的患兒出現。主要是大關節受累,即膝關節、踝關節和髖關節。

2,腹部癥狀:有腹痛、腹瀉、嘔吐(也可單獨)、攝入減少等。嚴重的有胰腺炎、膽囊積液。

3,上呼吸道癥狀:超60%的患者有咳嗽、鼻溢。這點不幫助跟其他疾病區分。但容易因為該癥狀而忽視川崎病可能。

4,精神狀態:幼童多表現為易激惹,稍大兒童則容易嗜睡。

(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1,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第20版)

2,Rheumatology(第 6 版)

3,Uptodate國際文獻資料庫

4,杜忠東、陳笑征,《川崎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中國實用兒科雜誌 , 2017(8)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