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快樂教育是毒藥式的深愛?丹麥育兒理念的核心就是“玩”

文| 張華 少年商學院CEO兼創始人

學院君說:最近兩年,關於快樂教育的爭論蠻大的,有人說快樂教育是真正通向幸福的教育,是真正讓家長不焦慮,孩子健康成長的良方,但也有人說,快樂教育是毒藥式的深愛,如果被快樂教育所迷惑,孩子未來可能失去更多。

那麽我們今天跳出這個概念本身,我們從丹麥教育這個樣本來探尋這個答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

我曾經在南方周末的文章和少年商學院的微信公號上,分享過:很難想象一個北歐的企業,它聲稱自己的企業文化是“陰陽文化”(Yinyang Culture),當時我拍照,自己一條一條把它翻譯了出來:

和員工親近,但也要保持適當距離;

要出類拔萃,但不可鶴立雞群;

向員工展示信心,同時讓他們感受到存在感;

有容忍心,但要牢記處理事情的方法;

對自己負責,同時忠於企業願景;

工作要精細,計劃須靈活;

勇於自我表達,但要注意策略;

要有遠見,同時腳踏實地;

關注輿論,但不為其所累;

要有活力,但要三思後行;

自信而謙遜。

最近我翻讀到《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這本小書。一個嫁到丹麥的美國媳婦寫的,書寫的其實蠻一般的,比較隨性。但是她總結的這一“全球最幸福國家”的PARENT育兒秘訣,還蠻有意思的:

P 指的是 Play,玩耍

A 指的是Authenticity,誠實

R 指的是Reframing,重建

E 指的是Empathy ,共情/同理心

N 指的是 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

T 指的是 Togetherness,愜意相聚

玩耍

在Play玩耍方面,我自己體會最深的是,就是哥本哈根郊區,一家名叫Monstrum設計公司,設計的跟我們平常認知完全不一樣的遊樂場。Monstrum的字面意思是“畸胎”,也可譯成“嚇人的怪物”。分享一張圖給大家。

就是這一遊樂場,它主打的牌,恰恰就是安全!創始人說,實際上孩子們的平衡能力、挑戰欲和自信心比我們想象中要強得多。他們在這樣的遊樂場中,能夠學會承擔,體會到獲得成功的不易,以及當自己回到舒適區後的居安思危。

說的非常好。在上面提到的這本書裡面,沒有這個案例。但是作者說的道理是一樣的,孩子們通過對所謂危險處境的測試,提升了適應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更靈活方式實現目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要應對的緊張程度在自己的控制範圍內。”

在丹麥的育兒理念當中,玩耍是核心,很多學校都有促進學生學習的運動,玩耍和鍛煉項目。

比如說“巡邏”(Play Patrol),它針對小學低年級學生,同時需要高年級學生協助,“捉迷藏”“消防員”“家庭寵物”等學生主導的項目可以讓高年級和低年級的學生共同參與,性格孤僻或害羞的學生也可以加入進來。

該類遊戲趣味性強且富於創造力,各個年齡層的孩子都可以參加並進行自我測試,這種測試是從老師,家長那兒無法獲得的。也因此,校園欺凌的現象大大減少了,孩子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誠實

在Authenticity誠實部分,如果一句話來說的話,就是為人父母,要真實呈現自己的情緒,喜怒哀樂,不藏著掖著,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和孩子傳遞、分享和探討自己的情緒,以及——誠實地稱讚孩子。

作者提及的一個對比是,丹麥電影和美國電影完全不同,結局往往沉悶、悲傷,繼而自然少不了提及安徒生童話,像《小美人魚》的結局其實是被美國人改“圓滿”了。“研究表明,觀看悲劇或悲傷電影其實更讓人產生幸福感。”

對於丹麥人來說,要誠實,首先就得對自己的情緒有清楚的認識。如果我們教育孩子無論自己的感受好與壞,都要認識並接受它,然後按照自己的價值取向去做事,那麽生活中的挑戰和困難就不會把他們打倒。

他們會明白,自己之所以那麽做,是因為遵從了內心的感受。他們知道如何認識並尊重自己的局限。這種內在的指導,基於價值取向的真正自信,會成為生活中最有力的導向,讓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抵禦外界的壓力。

重建

Reframing重建,就像微軟CEO納德拉寫的《刷新》一書一樣,就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做一個“現實的樂觀主義者”。我們給孩子所的不經意貼的不好的標簽,正是推動他變成這樣的人的助推器。譬如“他學習不太好”“她比較內向”“你不要太自私了好不好”......我把它稱之為“語言暗暴力”。

如何重建?如何刷新?如果不給孩子標簽,與其控制自己使用負面詞匯和貼標簽的行為,不如變得幽默起來。我說過,一個父親教給孩子最重要的三樣東西應該是:正直、堅毅和幽默。

其實,重建或重新創作並不是消除生活中的消極事件,而是更少強調消極面,多著眼於我們真正喜歡的方面。就像本章開始談到的那幅畫一樣,嘗試改變原來的框架,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大的畫面。

練習關注其他細節,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故事。我們可以讓生活變得更美好。對於孩子也是一樣,作為成年人,我們就是為孩子創造更多積極可愛的故事情節的解說員。

共情

在Empathy ,共情/同理心這方面,少年商學院微信分享過一篇專門的講丹麥人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案例。

小學低年級時期,尤其注重培養孩子對各種情緒的識別,丹麥孩子必須參與全國性的項目“Step by Step”——過程中,他們會看到帶有不同情緒表情的圖片,包括悲傷、恐懼、憤怒、沮喪和快樂,然後一起探討看到這些圖片時的感受,用盡可能具體的語言進行描繪,既要對別人的情緒進行敘述,也要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不過,這個項目不會要求孩子們對圖片內容做出判斷或評價,而是專注識別,讓他們明白到,任何情緒都值得尊重和理解。

經常被告知該有什麽感受和行為的孩子和被承認並允許充分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其成長是不一樣的。前者可能會和自己的真實感受分離,因此面對很多人生抉擇時,很難以健康的方式駕馭。

他們可能會持續感覺空虛和不滿。如果我們都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又怎麽會知道自己想要什麽呢?從小促進共情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孩子日後建立充滿關懷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知道,充滿關懷的人際關係恰恰是真正快樂和幸福的基礎。

丹麥還有一門名為“The class hour”的核心課程。每周抽出一堂課,讓全班學生聚在一起聊天,談論自己遇到的任何問題,同學們齊心協力找到解決方案。

而問題的種類則不拘一格:也許是好朋友之間出現爭執,也許是對團隊裡的某個人有意見。如果孩子們都沒有困難,這堂課也不會被取消,大家就“無所事事”地坐一坐,交流一下感情。

當然,培養孩子同理心的另一個非常管用的辦法,就是閱讀。

不下通牒

在No ultimatums,不下通牒部分,核心就是不和孩子對抗,告別對抗式家庭文化,努力去培養民主風,以及在家庭裡和孩子間建議規則意識,契約精神。

我也第一次知道,1997年的時候,丹麥這個國家明文規定:打孩子是犯法的!而在瑞典,打孩子在1979年已經是頒布了禁止令的!

丹麥學校推進民主的一個做法是,每年允許師生一起制定學校規則。學期伊始,老師會和學生詳細討論什麽才是好的班級,應當如何共同建造優秀班級,如何做到按照到校、尊重他人等等。

蠻有意思的是,丹麥的學校,一般都有不同的設備,幫助解決孩子間的問題。譬如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有多動症,那麽可以坐在充氣的球形墊子上,另外,學校也往往有“煩躁不安座位”等。

愜意相聚

最後說說 Togetherness愜意相聚。只要去過丹麥,你可能都聽說過,最獨特的丹麥文化叫做“hygge”,啥是Hygge,有人說這個詞來自於挪威語,意識是“康樂”,有人說它的字面意思是“舒適生活”。

而在《跟丹麥父母學幸福教育》中,作者把它翻譯成“愜意相聚”,顯然想烘托的是,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的感覺。愜意相聚,彼此陪伴,這種家庭和社會文化,可能也是丹麥人幸福指數爆棚的根本原因之一吧。

愜意不僅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生存方式。它將一切困惑,歇斯底裡排除在外,選擇享受生命中最重要,最有意義的時刻,即和家人,孩子、朋友相聚的時刻,並重視這些時刻。

讓這些時刻簡簡單單,氣氛積極融洽,而將麻煩事全都放在一邊不去理睬。在那樣的時刻,如果你想在場,那就讓自己在場,盡自己的能力讓大家感覺舒適。和大家庭相聚,需要一定的努力,因為跟團隊項目一樣,大家都得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這和強調個體,強調鶴立雞群完全不一樣。相聚的時候,所有人的內心都要有渴望和尊重,所有人都要參與。如果我們都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營造舒適的相聚時光,家庭聚會的質量就會有很大提升,我們也會因此更加幸福和快樂。

不過當時在丹麥,一位計程車司機說,我們一點也不幸福。我問為什麽,他說丹麥人太懶了,對生活沒有了激情,“不像你們中國,雖然聽說你們的工資不高,但是過段時間通過努力漲薪,就讓人很開心啊。”

他這樣說,我蠻意外地。我想起了美籍華裔女作家張彤禾的《工廠女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