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超高度近視治療——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術

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近年來,近視的高發生率已經成為全民熱議和廣泛關注的話題,並且其愈演愈烈,高度近視和超高度近視發生的逐年增多更是嚴重危害了我國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視覺健康。近日,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的李文生教授講解和介紹了近視的危害、高度及超高度近視手術方式以及複雜超高度近視的治療新選擇——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非常值得廣大眼科工作者借鑒和學習,以下為精彩內容報導。

近視的危害

目前,眼科臨床上將近視發病分為低度近視眼(-0.25 D~-3.00 D)、中度近視眼(-3.25 D~-6.00 D)、高度近視眼(-6.25 D~-9.00 D)和超高度近視眼(>-9.00D),而且還將高度近視、超高度近視列為病理性近視眼(>-6.00D)。據統計,近年來病理性近視的發生率佔總人口的5%~10%,嚴重危害了我國居民的視覺健康,其中視網膜脫離是近視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據統計視網膜脫離發病人群中近視眼患者佔70%。此外,黃斑出血也是近視患者常見的併發症,而高度近視眼患者中30%並發有青光眼、黃斑裂孔性視網膜脫離、白內障等疾病(圖1)。由此可見,近視尤其是病理性近視導致的遠期致盲性疾病的發生不可忽視,亟須眼科工作者尋求和採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手段。

圖1. 近視眼的危害

高度及超高度近視的治療方式

近年來,角膜屈光手術(LASIK)、人工晶狀體植入(ICL)、屈光性晶狀體手術(RLE)等手術方式快速發展,並主要適用於矯正視力較好的高度近視眼。其中,角膜屈光手術為治療近視的主要手術方式之一,主要分為全飛秒、超薄型準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鑲術(超薄LASIK)、準分子雷射角膜原位磨鑲術(LASIK)、準分子雷射機械法上皮瓣下角膜磨鑲術(Epi-LASIK)、準分子雷射上皮瓣下角膜磨鑲術(ICRS)、準分子雷射角膜切削術(PRK)等六種,其適應證為:近視度數<-10.00 D、角膜厚度>450 μm、手術前矯正視力0.8以上且無其他眼病及眼科手術史;ICL的適應證為近視度數<-20.00 D,因為超過這個近視度數的話,玻璃體、視網膜以及脈絡膜都可能有比較明顯的病變,手術以後視力恢復有限,並且手術前矯正視力0.6或者0.8以上,無其他眼病及眼科手術史;鞏膜屈光手術主要用於近視度數不斷加深者的患者人群,手術方式主要為後鞏膜加固術。

由此可見,當面對以下情況常用近視手術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1)近視度數>-20.00 D,而且矯正視力只有0.1或者0.2,甚至只有眼前數指的視力;(2)玻璃體明顯混濁、視網膜及脈絡膜萎縮。

超高度近視的新型手術方式

近年來兩項研究表明(其中一項就是李教授團隊的研究),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治療超高度近視眼的長期效果為安全有效,特別是可以作為臨床上不能矯正超高度近視及眼前明顯黑影患者的優先選擇。

李教授團隊從2002年至今大約完成了200例這樣的超高度近視患者,其中對26人(45眼)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的治療效果進行了平均4年多隨訪研究,該研究納入的近視患者平均年齡48歲、平均眼軸長度為30.8 mm、平均術前球鏡度為-20.00 D。如圖2所示,該手術顯著提高了近視患者的視力。

圖2. 術後視力顯著提高

此外,世界範圍內針對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的臨床研究均表明該手術長期效果安全有效,明顯提高了超高度近視患者的視覺質量。2006年德國的Uhlmann S與Wiedemann P等研究納入了8例(14眼)超高度近視患者,年齡40~59歲,術前屈光度為-19.0±5.4 (D),術前矯正視力為0.37±0.24。在平均30個月的隨訪時間裡顯示患者術後屈光度為-0.7±1.6,術後矯正視力為0.68±0.23。2013年李文生教授團隊發表的論文從2002年就開始的臨床試驗擴大了納入患者數量及隨訪時間,該團隊在平均58個月隨訪時間中觀察了26例(45眼)超高度近視患者,結果表明屈光度由-20.0±5.2 (D)改善為-1.6±0.90 (D),矯正視力也0.15±0.10提高至0.67±0.21。

此外,正常人群視網膜脫離(RD)每年發生率是0.0061%~0.0179%。研究顯示高度近視透明晶狀體吸除以後2年和7年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分別是2.0%和8.1%,但高度近視眼RD的發生率是正常人群網膜脫離發生率的10倍,對比高度近視白內障患者行超聲乳化手術後隨訪2年RD的發生率是1.5%~2.2%。由此可見,透明晶狀體吸除聯合玻璃體切除手術後視網膜脫離的發生率沒有增加。

結語

我國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和超高度近視在臨床治療手段上的改進和發展離不開李文生教授等國內眼科醫師的不懈努力和銳意進取。李文生教授曾表示「作為一名眼科醫生,我深刻體會到一個人失去光明的痛苦是僅次於死亡的第二位痛苦!只要有一線希望,我將竭盡全力,把你從黑暗世界拉回到光明世界,是我最大的心願!」——這不僅體現了一位眼科工作者的妙手仁心,更是激勵我國廣大白衣天使們在醫學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奮勇前行,為廣大飽受眼疾痛苦的患者帶來光明的希望!

專家簡介

李文生 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著名白內障及玻璃體視網膜專家,美國麻省大學醫學院眼科及基因治療中心 (UMMS) 研究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美國國家眼科研究所(NEI)客座研究員、中國首位美國視覺和眼科研究(ARVO)學會「青年臨床科學家研究獎」和ASCRS年會上愛爾康公司頒發的「3D白內障Scienc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ntribution Award(科學和技術創新貢獻獎)獲得者。

患者眼中的完美醫生

同行眼中的多面手

世界上兩例105歲白內障手術記錄創造者

兩步麻醉法玻璃體手術發明者

中國十大飛秒白內障手術醫生

國際3D白內障手術開拓者

曾為數以萬計的國內外眼科疾病患者解除痛苦,恢復光明!

到目前為止,在國內外刊物上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發表專業論文100多篇,其中在Ophthalmology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28篇,總影響因子超100,研究結果被Nature雜誌引用;主編《循證眼科學》等四部專著,參編7部著作,獲7項有重要影響的國內外獎勵,主持17項包括國家自然基金在內的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培養博(後)、碩士研究生20餘人,應邀進行國內外專題講座100餘次。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