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優步到Upwork,科技下一步會帶來什麽?

內容來源:它為我們呈現的,不是天馬行空的暢想,而是一份設有路標和警示牌的智慧地圖。本文為電子工業出版社書籍《未來地圖》讀書筆記。筆記俠作為合作方,經授權發布。

作者簡介:蒂姆·奧萊利,矽谷的傳奇人物,因倡導Web 2.0及開源運動等革命性思想,不止一次引領了全球互聯網的走向,讓IT界及商界受益無窮。

封圖設計|泉十七責編| 浮燈

第2408篇深度好文:7990 字 | 12 分鐘閱讀

讀書筆記·組織管理

本文優質度:★★★★★口感:草莓奶昔

筆記俠說:

未來是如此不同,但即便我們能看到這一點,不意味著我們知道它將以什麽方式到來,以及何時到來。

從3W網站到開源軟體,到Web 2.0,到創客運動,再到大數據——蒂姆·奧萊利憑借自己的天分,洞見了那些“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的新興技術”,並清晰地指出它們到底意味著什麽。

當新興技術給商業和社會帶來巨大影響,人們開始擔心人工智能將取代自己的工作,蒂姆·奧萊利將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技術來創造新的可能。

一、向優步和來福車學習

新興趨勢縱然繁多,但總有一個中心趨勢。

位於這個中心的公司,有優步,有來福車(優步在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有中國的滴滴出行,以及全球各種網約車公司。

馬特·科勒是Facebook的早期員工,後來變成了風險投資人,是優步的早期投資人之一。他注意到:智能手機正在成為“現實生活的遙控器”。

優步和來福車讓人們明白了這樣一個概念:互聯網不再只是訪問媒體內容的一種方式,它還能解鎖現實生活服務。

開始的時候,優步跟許多初創公司一樣,不是作為一種革新性的理念出現,它只想“做好自己的事情”。

2008年,加勒特·坎普開始構想一個能夠隨時約叫豪華轎車(“黑色轎車”)的系統。

在出售了自己的初創公司Stumbleupon後,他大賺了一筆。

他買了一台好車,但不喜歡開車,而舊金山的計程車系統又是出了名的效率低下,這讓他的出行很不便。

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坎普進一步完善了這個想法。

他拉著自己的好朋友——同為成功企業家的特拉維斯·卡蘭尼克入夥,作為該項目的思想夥伴。

坎普原來打算組建一個自己的網約豪華轎車隊伍,但卡蘭尼克表示反對。

“加勒特帶來了金點子,而我則帶來了效率”,卡蘭尼克在一次採訪中告訴布拉德·斯通,“我們沒有車,也不雇司機。我們與有車的公司和司機合作……我想按一個鍵然後就可以乘上車。這就是我們的想法。”

2010年剛成立的時候,優步考慮的是已經很有錢的創始人的需求:“所有人的私家司機。”

當時看起來只是一個很小的商機,似乎跟改變世界不沾邊。它的服務隻覆蓋到舊金山。

然而,在接下來幾年裡,優步發展成一股改變了按需交通市場的力量。

今天,它擁有比之前整個計程車和豪華轎車業都多的司機。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顛覆性的改變出現在2012年,當時Sidecar和來福車這兩家公司引入了一種P2P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除了取得執照的豪華轎車司機,普通人也可以用自家車提供服務。

正是這種進一步的創新,改變了我們對就業的想法:

公司不保證司機會有固定的工作,司機也不用向公司保證會做到有求必應。

相反,司機的約叫和管理,是算法在做。

算法把在線市場上的司機和乘客進行實時匹配,當算法認為沒有足夠多的司機可以滿足需要時,就會通過峰時定價來吸引更多的司機進入市場。

歷史上有許多P2P公共交通的例子,比如,津巴布韋的非正式小型公車系統。

正是受到該系統的啟發,洛根·格林和約翰·齊默爾才聯合打造出拚車軟體Zimride,即來福車的前身。

不過,用智能手機在物理太空裡創建一個實時的雙邊市場,算得上是一個全新的事物。

在有應用軟體的情況下,“事先”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以前只能傻等電話的那些司機,通過應用軟體突然發現了新的機會,因此都很願意注冊加入。

通過獎勵,乘客和司機有了對接,雙方都願意進入這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經過長期的發展,優步已經不只是一個讓黑色轎車比計程車更具競爭力的服務系統,它還代表了城市交通的一種全新模式。

優步官網上的“起源故事”所表達出的抱負,暗示出了諸多可能性。

最初只能在幾個城市地區向優質黑色轎車發出請求的應用軟體,如今正在改變全世界各大城市的物流結構。

無論是乘車,還是點個三明治或是送個包裹,只要人們有需求,我們都會用技術給他們送去。

對於優步的司機而言,我們的應用軟體代表了一種新的、靈活的賺錢方式。

對於城市而言,我們可以幫助鞏固地方經濟,改善交通狀況,讓街道更加安全。

當你讓交通變得像流水一樣可靠時,所有人都會從中受益。

下面是優步或來福車的潛在商業模式圖,與丹·比姆和梅雷迪斯·比姆夫婦為西南航空公司所畫的那張圖類似。

這種商業模式裡的一些核心元素是什麽呢?

1.以使用代替擁有。

從長遠看,優步和來福車並不是在與計程車公司競爭,而是在與車的所有權競爭。

畢竟,如果能花很少的錢在你的手機上一鍵叫到車和司機,又何必那麽麻煩去擁有車呢?特別是當你住在城裡的時候。

優步和來福車之於汽車所有權,就像是Spotify這樣的音樂服務之於音樂CD,網飛公司和亞馬遜Prime之於DVD,它們都在以使用取代擁有。

“我常對人說,住洛杉磯就跟住紐約一樣。優步和來福車就是我的公交。”洛杉磯一位消費者說。

2.乘客可以按需約車。

正如邁克爾·施拉格在《你想讓你的消費者成為什麽樣的人?》這本書裡描述的那樣。

優步和來福車正在讓消費者成為這樣一類人:把在線叫車看得跟以往訪問在線內容一樣容易。

它們正在讓消費者重新繪製世界的運行圖。

3.魔幻般的用戶體驗。

拿出手機,輕輕一按,幾分鐘之內車和司機就會出現在你面前,猶如從大海裡順利撈到了一根針,這讓你相信,即使不買汽車也能控制和使用汽車。

卓越的全新體驗給用戶帶來的WTF?

瞬間,往往是改變用戶行為、迅速打開市場的關鍵。

來福車引進了按需交通模式中的革命性部分,而優步則率先把這一部分整合到完美體驗中,使用過程簡單又愉悅。

4.只要你有需要,司機就會出現。

滿足乘客的按需交通要求,關鍵是要有大量的司機。

起初,優步對黑色轎車司機的願景,只是滿足潛在市場裡的一小部分需求。

之後,優步的目標不斷擴大,司機需求量也隨之陡增,而P2P模式則滿足了司機的大量供應。

5.增強版員工。

GPS和自動派單技術會自然而然地增加司機的供應,通過它們,即便是兼職司機也能成功找到乘客,並通過導航去往偏僻的地方。

以前這種體驗隻屬於少數人:只有經驗豐富的計程車司機和豪華轎車司機,才知道到達目的地或避開交通擁堵的最好路線。

而現在,有了智能手機和合適的應用軟體,任何人都具備這種能力。

在倫敦,要想成為計程車司機,就得參加“知識”考試,這是出了名的世界上最難的考試之一。

如今,知識考試已經不再需要了,它被轉包給了一款應用。就這樣,優步或來福車司機都算是“增強版員工”。

6.帶來擴展性和靈活性。

計程車必須一直在路上,才能幫司機賺到足夠的錢來支付禮金。

而與計程車不同,優步和來福車模式可以讓更多人做兼職司機(還可以兩家公司同時接單),這樣一來,供應就能更自然地隨著需求而起伏。

對消費者而言,更多司機意味著更多的車、更短的等待時間,以及更廣的地域覆蓋。

與傳統的計程車和豪華轎車相比,這些公司可以在更廣的地域內做到五分鐘就有響應。

7.算法管理

這對於優步和來福車的業務而言至關重要。

如果沒有強大的電腦算法的使用,就不可能調集員工,實時對接司機和乘客,對每一單進行自動追蹤和付款,或是通過乘客給司機評分來進行品質控制。

創造並利用這些算法,是公司的工作重心。

每次計程車之後,所有的乘客都要對司機進行評分,司機也要對乘客進行評分。

評分低於一定水準的司機,會從服務系統中剔除。

這可能是一種殘酷的管理體制,但就像政治學家瑪格麗特·利瓦伊對我說的那樣,從乘客的角度來說,實時信譽系統相當於“民間規範”,在提高安全性和消費者體驗方面,這種規範勝過了市政府制定的傳統計程車管理條例。

除了峰時定價,優步和來福車還會通過其他信號告訴人們,它們需要更多(或者更少)的司機。

給司機的獎勵,是優步和來福車進軍新市場時不得不花費巨資的原因之一,特別是進軍新城市時。

有些人把這種行為當成一種傾銷——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產品和服務,以達到佔據市場主導地位,排擠其他競爭對手,一旦形成壟斷就提高價格。

他們說,提高價格或是減少司機的利潤分成,是這些公司賺錢的唯一方式。

但是從優步和來福車的角度來看,壓低成本是為了培育市場。

最終使得買方與賣方數量達到一個臨界規模,讓市場實現自我維持,而這又將反過來降低消費者和司機的獲取成本。

隨著價格的降低,新的需求就會產生。

商業模式圖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它會幫助你理解一項業務中的各種元素有何作用。

大部分優步和來福車司機是兼職,並非偶然,這正是該模式的一個內在優勢:需求增多則供應跟上,需求減少則供應降低。

二、通往機遇之路

開優步或來福車的司機演示了兩種不同能力的增強。

第一種由谷歌地圖和類似服務提供,將城市布局等內容嵌入到工具中。司機就再也不需要對城市了如指掌了,谷歌已經代勞。

另一種增強由優步或來福車應用自身提供,這類應用提供的是通往機遇之路,提醒司機有乘客可接,並告知何處接客。

按需服務應用的真正創新在於為勞動者和需求方提供了更精簡、更靈活的匹配方法。

Upwork是一個讓企業能尋找如編程、影像設計、寫作、翻譯、搜索引擎優化、會計、客戶服務等領域自由職業者的平台,對於它來說,提高匹配效率也是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

Upwork首席執行官史蒂芬·卡斯利爾指出,Upwork是了解求職市場動態的最佳途徑,因為這裡的“工作流動性”非常高。

平台上典型的職位期只有幾天或幾周,而不是幾年。

史蒂芬告訴我,平台上有三類用戶,而平台能為他們提供不同的工作。

第一類人,已經在平台上有拿得出手的技能和良好聲譽,且因為自己處於“流動狀態”不愁接單,平台不需要再花太多力氣幫助。

第二類人,有技能,但尚未建立聲譽,也接不到足夠多單子。

Upwork內部數據科學團隊的工作重點是要找到這些人,指引他們投遞合適的在招崗位。

難點不僅在於幫他們找到與其技能完美匹配的工作,通常也需要引導他們關注人才供應不足的新領域,這樣只要稍加學習或再培訓就能在樹立聲譽和獲得推薦的良性循環中站穩腳跟。

史蒂芬舉例說,幾年前有充裕的Java開發人員,但安卓開發人員不足,讓第二類人在平台上找到崗位(還能掙得更多,因為安卓薪酬比Java高)的最好方法就是學習新技能。

如今,有數據科學技能的工作者不夠,因此這類工作會有更高的報酬。

第三類人,能力與所申請崗位不匹配。

這時正確的做法是阻止人們繼續申請不適合的工作。

史蒂芬告訴我,“他們花在申請不合適工作上的時間其實可以用在其他工作上。”

Upwork已經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技能評估系統,每個月進行10 萬小時的評估量。

Upwork評估機制的過人之處在於,其結果是立即可查的,因為每個人要麽能滿足雇主要求,要麽不能。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很多教育公司出售的評估工具,雖然提供了紙質認證,卻鮮有能表明工作者確實稱職的證據。

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們可能正處在一個擺脫當前勞動思維慣性的轉折點。

我們要重新發現如何利用技術來增強工人能力,讓他們發現自身優勢以及與其相匹配的機會,打造更便於高效協作的工具,並創造出“高度自由”與“高速流動”兼具的動態化按需勞動力市場。

三、學習是最重要的增強途徑

理解未來的關鍵之一是要認識到,隨著已有知識嵌入工具,就需要學習另一種知識來使用它,再有另一種知識來改進它。

每次增強的飛躍之後,學習就成為一種當務之急。

我在我的職業生涯中對此屢見不鮮;而我的工作就是向程式員們講授關於下一代技術的知識。

1978年,我為數字設備公司的“LPA 11K 實驗室外圍加速器”編寫了第一本電腦手冊,它描述了如何用匯編語言從高速實驗室數據采集設備上獲取數據。

雖然有些程式員依舊需要深入了解匯編語言,但大多數程式員都是通過諸如C、C++、Java、C#、Python、Javascript、Go 和Swih這樣的高級語言來編寫更通用、更高級的指令。

然後再借助這些高級語言的編譯器或解釋器來生成機器代碼。

同時,這些程式員也在創建用戶界面,讓那些不懂編程的人也能調用強大的功能。

要是在幾十年前,如果不了解電腦實際記憶體結構和指令集合,根本做不到這點。

但即便是現代編程語言和人機界面也只是中間階段。

谷歌聚集了全球數萬名最優秀的軟體工程師,但如今它也意識到,需要在機器學習這一新學科上對員工進行再培訓。

因為它採用完全不同的方法來編程和訓練人工智能模型,而不是直接寫代碼。

他們不僅送員工上學,還實行學徒製。

這凸顯了我在職業生涯中屢次觀察到的一個事實:技術發展遠遠領先教育系統。

在早期個人電腦還採用BASIC語言時,程式員可以相互學習,看書自學,或查看用戶組共享的程式源代碼。

當BASIC教學班第一次出現在課堂上時,行業已經遠遠超越了它。

當學校在教如何用PHP搭建網站時,更大的機遇已經轉移到搭建智能手機應用或掌握統計學和大數據了。

這種滯後性,是奧萊利在過去幾十年中作為專注於新興技術的出版社能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沒有人能告訴我們人們需要什麽,我們必須相互學習。

我們會去尋找那些處於創新前沿的人親自寫作,或派作家跟隨專家,提煉他們的知識。

我們的所有暢銷書都是這麽做出來的,包括Linux的最前沿技術,互聯網技術,Java、Perl、Python和JavaScript等新的編程語言,全球頂尖程式員的最佳實踐,以及最近的大數據、DevOps 和人工智能。

2000年,我們在《出版人周刊》的封面廣告中大膽宣稱:“奧萊利的圖書成就了互聯網”,這一事實得到了每個人的認可。

我們業務的一大變化是,曾經只在創新前沿的的實驗性技術已經成為了主流。

不只是程式員個人或小型初創公司,哪怕是財富500 強公司,都必須追上技術本身發展的步伐來學習。

我們正面臨深刻變革的時代,但我知道,無論獲取新知識的技術與方式如何變化,總有些東西是不變的:

人們要有一定的基礎:起碼要能夠正確提問和接受新知識;

人們相互學習;

人們在動手解決實際問題、尋求他們需要的知識時,學習效果最好;

人們因著迷於所做的事情,出於興趣願意投入個人時間來學習,而不僅出於工作需要時,學習效果最好。

四、取決於我們

2015 年我舉辦了“未來經濟峰會”,旨在探討技術對未來就業的影響。

會上,阿德弗裡特工業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麗莫爾·弗裡德通過Skype參加了我們的會議。

她帶著我們通過虛擬漫遊的方式參觀了她位於紐約市的工廠和倉庫,向我們展示了用於研發新型電子設備和工具的設計工作站。

幾步之外是一台機器,可以拾取芯片,並放置在她自己設計的線路板或是其他小型裝置上。

離這裡40 英尺的地方是影像工作室,在這裡她可以錄製自己廣受歡迎的“工程師問答”節目以及免費的在線輔導,從電路設計到3D列印無所不包。

接下來我們在她的倉柯瑞轉了一下,那裡有價值超過3 千萬美元的產品和部件,都是賣給她那些熱情的在線觀眾的。

麗莫爾過去是在MIT 接受過培訓的工程師,她的丈夫菲爾·特羅尼創造力超群,曾經在廣告業工作,現在幫助麗莫爾打理她的線上形象。

倆人吃、住和辦公都在麗莫爾的一個小辦公室裡。

麗莫爾在沒有風險投資的情況下創立了自己的公司,用信用卡支付她最初在辦公和庫房方面的投資。

然後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創造了人們真正想要的產品,他們還利用現代傳媒——Youtube、Twitch、電子郵件和網絡——來推銷自己的產品。

作為開源硬體和工程教育方面的領頭羊,麗莫爾成了傳媒明星,登上了《連線》雜誌的封面,被奧巴馬總統稱為白宮“ 改革之星 ”。

但讓麗莫爾最自豪的卻是一位母親的來信,她說在看完“工程師問答”之後,她七歲的女兒問:“媽媽,男孩也可以當工程師嗎?”

一年之後,在第二屆“未來經濟峰會 ”上,我們又有一次現場直播。

這次展示的是在盧旺達的一塊開闊地上剛剛建成的一座又大又深的飛機庫。

這是經營按需血液運輸的無人機公司Zipline在盧旺達的配送中心。

這家公司的總部位於加州,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凱勒·裡納烏多不久前與盧旺達總統一同參加了分公司的開業儀式。

盧旺達是一個醫療基礎設施很落後的國家,許多路線經常被阻斷。產後出血是導致婦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在偏遠的診所儲存足夠的各種血型是絕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凱勒和其他聯合創始人,在一個連20 世紀的基礎設施都沒有的國家,找到了一個蛙跳式的解決辦法,用21世紀的WTF?

技術解決了一個看似棘手的問題。

剛開始只有三架無人機和一些儲血設施,現在,該公司可以在15分鐘內將血漿送到這個國家的任何地方。

在會議期間,我與數百名創新者進行了交流,其中有許多人你甚至不會把他們當成是創造未來的企業家。

其中一次談話給我的印象最深,對我關於未來經濟的思考影響也最大。

那是我與社交媒體大佬布蘭登·斯坦頓(Facebook資訊流《人在紐約》的創立者)在中央公園散步時的交談。

布蘭登是一名攝影師兼短篇小說家。

他尋找那些看起來可能有時間交談的人,採訪他們,拍一些照片。

他拍攝的照片,每一張都配有一段話,其中會有一句關鍵的引言能夠抓住他與拍攝對象之間長談的核心內容。

這些照片為他在Facebook和其他社交媒體平台上收獲了超過2500萬的關注者。

他最初開始在網上發表自己的照片僅僅只是希望能通過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謀生。

但是與許多人不同的是,布蘭登沒有大量地關注社交媒體,也沒有通過廣告賺錢。

他用自己拍攝的照片和故事寫了兩本暢銷書,經常在公司和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做演講嘉賓。

布蘭登剛開始沒有打算成為網上籌款人。

但他本能地感覺到人與人之間聯繫的重要,這讓他最終成為了一名網上籌款人。

比達爾·沙斯塔內,一名來自紐約市犯罪率最高的布魯克林區布朗士威爾社區的十三歲少年告訴布蘭登說,他們中學的校長娜迪亞·洛佩茲是他這輩子遇到的最讓他受啟發的人。

這促使布蘭登拍攝了一組主題為莫特霍爾大橋學院的照片。

“直到現在,我才知道我有多重要”,洛佩茲說,“我原來並不知道有人會關心我所做的事情。”

在採訪中,娜迪亞坦言她的夢想之一就是帶著學生們參觀哈佛大學,借以鼓舞他們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布蘭登呼籲他的粉絲(當時有一千兩百萬人)為此捐款。他以為他可能會募集到3000美元,但是沒想到的是,社交媒體粉絲們捐120萬美元。

麗莫爾、凱勒和布蘭登的故事告訴我們,儘管有人擔心下一波的自動化浪潮會讓所有人失去工作,但是我們並非無事可做。

讓人類失去工作的不是技術,而是我們如何運用技術的決定。

麗莫爾把技術作為創新和教學的工具,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願意為她所做的事情支付費用的消費者,並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她把自己大量的時間和心血都花在了教育引導別人上,告訴他們她作為工程師和企業家是如何工作的,因此他們也可以做到。

凱勒利用技術解決了之前無法解決的問題,利用風險投資來進行未來的基礎設施建設。

Zipline之所以能開創按需醫療運輸的新模式,並不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想顛覆醫療衛生事業,而是因為他們首次為他們要為相隔半個地球之遠、已經錯過了上一波繁榮的人們解決問題。

布蘭登不僅利用技術創造並傳播那些美好、富有洞察力的人性化作品,還利用社交媒體的號召力,呼籲人們關注並支持重要的事情。

在一個機器將拿走今天許多工作的世界,這三個故事告訴了我們關於未來工作的一切。

只要人們能夠公平地享用機器生產力所帶來的成果,人們就將能夠互相學習,彼此關心,為他人帶來歡樂,共同享受富足的生活。

如果能夠致力於解決人類真正的問題,那麽人們就能夠創造美好的未來。

像麗莫爾、凱勒和布蘭登這樣的企業家給了我希望,即便是在機器讓生活必需品變得廉價,人們不需要工作也能生存的情況下,他們仍然會做他們在做的事。

有數百萬——不,是數十億——更多的人可以追隨他們的腳步。

2016年的政治動蕩也給了我希望,因為它們預示著一個失敗的經濟理論開始終結。

在這場大變局中,我們應該意識到是時候該重塑自我了。

這是我對人類的信念:我們可以應對偉大的挑戰

道德選擇——而非智力或創造力——是我們最大的財富

情況在好轉之前可能會變得更糟。但是,我們反而可以選擇去相互鼓勵,選擇去打造一種以人為本而非唯利是圖的經濟。

我們可以心存高遠去解決大問題。

我們不是用技術去取代人,相反,可以用技術去讓人變得更加強大,好讓他們能夠去做以前不可能做的事情。

原價:98

筆記書堂讀者專享:74.8(省23.2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