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為啥還引發中耳炎 得了中耳炎怎麼辦

急性中耳炎都有哪些癥狀?

急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的急性疾病,大多數都是由細菌的急性感染引起,一般在兒童中比較常見。急性中耳炎又可以分為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兩大類。

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癥狀

1.在中耳炎急性發作時,如果是不會說話的孩子,會出現夜間疼痛、哭鬧、抓耳朵這樣的表現。這時候我們還可以觀察到,孩子對聲音不敏感,比如開電視的時候聲音要放很大,或者在遊戲、玩耍的時候,家長叫他,他不理會,注意力也不集中;

2.如果是稍微大一些的孩子,他們可能告訴爸媽自己的耳朵發悶、發堵,有時候捏著鼻子鼓氣或者咽水的時候會覺得舒服一些,一下子就聽清了;

3.還有的孩子會告訴家長自己有耳鳴,耳朵裡有氣泡的聲音或者嗡嗡響的聲音。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的癥狀

1.耳痛,耳內流膿,鼓膜充血,穿孔為主要癥狀;

2.鼓膜穿孔之前和之後的癥狀也是不一樣的。穿孔之前可能會有畏寒,發熱,倦怠,食慾減退,常常還會伴有嘔吐,腹瀉。穿孔以後以上癥狀逐漸減退,但耳朵會流血水樣甚至黏稠的分泌物。

家長們平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如果急性中耳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就會轉成慢性中耳炎,以及出現其它併發症,時間長了以後,甚至可能影響孩子的聽力和語言發育。

為什麼感冒後容易引發中耳炎?

每個人鼻腔的後面兩側都會有一根咽鼓管和耳朵相通。平時咽鼓管有維持中耳氣壓平衡,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

成年人咽鼓管長約3.5厘米,而兒童咽鼓管較成年人短、平、寬,新生兒只有約1.9厘米,相對來說,患中耳炎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因此感冒後,鼻腔以及鼻咽部的膿鼻涕,如沒有及時治療,加上幼兒大部分不會正確擤鼻涕,極易導致感染上行,形成急性中耳炎。

兒童比成人容易引發中耳炎,聽聽專家怎麼說。

哪些類型的急性中耳炎

需要手術治療?

急性中耳炎分為急性非化膿性中耳炎和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兩大類。

1.急性化膿性的中耳炎一般是細菌化膿感染造成的。這一型的中耳炎如果感染控制不當,造成炎症蔓延,會出現比較嚴重的併發症,比如:急性的中耳乳突炎、耳後鼓膜下膿腫,嚴重的話可能會危及生命。一旦出現這些病發症就一定要手術治療了。

2.對於非化膿性的急性中耳炎,不會出現以上嚴重的併發症,但它會對孩子聽力造成嚴重影響,如果經過保守治療後中耳炎症不能消退,孩子會持續地出現聽力障礙,這種情況下也是需要一個簡單的手術治療,需要把中耳腔裡滲出的分泌物引流出來,讓孩子重新獲得正常聽力。

小月齡寶寶餵奶姿勢不當

也會引發急性中耳炎

小嬰兒的中耳發育尚未完善,咽鼓管較短,峽部較寬,管腔較大,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縮力較弱,在鼻咽部開口較低,咽部的液體容易流入中耳。

餵奶時,如果家長為了方便,讓嬰兒平臥餵奶,或喂得過多、過急,小嬰兒來不及吞咽而嗆咳,就容易使得奶水從咽部逆流入中耳而導致急性中耳炎的發生。

餵奶的正確方法:

餵奶時,應抬高寶寶的頭部及上身,並適當控制奶量及速度,用奶瓶餵奶時注意奶嘴孔大小要適宜。喂完奶後要將孩子上身直立起來,一旦孩子發生溢奶時,應將其抱起或將頭側向一邊,以免奶液吸入氣道。

預防中耳炎

擤鼻涕的方法很重要!

孩子感冒後鼻涕增多,不少媽媽們為孩子擤鼻涕的方法不正確,常用兩手指捏住兩側鼻翼,用力將鼻涕擤出。由於孩子的兩側鼻孔都被捏住,鼻涕的出路被堵死了,便在外力的迫使下向鼻後孔噴出,通過咽鼓管而侵入中耳,其中的細菌、病毒趁機繁衍而引起炎症。據統計,大約有1/3的中耳炎患兒就是這樣「擤」出來的。

擤鼻涕的正確方法:

1.不要捏住兩個鼻孔同時用力使勁擤鼻涕,這樣非常容易造成壓力過大,讓分泌物逆行進入咽鼓管,引發咽鼓管腫大。

2.正確的做法是一側一側地進行擤鼻涕,建議按壓住一側的鼻孔,另外一側呼氣擤出鼻涕,反過來再進行另一側。

正確擤鼻涕方法看這裡!

寶寶得了中耳炎

你會給寶寶正確使用滴耳葯嗎?

確診為急性中耳炎,醫生就會給開一些滴耳藥劑,從而起到消炎止痛的作用。有許多媽媽不會正確給孩子上藥,影響藥效,延緩治療效果。

正確使用滴耳葯的方法:

1.小月齡寶寶可以側躺,大一點的寶寶可以採用坐位,讓患耳朝上;

2.把藥液通過耳道口滴到耳道內,一般急性中耳炎可以滴3~4滴左右;

3.藥液滴完,要按壓耳屏,讓手部壓力幫助藥物充分吸收到耳道;

4.按壓完畢後,讓寶寶耳朵朝上保持10分鐘左右,也就是進行「耳浴」。

正確滴耳藥方法,看這裡!

急性中耳炎應該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徹底,則大多可能轉為慢性中耳炎。

不過專家告訴我們,急性中耳炎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生的幾率會逐漸減少。平時家長們要注意讓孩子盡量避免感冒,萬一出現了急性中耳炎,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規範化治療,在家使用正確的方法給寶寶護理上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