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光明時評:“抽血不檢”的體檢機構早該出局了

醫療行業的各種“實錘”,聽起來都是觸目驚心。

早前的“疫苗事件”讓人記憶猶新,近日,愛康集團董事長兼CEO張黎剛則在“2018中國企業領袖年會”曝出體檢領域醜聞——“行業裡邊也有真體檢、假體檢”。他曝料稱,“有一些同行抽了血做都不做檢查就扔了,(直接)出結果,因為真正得癌症的比例只有千分之三,如裸體檢中心抽的血做都不做,錯誤率最高是千分之三。”

護士假扮醫生、隻抽血不檢測,把行業暴利寄托在重大疾病發病率之上……這些底線下的貓膩,從體檢從業者嘴裡爆出來,尤其叫人脊背發冷。“疫苗事件”是血的教訓,體檢亂像何嘗不關乎人命?真體檢、假體檢,叫人傻傻分不清。那麽,在多如牛毛的體檢機構裡,究竟有多少紙糊的皮包機構在坑蒙消費者?這個問題,哪家體檢機構說了都不算,恐怕只有給這一行業進行“體檢”才能精準回答吧。

生活條件好了,體檢也是剛需。比如數據顯示,從人均醫療保健支出來看,我國城市居民保健支出額從1990年的25.70元增長到2016年的1630.8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7.31%。老齡化進程和健康中國戰略加持之下,國內市場化體檢機構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黃金期。有研究機構發布的《2018年中國健康體檢行業市場前景研究報告》顯示,我國2016年健康體檢市場容量超過1200億元。與之對應的是,體檢行業的各種亂象也是時常魅影閃現。不久前,一篇《美年大健康:如果人死了,你就只能賺一次錢》的文章在網上刷屏,儘管涉事企業及時澄清,但體檢機構的暗流洶湧,早在民間心照不宣。眼裡只有盈利的體檢機構何止一家,在這一大灘渾水中,恐怕鮮有機構能脫得了乾系。體檢行業的醜聞大家已早有耳聞,但其為何毫無改進,這更令人擔憂。

為規範健康體檢機構設定和執業行為,衛健委先後印發頒布了《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健康體檢中心基本標準(試行)》《健康體檢中心管理規範(試行)》等法規。此前,相關部門還專門發文要求規範健康體檢行業發展,要求健康體檢機構嚴把準入門檻,規範服務行為,並決定開展健康體檢機構大檢查。但不得不說的是,該檢不檢、該查不查,搞花架子,玩假檢查,這些沉屙舊疾,早就是“冰凍三尺”。

說到底,體檢行業亂象無非兩個肇因:一是行業發展太快,蘿卜快了不洗泥,規矩不彰、標準缺失;二是行業監管滯後,不少體檢機構基本處於“放飛自我”的狀態,沒人管、沒人問,時間長了,膽子肥了,亂象叢生也就不奇怪了。更不得不說的是,體檢領域不比傳統醫療機構,既不在醫患糾紛的第一線,也不在治病救人的最基層,因此,應付敷衍的後果並不算嚴重,即便小概率出現技術疏漏,既難以發現,也難以究責。正因如此,理論上來說,體檢機構應該更早納入專業監管的勢力範圍。

醫療領域的信用之所以彌足珍貴,因為它人命關天,因為它資訊難對稱。拚演技的體檢機構早就該出局了,而亮紅牌的技術難度其實也不大——只要專業監管部門隨機抽查其體檢報告,看看這些具體而微的項目有沒有糊弄便一目了然。總之,紙面上的規矩,只有落實到監管日常上來,執法與執罰看得見,規矩和秩序才會立起來。

(作者:鄧海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