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式過度體檢:不像是醫院,更像是一家工廠

近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一家體檢機構的董事長曝出了本行業的醜聞:

體檢有真體檢、假體檢。

有些體檢機構,用護士假冒醫生檢查 B 超。

有些同行抽了血都不做,把血倒掉,直接出結果。

實際上,中國式體檢的亂象由來已久,哪怕是那些收費昂貴的體檢機構,也並不見得有益你的健康,一些收費昂貴的體檢項目,甚至有害。

理查德(Richard Saint Cyr),原本是美國的一名家庭醫生。他自 2007 年來到中國的一家私立醫院工作之後,已經做了 6 次體檢,其中 3 次是在一家民營體檢機構,他稱之為是「非常有趣的經歷」。

體檢中心總是顯得有些繁忙,但也很乾凈,井井有條,還有一大堆「炫目的儀器」,理查德回憶道:

進門的時候有人向我點頭致意,作為一個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有護士來幫助我,帶我去一個個檢查室,很多員工都會講英文。

理查德覺得和他一起去體檢的那些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安心和滿意,但就是有些地方不對勁。

這裡不像是一家醫院,更像是一家工廠,一家高效的工廠。而我就像一頭屠宰場裡的牛,穿行在流水線上。

這條「工廠流水線」是中國目前最受資本追逐的項目之一。凱雷、高盛等多家投資公司都先後涉足了這一行業。

美國市場分析公司 Frost & Sullivan 認為:目前,中國健康體檢市場在國有和私營的分割比例大概是 85:15,到 2020 年,中國體檢市場規模會達到 3000 億。

而與此同時,中國的體檢行業的整體規範性和消費者的體檢理念還非常的落後。

諸如慈銘這樣的體檢機構的存在,也加強了中國人普遍深信不疑的一個觀念,那就是沒事兒檢查檢查總是好的,檢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在中國空氣和食品品質問題層出不窮的陰霾下,人們開始將精力和金錢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

他們懷抱著對醫院、醫生和醫患關係的複雜情感,把自己送進一台台先進的儀器背後,在一系列健康數據中尋求踏實的安慰或明確的焦慮。

兩米長的價目表

圖片來源:123rf.com.cn

在兩個小時的體檢時間之內,理查德穿著體檢中心的睡衣,被護士領著在一間間房間之間穿梭,接受檢查。

為了體現這種有等級的健康服務,體檢結束之後,客人還可以享用麵包和湯。

但是在體檢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醫生或護士向理查德詢問健康問題,做風險評估,然後再決定他需要做哪些檢查。

當然,在銷售接待處,銷售員是問了幾個象徵性的問題的,他們會問一些個人的病史,是否抽煙等問題,但這個步驟就像是個例行公事。

銷售員最終推薦的套餐並不會依據回答的答案而有所不同。

事實就是:

他們沒有能力根據客戶的健康需求推薦,因為他們都是銷售人員,而不是醫生這樣的專業人員。

理查德說,那些銷售人員更願意推薦價格高的套餐。

李劍是上海華山醫院心內科的醫生,他也有多年的體檢經驗。

體檢中心只是服務性的機構,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來提供產品和服務的。

顧客想要做什麼檢查,體檢中心就會提供相應的檢查,做什麼樣的體檢通常取決於被服務方願意出多少錢,健康體檢就是一個市場行為,而不是醫療行為。

女大學生袁蒔在剛去了一次體檢中心,她想起過去正好趕上部門招工季的體檢經歷,密密麻麻的人流像讀書時,中午 12 點的學校食堂。

所以她有意避開了高峰期。此刻,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位於三樓的體檢中心,150 平米左右的大廳裡只有寥寥幾個人。

不過,醫護人員並沒有因為體檢人數的稀少,而變得更有親和力一些。

幾個二十歲出頭的年輕人過來詢問入職體檢的價錢,拉卡機不時傳來「你好,請付款三百十八元」的機器人聲。

顧問台對面貼有一張兩米長的價目表,第一欄中從上到下寫著「葯業、居住證、招工體檢、考研升學、家政」等類別,價格在 100-300 元。

由第二欄開始,體檢套餐被分為由字母 A-J 開頭的十個類別。價格從 A 類的 355 元,一直到 J 類的 2650 元,其中並無性別、年齡段等區分提示。

負責接待顧問的是兩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員,袁蒔上前去問,像她這樣的一般女孩,沒什麼病症的,想做個健康檢查,應該選哪個套餐。

其中一人指向價目表中基礎型的 A-D 類套餐,說年輕人做便宜的就夠了。

袁蒔注意到在自選項目裡有個「HCV」(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

這是什麼檢查?

對方說不知道。袁蒔又問幽門螺旋桿菌是什麼檢查?

是胃裡的一種東西。

對方看袁蒔還想再問,又加了一句:

實際上,像袁蒔這樣的普通人,沒有專業的知識,也沒有辦法做出明智的決定,為自己挑選合適的體檢項目。

體檢不是一項標準的產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麼,「這就是醫生的重要性」。

理查德認為,但在中國的體檢,醫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個環節,人們只需要一個合格的設備操作員。

正是利用體檢者的蒙昧和對健康消費的價格低敏感性,很多體檢機構從中漁利。

於文灝在 2012 年的一次體檢中,被牙科醫生告知有兩個蛀牙。

於文灝從來沒有蛀牙,但醫生這麼一說,他也就重視起來。

醫生說現場就能補,於是於文灝就補了兩個蛀牙,花費 500 元錢。

直到 3 個月後,他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有蛀牙,而當時體檢機構的牙科醫生給他補上的,只是兩個牙縫。

很多消費者都不清楚,體檢機構並沒有完整的診斷、治療和開藥資質。

瀋陽 64 歲的姚輝去做的體檢更是源於對體檢促銷的一時衝動,他獲得了一張「 28 元享受原價 350 元體檢」的廣告單,到瀋陽一家醫院去做攝護腺檢查,大夫說他的攝護腺問題「挺嚴重」,讓他又做了進一步檢查並開了多種藥物共 20 盒,直接刷爆了他的醫保卡。

而隨後姚輝在另一家三甲醫院做複查,卻被告知他的「攝護腺增生」只是一種不必太過理會的老年人常見病。

28 元的體檢就像是一個誘餌,釣了許多貪小便宜的客戶,然後再用「醫療恐嚇」去進行不必要的過度治療。

一位在外企從事銷售工作長達 10 年的白領,總結了自己這些年的部門體檢經歷,他提到:

一、沒人耐心細緻地為你解釋專業的數字;

二、沒有一個大家基準的標尺來解釋問題的客觀嚴重性;

三、一切向錢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戶。

對於沒有後續服務可能的病情苗頭,一筆帶過;對於有後續服務可能的病情苗頭,利用知識的不對稱性,誇大嚴重性和嚇唬你,讓你乖乖買單。

不必要的檢查

理查德也發覺自己做了許多不必要的檢查。

一些在美國需要花費大價錢才能做的檢查,在中國的一些體檢機構,幾百塊錢的人民幣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檢查、幽門螺桿菌呼吸檢測、中醫的體質分析、腹部、頸動脈、心臟、攝護腺、子宮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聲波檢查、CT 掃描全身和 X 射線照片,還有更高級的經顱多普勒檢查(一種用來檢查顱內血管狀況的超聲波檢查)。

在中國的體檢機構,他們的營業理念是把昂貴的高級檢測廉價化,並薄利多銷。

其中最奇怪的,一個是全身熱掃描(full body thermal scan),以前我從未在美國的醫院見過。

理查德回憶說,他舉起雙手,幾乎全裸地站在熱探測儀前面,大約 30 秒,然後出現一些熱影像,用不同的顏色區分身體的各個部位,並藉此解讀他身體的異常信號。

還有一個叫生物體微弱磁場測定分析儀(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坐在一個機器面前,手掌放在機器上,操作人員按下按鈕,不到 1 分鐘就結束了。

根據這個檢測,體檢中心得出一份長達 4 頁的報告,涵蓋其身體中各種重金屬水準,比如汞含量的高低,理查德調侃說:

這是一份讓人印象深刻的,巨長的報告。

但這份檢測從他的專業知識來看是非常不嚴謹的——要檢測身體中的重金屬含量,應該做血液檢查或頭髮檢查。

在體檢中心,這些檢查是否必要?比如,學界公認超聲波檢查在一些情況下確實能提示疾病的風險,但不是任何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的。

像頸部的超聲波,60 歲以上或是有心臟問題時才需要做。

理查德說:

還有我做的經顱多普勒(TCD),為什麼要給一個 30 多歲的年輕人做 TCD?那是為篩選中風病人而做的檢查。這種檢查的泛濫是在浪費公共衛生的投入。

在理查德的體檢套餐裡,還有一項關於腫瘤標記物的血液檢查。

我知道很多中國人都非常喜歡並且在意這項檢查,但針對健康人的癌症標記物檢查是非常不準確的。

理查德有個表妹在中國也做了個癌症標記物的檢查,其中有一項非常高,把她嚇壞了。

她打電話給理查德,沮喪地說自己「要得癌症了,要死了」。

但幾天之後的複查,又是一切正常的。

其實美國癌症協會認為,腫瘤標記物主要是用於已經患有癌症的病人,評估他們對治療的反應,或是用於檢測癌症病人是否有複發的跡象。

而中國人並不清楚這一點,他們看到表示正常的檢查結果,或者異常的檢查結果時,錯誤地安心,以為自己沒有癌症,或者被錯誤地驚嚇,其實這項檢查對健康的人是非常不準確的。

美國頂尖的醫學協會,推薦煙齡在 30 年以上的煙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 CT,但並不是針對所有的人。對於健康的年輕人,每年一次的 CT 反而弊大於利。

但有些檢查確實是必要的,比如血壓、血糖、膽固醇,50 歲之後的結腸鏡檢查,23 歲以上的女性宮頸抹片檢查,50 歲之後女性的乳腺X光檢查……這些檢查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科學證據基礎上的,拯救過不少生命。

好的政府應該列一個受推薦的檢查的清單,其他的檢查,則要取決於年齡、性別、病史、家族病史、體重,是不是抽煙和其他的一些風險因素。

理查德解釋,這就是為什麼在體檢之初,應該先和醫生聊一聊,讓他為你做個評估,然後才決定做哪些檢測。

草莽市場

袁蒔曾在網上比較過很多體檢機構的收費和套餐。

袁蒔想與客服做個溝通,對話框跳出來的第一條資訊就是

親購買成功,3 天內確認收貨,給出 5 星評分,並附 20 字好評評語,店鋪將直接打款 10 元到您支付寶。

兩家體檢機構的官方旗艦店都有不下 50 種套餐供顧客選擇,其中以年齡分為老中青三個類別,每一類又細分了 10 來種小類別,讓人眼花繚亂,卻沒有一個客服可以解惑。

袁蒔按照平時網購的習慣,查看了無數頁的網友評價。

可是,意見五花八門,大家對於給好評或差評的依據,往往是因為體檢中心的環境情況或者等待時間,很少人在談論體檢本身的品質和意義。

中國人對於體檢的熱情,時常也會讓理查德這樣的外國醫生感到驚訝。

一些批評家認為,民眾對體檢的錯誤認識也和媒體的推波助瀾有關,比如某體檢機構就經常聯合國內一些協會發布一些城市人群健康白皮書一類的調查研究供媒體報導。

普通消費者都不具備相關的醫學知識,抱著「檢查項目越多,結果就越精準」的簡單邏輯,體檢中心的各種套餐就迎合了這種心態。

而且除了部分真正關注自我健康狀況的消費者,大部分參檢的人都是享受部門的福利體檢,並非自己掏錢,因此對結論的關注程度並不高。

這種買單者和體檢者身份的不一致性,使體檢機構的服務越來越快餐化。而相比藥品研發和設備製造,健康體檢資產稍輕、專業性略低,成為近年來最吸金的領域。

一般性公司通過資本運作,高速擴張無可非議。但由於醫療行業的特殊性,快速收購擴張下,相應的技術情況、服務情況能否跟進就是個很大的問題。

按照衛生部頒布的《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

體檢醫療機構應至少有兩名具有內科或外科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每個臨床檢查科室至少有一名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任職資格的執業醫師;

至少有 10 名執業護士。但不少體檢中心以上指標全都難以達標。

現在的體檢機構醫生資格掛牌的比較多,真正註冊在體檢機構的不多。比如美年大健康即是採用公立醫院醫生兼職的方式來解決體檢機構的人才難題。

根據《 21 世紀經濟報導》的一篇報導,美年大健康的市場總監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公司會和醫生簽訂合作協定,按照每次提供的服務給予醫生一定的勞務費用。

近年來,客戶投訴體檢機構的事件頻有發生,如誤導客戶消費、服務人員態度惡劣、診斷結果有誤等。

慈銘體檢在其招股書中,也明確提到:隨著業務量的不斷增加,可能會由於醫務人員疏忽、檢測設備故障、體檢客戶個體差異、疾病本身的複雜性等問題,從而在體檢過程中出現漏檢或誤檢的情況。

而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體檢行業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往往成為一個灰色地帶,比如通過給出高額回扣的方式來拉攏企業客戶,已經成為行業內一個公開的秘密。

除了極少數大型公立醫療體檢中心之外,很多健康體檢機構都設有銷售部,職責就是聯繫企事業部門進行大型集體體檢,請客送禮拉關係是業務員的基本工作。

而一些部門聯繫體檢的工作人員對專業的醫學一竅不通,通常只看價格和項目。很多體檢機構就通過包裝很玄的新技術、新設備,來招徠客源。

類似於理查德此前提到過的那種全身熱掃描和生物體微弱磁場測定分析儀,還有些體檢機構號稱引進新型鷹眼設備,掃描全身就知道哪些地方出現激素變化,可以判斷有無腫瘤。

但這種設備其實就是一種紅外線掃描設備,精確度存疑,而且價格不低。

有業內人士透露,大多數體檢機構給銷售業務員的提成,鋼彈 15%~25% 。

如果是掛靠在醫院名下的健康體檢中心,還要給醫院上繳 15% 左右的利潤,也就是說,一次 500 元標準的體檢,最後只有 250 元甚至更少是用在體檢上,這也導致體檢機構不可避免地壓縮成本。

吸金石

目前中國體檢行業主要有三類機構,一類是三甲醫院的體檢中心,憑藉其醫療實力,受認可程度較高;第二類是體檢連鎖機構;第三類是更低端的二級醫院的體檢中心。

根據衛生部統計:

2011 年中國體檢市場健康檢查人數約為 3.44 億人次,其中,醫院約為 1.26 億人次;

街道衛生院、鄉鎮衛生院為主的衛生院約為 1.4 億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約為 4642 萬人次;

婦幼保健院約為 2113 萬人次;專業體檢機構的體檢量約為 639 萬人次,專業體檢機構佔整體健康檢查市場的份額約為 1.86%。

三甲醫院有的不僅是品牌,而且還有多年形成的封閉的醫療體系,很多專業的醫生在這個體系裡合法的地位很高,而且有他們的學術地位。

美年大健康集團董事長俞熔認為,在與三甲醫院的競爭中,連鎖體檢機構需要特殊的定位。比如為高端人士提供的深度體檢。

繼慈銘體檢投建高端醫療服務機構奧亞醫院之後,2013 年 12 月 11 日,體檢連鎖機構愛康國賓的高端健康管理品牌愛康君安首家旗艦店也正式開業,投資超過 1 億元。

一張體檢卡很小,但背後的鏈條卻很巨大,其供應鏈的上遊是檢測儀器的設備商、第三方檢驗機構,下遊則是衍生的高附加值產品。這一鏈條上的大多數領軍企業,現均在積極衝刺 IPO 或業已上市募資。

羅蘭貝格顧問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

依據國務院 2013 年 10 月發布的《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乾意見》(即 40 號檔案)中提出的 8 兆元目標,到 2020 年,健康服務業的規模大致會接近中國時年 GDP 的 10%,成為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其中,羅蘭貝格預計,民營醫療機構的體量在八年中將有 12 倍的增長空間。許多PE投資機構早就覺察到了其中的市場潛力。

2002 年成立的慈銘集團,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企業之一,自 2004 年 10 月 10 日,鼎輝國際投資公司斥資入股之後,慈銘體檢陸續吸納了天圖創投、平安創新、富坤投資等眾多 PE 入股,隨後依靠資本迅速併購擴張。

2008 年至 2009 年,慈銘體檢先後併購北京佰眾 3 家體檢中心和深圳我佳 8 家體檢中心,穩坐行業第一的位置。

根據 2012 年披露的慈銘招股書,慈銘體檢 2011 年的體檢量已經達到159.48 萬人次,目前已有中國石油、民生銀行、中國聯通、IBM、西門子等百餘家知名企業作為固定客戶。單個體檢機構毛利率普遍鋼彈 50% 以上。

在慈銘之後,2012 年 8 月,北京凱雷投資中心投資了美年大健康,2013 年 3 月,高盛集團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與愛康國賓簽署接近 1 億美元的投資協定,成為迄今為止國內健康管理產業最大的一筆私募投資。

愛康國賓在 2012 年的營收超過 8 億人民幣。

到2013年底,愛康國賓的全國網點將達到50家左右。

愛康國賓集團董事長兼 CEO 張黎剛還提到,再過一個 8 年,公司的收入將達到 100 億元。

相信設備還是相信醫生

理查德介紹說,美國人也會有年度體檢,但他們沒有這樣一個巨大的體檢套餐,他們會先去找自己的家庭醫生聊一聊。

然後在根據醫生的建議,決定檢查的項目,通常是一些膽固醇、血壓、血糖的檢查,沒有人每年需要做綜述心電圖(Electro Cardio Gram)、CT、超聲波。

與中國的體檢方式不同,在國外,體檢通常需要提前一個月預約,並要求提供體檢者的個人資料,包括基本情況、病史、用藥史等。

隨後,體檢中心會給體檢者一份詳細的回執,包括根據體檢者的個人情況為其量身定製的體檢項目、精確到每一個體檢項目時間的體檢時間表,以及飲食、穿著等方面的注意事項等。

比如,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醫療與健康中心採取的是一對一服務模式,每位體檢者都有他們單獨的醫生, 而醫生的詳細資料也包括在回復內容之中。

這樣,體檢者就可以提前認識他們即將見面的醫生,也為後期的順利體檢打下基礎。

體檢結束之後,醫生不僅會告訴體檢者身體存在哪些問題,還會詳細地解釋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這些問題又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以及日後應該如何調整生活方式等。

每個好醫生都知道,80%~90% 的診斷來自病人的病歷和生活習慣,而不是檢查得到的數據。

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家庭醫生薩戈爾(Rich Sagall)總結道。

在中國,體檢就像流水線一樣,分門別類地進入各種 B 超室、CT 室。

也就是說,體檢大多是由儀器來完成的,儀器也成了公認的體檢醫生。哪家醫院的設備更先進,就代表著這家醫院的體檢水準更高。

在中國,各式各樣的測試比醫生更加重要的觀念是錯誤的,也是非常危險的。

理查德認為,好的醫學理念是病人和醫生坐下來好好談談。他經常引用現代醫學之父威廉姆·奧斯勒的一句話:

傾聽你的病人,他在告訴你診斷結果。

但中國人並不知道這些,他們沒有正經的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中國的醫生被訓練來治療疾病,而不是幫助人們如何預防疾病。全科醫生不需要做一項項檢查,只需要給人們一些健康的建議,告訴他們如何保持健康。

預防疾病於未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預防慢性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公共衛生難題,慢性病非常貴,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衛生資源。

在中國,很多人有高血壓、糖尿病這樣的消耗性的疾病,如果能從源頭阻斷這些疾病,可以節約很多金錢。

中美兩國的體檢最大的不同是,在中國的體檢文化中,做一項項的測試要比和醫生交流重要得多,這是非常悲哀的,中國人不相信他們的醫生。

理查德說,在美國,你首先會和一個你喜歡、你信任的家庭醫生交流,而且你們已經認識超過 10 年了,他非常了解你,他會說,哦,你又胖了,小心糖尿病。

在中國的體檢中心裡,沒有你熟悉的醫生,只有年復一年相同的測試。

我接待的很多來體檢的人都很看重儀器檢查,來到我的診室就是為了做 CT,或者去到內科醫生的診室就是為了讓醫生聽聽心臟,量個血壓,他們都是在追求這些客觀指標,很少有病人會主動和醫生交流。

李劍說:

就我所在的公立醫院體檢中心來說,體檢者大部分都是買了套餐,到醫院的各個診室走一圈,拿到儀器檢測數據就走人的。

其實數據的價值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李劍把設備的檢查稱為是一種「橫斷面的檢查」,包括抽血、做彩超、心電圖都只能反映身體那一瞬間的狀態,不能說明之後的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甘油三酯的檢查,很多部門體檢前一天,大家晚上在一起吃飯,結果第二天甘油三酯都偏高,大家都很擔心。有一些人又為了第二天的體檢,頭一天晚上不吃飯,肝油三酯檢查結果又顯示正常。但這樣檢查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肝油三酯受短期影響非常大。

在李劍看來,體檢根本上來說只有兩個作用,一是了解你某個年齡段身體橫斷面的情況,二是根據檢查結果調整你的生活方式,後者才是最重要的。

他有時候也會跟病人講,你不需要做某項體檢,但病人會跟他吵架。

他覺得這些檢查非常有意義,你一定要給他做,他付了錢。有些人進來說我就是要吃這個葯,你就老老實實給我開。

在體檢中心更是這樣,我需要這個體檢,你就老老實實用儀器做好給我結果就行了。所以很多時候並不是資訊不對等的問題,很多病人並不信任醫生,也不聽醫生的話。

自從中國醫療市場化之後,這個問題就一直存在。

醫院要養活自己,醫院培養的一大批醫生都被利益驅動,自然也不會認真看好病人,還會為了錢亂開藥,醫患矛盾肯定會被激化。

李劍也很無奈:

有些醫生都是為了錢在看病,病人自然也不會相信醫生,這是現實情況。

理查德的兒子出生不久,他希望他能有一個全科醫生,定期去拜訪他。

這份工作最好的是,可以長期和病人保持聯繫,知道他們在做什麼,看著孩子們成長。

本文原載於南都周刊,袁蒔、於文灝、姚輝為化名

偶爾治癒:記錄人與疾病、衰老、死亡的相處方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