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腦血管疾病要做哪些檢查?

由於腦血管在顱內,人肉眼很難看到。腦血管發生病變需要藉助一些高科技檢查設備才能發現。因此,醫生診斷需要藉助檢查結果。由於每種設備檢查的範圍、側重點不同,需要做多種檢查,排除可能的疾病,才能準確診斷。常見的檢查有:實驗室常規檢查、電生理檢查、心血管系統檢查、腦脊液檢查、眼底檢查、特殊檢查等。

1、實驗室檢查。

2、電生理檢查。腦電圖、腦電地形圖可記錄缺血性腦病患者頭皮上的電位變化;體感和腦乾誘發電位有助於診斷。

3、心血管系統檢查。一是心臟彩超及動態心電圖。因為心臟是一個「泵」,它裡面如果有「雜質(如風濕性瓣膜病變有血栓)」,它會直接從上腦部堵死腦血管,會出現腦栓塞;因此,臨床上如果有懷疑,是有必要行心臟彩超及動態心電圖檢查的;二是頸動脈及椎動脈彩超。頸部供給大腦的血管,通常有頸動脈及椎動脈各兩條,共四條血管,任何一條閉塞或狹窄都可以引起相應的梗死灶;

4、腦脊液檢查。對CT陰性的SAH(蛛網膜下腔出血)有確診意義,對結核、梅毒、真菌和感染性靜脈炎引起的腦梗死有助於病因診斷。

5、眼底檢查。包括眼底動脈、眼底玻璃體膜下片狀出血、視網膜動脈的神經纖維層、視網膜血管內栓子等。

6.特殊檢查。

(1)頭部CT。CT對出血敏感,可快速鑒別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腦血管病。因為中風通常有兩種(出血和缺血),如果是CT,通常要癥狀發生在24小時後才會顯示出來。

(2)MRI(磁共振成像)。MR(DWI)會對缺血很敏感,哪怕是起病半小時,都可以看出病灶。①對早期腦缺血性卒中較CT敏感,對顱後窩小腦和腦乾的梗死灶更具優越性;②對早期腦出血不如CT敏感,對亞急性出血較易識別;③一般建議對蛛網膜下腔出血和急性腦出血用多用CT診斷,對腦缺血性卒中(腦梗死)多用MRI。

(3)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能檢測腦病變部位的血流量、代謝和其他生理學指標,從而判斷缺血性病變是否可逆、有無其他特殊信息可供治療選擇的參考、監測判斷治療效果並與病程中複雜異常表現相聯繫。

(4)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SPECT)可了解腦的血流灌注、代謝、神經受體等功能變化,為早期診斷各類腦血管疾病、觀察治療效果提供有力的幫助。

(5) TCD(多普勒):顱內的雙側大腦前動脈、大腦中動脈、大腦後動脈、雙重椎動脈及基地動脈,可以通過多普勒來觀察血流的速度及頻譜的形態,來判斷是否有狹窄及代償情況。但多普勒跟操作者的水準密切相關。多普勒了解血管內血流的速度、方向、血壓的高低和血管管徑的大小,並結合頻譜分析、血流阻力、脈動指數、壓迫試驗、藥物試驗等多種方法診斷各種腦血管疾病、鑒定治療效果、篩選治療藥物、研究腦血液流變學等等。

(6)腦血管造影。是了解腦內外血管動脈硬化、血管狹窄或有無血管瘤的較為精確的方法。常規方法從患者的股動脈穿刺,沿股動脈逆行插入一根約1.5mm粗的導管,將導管分別選入兩側的頸內動脈起始部和椎動脈的起始部,注入一定量的造影劑,就可以顯示腦內的各支血管的形態、對腦組織的供血情況及腦血流的循環情況,從而了解腦動脈、腦組織血液灌注、腦靜脈迴流是否正常,這是其他檢查所不能完成的。

全腦血管造影是通過局部打造影劑來講血管放大顯影,更能真實地看清楚血管的狹窄程度,因此目前仍診斷血管狹窄的金標準。但因為其有一定風險而且為有創檢查,臨床上通常有指徵才做。

檢查安全係數高。如患者的動脈迂曲非常嚴重,那麼導管送入到靶血管的難度也增加,發生併發症的風險也增大。很多患者在安靜狀態下也會出現腦出血、腦梗死,在造影過程中也會出現類似情況。但真正在造影過程中正好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卻非常小。另外,一般情況下,患者在整個檢查過程中都是清醒的,可以和手術醫生進行交流,手術穿刺部位採用局麻,患者也不會有疼痛的感覺,只要按照醫生的要求並配合檢查,通常患者在比較舒適的狀態下就完成了整個腦血管的檢查。

隨著造影設備的改進及操作技術的逐步成熟,腦血管造影術後的併發症發生率也逐步下降。但常見的併發症,如穿刺點、神經系統、局部或周圍血管及其他併發症在術後仍然能夠出現,這就需要臨床醫師熟悉腦血管造影術的適應證和禁忌證。提高穿刺水準及操作水準,儘可能的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使腦血管造影的檢查優越性得到體現。

(東方紅星 文/李烈;資料來源:百度文庫,腦血管病文獻,好大夫網,配圖/網路,航空總醫院神經外科中心)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